要点:
在美国高关税政策的推动下,中国通过恢复与欧盟和越南等国家的谈判,寻求加强经济合作,以应对全球贸易竞争和美国的关税压力。
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对外关税政策日益加剧,中国正在特朗普的“推动”下获得与欧盟、越南等国家重新对话、谈判合作的机会。
近日,中国宣布已恢复与欧盟的谈判,以降低贸易壁垒、加强经济合作,特别关注电动车领域,以应对美国的关税。此外今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开始访问越南,呼吁要加强在东亚合作,要加强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澜湄合作)机制内协调配合。
在全球经济的复杂格局中,各国纷纷调整自身的贸易政策,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美国频繁釆取高关税措施,不仅未能如预期般压制中国等竞争对手的崛起,反而加剧了国际间的摩擦,并促使其他经济体寻求新的合作机会。
欧盟和中国将制定电动车最低价格
近日,中国商务部宣布,中国与欧盟已于本周稍早进行了视讯会谈,并将启动后续谈判,重点是加强贸易、投资与产业合作,尤其关注于电动车领域。
其中之一的具体议题,是探讨设定中国制电动车进口欧洲的“最低价格承诺”。虽然这类价格管制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反竞争特性,但相比直接征收高额关税,其干预程度相对较小,也为市场留下更多调整空间。
去年10月,欧盟因指控中国电动车享受不公平补贴,将相关产品的关税提升至最高45.3%。目前的磋商旨在以“价格承诺”方式替代高关税,即设定进口车辆的最低价格门槛。
尽管欧盟过去也曾与其他产业就同质商品达成最低价格协议,但官员强调,汽车作为复杂产品,仅凭单一价格标准恐不足以抵销补贴带来的市场扭曲。
根据现行规定,部分中国车企面临高于10%标准进口关税的额外税率,其中比亚迪为17%、吉利18.8%、上汽集团更高达35.3%。
这场欧中电动车争端已扩大至其他行业,去年中国对法国干邑白兰地加征惩罚性关税,损及保乐力加、人头马君度等欧洲品牌在中国的销售,引发欧方不满。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认为关税是“错误的手段”,应透过协商解决问题。该协会强调,“当前全球局势不稳,更应努力减少贸易障碍,而非设置新壁垒。”对中国出口依赖度极高的德国车企尤为关切此事,2023年三分之一的德国汽车销量来自中国市场。
分析指出,随着中国与欧盟恢复沟通、寻求降低贸易壁垒,尤其在电动车领域加强合作,也是对美国日益升高的保护主义关税的一种反制。此举或将进一步削弱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反映出中欧经贸关系在地缘经济中的战略重要性。
当年,拜登政府与欧洲联盟陆续对汽车产品实施关税时,许多专家早已指出,这类措施如果缺乏策略性、目标不明,且未与本土激励机制或国际合作相结合,往往适得其反。
事实上,我们已经从上一轮美国对中国的加征关税中看到了负面影响。不仅未能有效遏制目标国的贸易行为,反而导致本国消费者面临更高成本,美国企业和劳工也承受了失业与通胀的压力。当这些政策的出台缺乏明确逻辑或专业依据,甚至出现反覆无常的调整,就更难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决策环境。
而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对所有国家加征所谓“互惠关税”,其依据的计算方法更是缺乏科学性,忽略了服务业这一美国贸易优势部门,甚至将无人居住的岛屿如赫德岛与麦克唐纳岛纳入计算,显示政策可能是由自动化机制草率生成,而非深思熟虑的经济规划。
此次中国与欧盟磋商的推进背景之一,正是美国关税政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混乱。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若中国与欧洲能达成具体的贸易安排,或将进一步强化中国作为出口国的国际地位,同时反衬出美国日益边缘化的风险。此外,在美国关税压力加剧、全球供应链持续重构的背景下,中国也正同步加强与亚洲邻国的经贸合作。
中越深化合作稳固区域供应链
4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越南河内,展开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此次出访不仅彰显中越之间紧密的双边关系,也被视为中国在当前国际贸易紧张局势下,寻求深化区域合作、共同应对潜在贸易壁垒的一项重要举措。
习近平搭乘国航专机抵达河内国际机场后,在当地展开一系列高层会晤。根据行程,他将会晤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国家主席武文赏、总理范明政以及国会主席王廷惠等越南四大领导人。当天下午,习近平与阮富仲共同出席官方欢迎仪式,并举行双边会谈。
双方预计将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涵盖供应链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智慧港口建设及贸易便利化等领域。其中一项重要协议为谅解备忘录/MOU,旨在加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与越南工商总会在原产地证明与贸易认证等方面的合作,以提升贸易合规性与透明度。此外,双方还同意推动总值约80亿美元的跨境铁路建设专案,进一步加强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北部的物流联通。
此外,越南同意通过使用中国贷款建设与中国相连的新铁路,这被视为一项提升互信、加强双边联系的重要举措。但目前尚未公布任何贷款协议。同时,中国也在寻求越南对其国产飞机,如中国商飞COMAC,给予适航认证,以拓展国际市场。这些飞机迄今为止一直难以寻得外国买家。
习近平对外强调,“关税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不是出路。”他指出,中越两国应加快推进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经济合作新空间。
越南方面也释出积极信号。越南副总理兼外长裴青山/Bui Thanh Son表示,两国有望签署约40项涉及多个领域的协议,并指出,河内希望加强在铁路、农业贸易以及数字和绿色经济领域的合作。尽管尚不清楚这些协议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或涉及资金承诺。
作为邻国,中国与越南长期保持密切的经贸往来。越南目前是中国在东协/ASEAN内最大的贸易伙伴。此次出访正值中美贸易紧张之际。中美两国不断互提关税,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惩罚性关税已高达145%。而越南正在就削减美国威胁征收的46%对等关税进行谈判,以期在全球关税暂缓协议于7月到期后避免正式被徴税。
习近平此次东南亚之行的下一站将是马来西亚与柬埔寨,行程将持续至4月18日,预计也将围绕区域经济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及数字经济等议题展开磋商。这一系列外交行动显示出中国正积极布局区域联动,以在全球贸易格局重塑之际,强化自身的经济与战略影响力。
在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混乱之中,世界领导权正悄然转向中国手中。当美国以单边主义方式频繁调整贸易政策,导致盟友疑虑、供应链受阻之际,中国则以务实的贸易协定与基建合作,持续扩展其在亚洲乃至全球的经济触角。面对美方政策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国家选择与中国深化合作,加速了全球经济重心的东移趋势。
美国关税策略或让中国获发展新机会?
早前,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压力,欧盟迅速做出回应,针对美国商品启动报复性关税措施,双方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然而,中国与欧盟并非唯一受到美国关税政策影响的对象。美国的邻国与长期盟友加拿大,也在这场关税风暴中首当其冲,并开始积极寻求与其他经济体的合作。
在美方贸易压力加剧的背景下,加拿大国内出现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据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加拿大即将举行的联邦大选中,政党支持率波动高达25个百分点,凸显民众对经济前景与对美贸易关系的强烈关注。美加双方甚至在关税实施后短短数日内便出现失业率上升的情况,再次说明两国经济的深度依存。
在这一全球贸易动荡的格局中,一个更为突出的趋势正在浮现:美国原本设想以关税围堵中国,却可能反而促成中国与欧盟等主要经济体之间的战略靠拢。
这一情形,让人不禁联想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日贸易谈判”
当时,由于日本汽车制造业在效率和品质上显著优于美国,美国政府曾迫使日本接受最低价格与进口配额限制。虽然此举暂时挽救了美国汽车产业的部分竞争力,但长远来看,日本却借机巩固了其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并在此后数十年中稳居全球汽车出口榜首,直到近年才被中国赶超。
如今的中国,不仅在电动车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更在整个清洁能源与相关零部件供应链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大规模的产业投资与政策扶持,中国已能够生产价格更低、品质可靠的电动车,并掌握如LFP/燐酸铁锂电池等技术,其成本效益与耐用性均具竞争优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在绿色转型与本土制造推进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尽管拜登政府透过“降低通胀法案”等政策积极扶植国内产业,但在缺乏国际协调、盟友合作与多边共识的情况下,贸易壁垒不仅无法有效提升竞争力,反而有可能将盟友推向中国这一替代性市场。
美国完全有机会选择透过本土制造激励措施、推进全球贸易合作、发挥外交影响力等方式来应对挑战,与中国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展开较量。然而,若一味强硬推行高关税政策、不考虑全球产业链协同与长期战略布局,最终可能导致的是国际市场的孤立、自身影响力的衰退,并为竞争对手让出领导地位。
尽管多方专家与经济机构早已对此发出预警,美国似乎仍未改弦更张,反而在关税与保护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不仅可能削弱自身经济,也将重塑全球经济与贸易格局,为中国等新兴强国提供难得的扩张机会。
当前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塑,不仅是一场经济政策的博弈,更是一场价值观与治理模式的竞争。美国若持续陷于单边主义与短视的保护主义思维,势必将错失与全球多数经济体共建合作秩序的机会。而中国则在美国策略真空中,藉由务实的经贸对话、多边机制参与与区域互联互通,逐步打造一种更具包容性与可预期性的全球经济网络。这场力量的转移不再仅取决于军事或金融霸权,而在于谁能提供一套更有效率、更具稳定性的全球合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