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尽管美国持续加征多项进口关税可能间接影响消费者,但最新追踪研究显示,短期内商品价格整体仍保持稳定,尚未出现全面上涨迹象。
目前,美国对进口商品征收多种关税,这构成了复杂的成本结构。除了普遍存在的10%关税外,钢铁和铝产品被征收高达50%的关税,汽车及零部件面临25%的税率,而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更是高达30%。这些看似针对企业的关税,最终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贸易环境和不断变化的关税政策,消费者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日常开支是否正在悄然增加?为了解答这一疑问,知名消费指南机构Wirecutter展开了一项详尽的价格跟踪研究,对40种广受欢迎的推荐产品进行了为期60天的严密监测。研究结果初步显示,尽管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截至目前,美国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尚未出现普遍性的上涨。
价格追踪:初期不明显但局部压力已显现
这项研究涵盖的产品范围极其广泛,力求反映美国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厨房里的必需品如橄榄油,到个人护理领域的视黄醇精华,再到家庭清洁常用的洗碗机洗涤剂,这些都是人们频繁购买的日常消耗品。同时,调查也包括了价值更高、购买频率较低的耐用品,例如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空气净化器、每天唤醒味蕾的咖啡机,以及家庭生活的核心电器冰箱。
此外,为了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Wirecutter精心挑选了来自不同规模公司和多个国家的产品样本。这意味着他们的分析不仅仅局限于大型跨国品牌,也兼顾了中小型企业的商品。同时,进口商品和本土产品的价格波动都在监测范围之内,力求绘制出一幅尽可能完整的市场图景。
在以上背景下,Wirecutter的副主编Ann Marie Conte带领团队对40种推荐产品进行了60天的价格跟踪调查。
结果显示,在最初的60天里,37种产品的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并未出现普遍上涨。这主要得益于零售商的销售活动或临时调整,他们可能通过压缩利润空间来吸收部分关税成本,避免直接提价。这表明至少在短期内,零售商和品牌方可能通过吸收部分成本、优化供应链或利用现有的库存,来缓冲关税带来的直接冲击,避免将额外的成本立即转嫁给消费者。
然而,某些产品已经感受到了关税的直接冲击。例如,Legend Chill混合床垫的价格上涨就是由于钢铁关税的直接影响。床垫制造过程中需要大量钢铁,关税政策直接推高了原材料成本。尽管制造商通过降低其他床垫的利润率来避免全面涨价,但这类商品的成本压力是实实在在的。此外,含有大量钢铁的户外烤槃等产品也未能幸免,其价格同样出现了上涨。
除了床垫,还有其他受关税影响的产品类别。科技产品和婴儿用品是两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因为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在中国制造。随着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生效,这些产品的进口成本自然随之增加,最终可能导致零售价格上涨。
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关税政策的影响并非总是在商品标价上直观体现,尤其是在日益盛行的消费者直销/DTC模式中,它常常以一种“隐藏陷阱”的形式出现,让消费者在收到包裹时才恍然大悟。
隐藏关税陷阱:消费者购买直销商品
早在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此前取消了针对来自中国和香港的800美元以下小额商品的免税政策。这一政策调整,直接意味着当你在Shein、Temu等跨境电商平台下单,购买那些看似物美价廉的商品时,很可能会在商品抵达时,收到一份意料之外的巨额关税账单。
这种“隐形账单”的冲击力有多大?知名消费指南网站Wirecutter的亲身经历就提供了一个令人咋舌的例子。他们的团队曾订购了一把价格为56美元的尤克里里。然而,当商品送达时,他们却额外收到了一张高达102.43美元的进口关税账单。这意味着,原本56美元的商品,最终花费了158.43美元,足足是原价的近三倍。这笔突如其来的额外费用,不仅让消费者措手不及,也大大增加了实际的购物成本,彻底颠覆了“便宜划算”的初始印象。
面对这种新的关税挑战,一些敏锐的跨境品牌和零售商也开始积极调整他们的全球供应链策略,以期规避高额关税,从而避免将这些额外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例如,像Quince品牌,为了避免关税压力,正积极将他们的生产设施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因其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优惠的贸易政策,成为了新的热门选择。通过这种生产基地的转移,企业希望能够降低产品的整体成本,从而在不提高零售价的情况下,继续为消费者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
这种供应链的重新布局,虽然短期内可能增加企业的运营复杂性,但从长远来看,却有助于分散关税风险,并为消费者带来更稳定、更可预测的购物体验。此外,它也反映出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正促使企业不断进化其生产和销售模式,以适应新的经济和政策环境,确保消费者依然能享受到便捷且经济的跨境购物。
未来展望:消费者的应对策略
展望未来,消费者们需要为可能出现的价格波动做好准备。专家预测,在即将到来的夏季,大部分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望保持相对稳定,即便像亚马逊Prime Day这样的大型促销活动,商品的定价也可能维持正常水平。
然而,这份平静或许只是暂时的。随着时间推移,到了秋季的“黑五”和年末的假日购物季,消费者们很可能会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是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另一方面则是热门商品库存的减少,这可能导致一些心仪的产品难以买到。
这种潜在的价格上涨并非无迹可循。面对关税带来的额外成本压力,制造商们为了维持利润空间,不得不考虑釆取一系列应对策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高零售价格,将增加的关税成本直接转嫁给消费者。
除了提价,他们也可能通过其他手段来控制成本,比如降低产品质量,例如使用更廉价的原材料、简化产品设计或者移除一些非核心功能。这意味着,未来我们购买的商品,即便价格没有显著上涨,也可能在耐用性、性能或功能方面有所妥协,这无疑会对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消费者又该如何做出明智的消费决策,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钱包,并避免“踩雷”呢?专家们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大家更精明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避免恐慌性购买。在市场传言或价格波动面前,很容易产生囤货的冲动,但盲目购物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浪费。专家建议,只购买你真正需要或想要的东西,保持理性消费。其次,可以考虑购买旧型号产品。新款产品通常包含了最新的技术和设计,也最容易受到关税和供应链波动的影响。而老款产品经过市场验证,价格通常更为稳定,性价比可能更高。
此外,修复现有物品并延长旧科技产品的使用寿命,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应对策略。与其动辄更换新设备,不如尝试维修那些还能用的物品。通过简单的维修和保养,就能大大减少购买新电器的频率,既省钱又环保。同时,密切留意公司宣布的未来价格上涨信息也至关重要。一些品牌可能会提前预告价格调整,如果能及时掌握这些信息,就能提前规划购物,避免在涨价后再购买,从而节省开支。
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多样化的购物渠道和资源是明智之举。专家建议,可以经常查看像Wirecutter的交易页面,那里会及时更新各种商品的折扣信息。此外,二手市场和翻新产品也是不错的选择。购买二手或翻新商品不仅价格更优惠,还能减少资源浪费,是一种更加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在全球贸易规则不断演变的当下,关税早已不再只是国家间博弈的工具,更深刻地渗透进了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从产品成本到消费选择,从购物平台到供货来源,每一环节都在悄然调整应对新现实。对于消费者而言,真正的挑战或许不仅是如何抵御价格上涨的短期冲击,更在于在关税冲击下,到底如何做一个精明的消费者?这意味着不仅要关注价格,更要注重产品的长期价值和自己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