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加拿大正借由本土火箭研发与产业体系重塑,迈向摆脱外部依赖、实现自主太空发射的关键转折点。
当全球太空竞赛迈入商业化与主权化并重的新阶段,各国纷纷强化本土发射能力,力图在轨道经济与地缘技术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过去作为国际合作重要配角的加拿大,也正悄然进入这场变革的核心。一个由工程师、企业家与制造业联盟驱动的新计划正在东部海岸悄然成形,试图打破“发射依赖”的长期格局,让“从加拿大土地上,将加拿大火箭送入太空”不再只是梦想。
近日,两家私人公司正在努力开发和维护自己的加拿大运载火箭和航空航太生产工业,这将使加拿大拥有自己的太空路线,而无需依赖其他国家、公司或运载火箭。

加拿大航太新创NordSpace
在纽芬兰东南沿海,一枚由加拿大本土制造、以煤油为燃料的新型火箭正准备升空。这次发射由航天新创公司NordSpace主导,计划于8月中旬执行加拿大历史上首次商业液体燃料火箭的亚轨道飞行任务,标志着该国在自主航天发射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作为项目的核心主导,NordSpace正在研发名为Taiga的运载火箭,不仅致力于实现低成本、快速响应的发射能力,还希望将其打造成具有环保潜力并可用于全球市场的未来轨道火箭。
这项计划背后,还有另一家关键力量:加拿大航太制造商ProtoSpace(隶属于Protocase的航天部门)。 ProtoSpace擅长在两到三天内快速开发和交付航天级定制零件,远远快于业界普遍需要数周乃至数月的生产周期。 NordSpace与ProtoSpace的协作,反映出加拿大正积极推动建立完整的本土航天产业体系:涵盖火箭制造、零部件供应与发射基础设施,从而提升其在全球太空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NordSpace执行长暨联合创办人拉胡尔·戈尔/Rahul Goel表示,加拿大虽然在全球太空产业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但长期以来仅为参与者而非主导者,尤其在太空发射领域始终存在明显缺口。为填补这一环节,NordSpace推出了Taiga火箭,计划于2026年前完成数次亚轨道高超音速测试,进而发展具备轨道发射能力的下一代火箭。 Taiga采用低排放燃料、降低噪音,并探索海上回收的可能性,以提升其可持续性与商业竞争力。
如果Taiga测试成功,NordSpace将启动Tundra火箭的开发计画。 Tundra设计可将约1100磅(约50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目标是将每磅发射成本压低至5000美元以下,为轻型商业卫星提供经济实惠的选项。未来公司希望达到每月生产一枚Tundra的规模,服务包括加拿大本土企业在内的全球客户。同时,NordSpace也与其制造伙伴ProtoSpace密切合作,后者以几天内交付高品质航太零件的能力闻名,加速了整个开发与测试周期。此外,NordSpace还在建构商业发射设施,加拿大的相关监管体系亦正进行简化改革,以支持快速测试与发射。
过去,尽管加拿大曾打造出如Canadarm、Dextre和RADARSAT等国际知名太空技术,却从未实现本土卫星发射入轨。现在,NordSpace致力于改变这一历史局限。戈尔表示,团队已着手筹备下一次发射,预计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完成,以全面展示Taiga的飞行能力与技术成熟度。他强调,这不仅是为了打造火箭,更是为实现“从加拿大土地上发射、搭载本土制造设备”的国家级太空自主愿景。
加拿大自主发射新时代的起点与范式
在全球航天版图中长期扮演“协作方”角色的加拿大,正借由NordSpace迈出自主发射的关键一步。该公司设定了清晰而务实的发展节奏,计划在今年夏季完成Taiga火箭的首飞后,于2026年展开完全高超音速的亚轨道任务,并于2027年推出其具轨道能力的Tundra火箭。 Tundra可将500公斤有效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或将250公斤载荷送入太阳同步轨道,成为轻型卫星发射的潜在优选。更长远来看,NordSpace计划于2030年代打造可重复使用、具备5吨运力的重型运载火箭“泰坦”,与SpaceX的猎鹰9号正面竞争。
除了运载火箭的自主研发,NordSpace也在打造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其所有发动机均釆用公司内部3D打印、再生冷却与增材制造工艺完成,包括首级Hadfield引擎和次级Garneau引擎。初期虽然曾考虑大量依赖进口零件,但最终在总部10分钟车程内就找到了为SpaceX猛禽和梅林发动机提供关键组件的五家本地企业,彰显加拿大航太制造的底蕴。
支持这一体系的,还有专注高速交付的航空制造企业ProtoSpace,其母公司Protocase以“几日内交付ITAR合规航天部件”闻名。董事长Doug Milburn强调,延迟交付不仅增加成本,还削弱工程团队士气。他指出,“创新最终属于那些能加快节奏的人。”ProtoSpace的理念是打造一个节奏更快、更敏捷的太空创新环境,这与NordSpace的迭代速度高度契合。
尽管加拿大航太产业具备技术底蕴,监管体系却仍属初步阶段。目前尚未有成熟的发射许可制度,NordSpace为Taiga火箭申请的是“轨道级商用发射许可”,即使此次仅为亚轨道演示,仍坚持按最高标准执行,以确保未来进入轨道时不因法规缺位受阻。戈埃尔坦言,“我们宁愿现在接受更多监管审查,也不要届时卡在制度空白里。”
这一决定背后是对加国“风险规避文化”的现实回应。他指出,加拿大太空创新常受制于“我们不能这么做”的心理定势,监管滞后甚至让测试场地都难以获批。为此,戈埃尔购入一座废弃矿场作为火箭推进试验基地,并计划未来与其他企业共享,以推动行业协作。
NordSpace并非孤立自强,而是试图为加拿大太空产业建立基础设施,吸引更多本地企业进入轨道经济。戈埃尔强调,这不仅是业务上的机会,更是一种国家使命感的体现,“我们不仅要把火箭送上天,更希望留下可以被全国同行使用的发射架。”
戈埃尔指出,与美国航太企业受到“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TAR限制不同,加拿大在出口法规上的相对宽松,为NordSpace提供了更大的技术输出灵活性,使其商业模式更易向全球推广。他表示,“我们拥有一个可被复制的模型,尤其适用于那些渴望发展自主发射能力和太空计划,但缺乏本地制造与工业基础的国家。”
目前,NordSpace已与肯尼亚、菲律宾和秘鲁等新兴国家展开初步接洽,希望将这套技术与产业方案输出海外。戈埃尔强调,这绝非天方夜谭,“这不是一个动辄耗资数十亿美元的计划,我们有信心在不到1亿美元的预算内实现目标。”在他看来,NordSpace不仅是一家航太公司,更是一种国家愿景的表达。 “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个'小团队完成大梦想'的励志故事,”他说,“而是要让人看到,加拿大可以通过太空探索凝聚认同、激发雄心,推动整个国家在经济、安全乃至环境层面迈出新步伐。太空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它能鼓舞我们做得更好。”
正如20世纪的铁路与高速公路曾为国家经济铺就主轴,21世纪的太空发射能力,正在成为科技主权与战略自主的基石。 NordSpace的崛起不仅象征着加拿大从“协作方”转向“引领者”的姿态转变,也预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一个由本土创新驱动、产业链自主可控、并具全球影响力的加拿大太空经济即将启航。未来的轨道,或许将不再是大国独行的高地,而是包括加拿大在内的新力量共同编织的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