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中国品牌以技术创新与永续理念为核心优势,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中正加速崛起,逐步改写产业格局。
近年在新能源汽车的激烈竞争中,中国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根据中国乘用车市场资讯联席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特斯拉在中国销量年减21.8%,零售销售量与去年基本持平。而与之相比,特斯拉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的比亚迪,却同期实现了18.8%的成长率。
这场由新能源驱动的全球汽车产业变革,已不再只是速度与产能的比拼,而是综合实力、科技创新与可持续理念的多维较量。未来的主导权,将属于那些真正能引领产业走向绿色、高效、智能化转型的引领者。
比亚迪:首次获得世界汽车大奖
近日,比亚迪“海鸥”/Seagull MINI在2025年世界汽车大奖/World Car Awards评选中荣获“2025世界城市车”/World Urban Car称号,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汽车品牌。该车型凭借海洋美学设计、高安全标准和智能驾驶功能,赢得全球96位专业评委的青睐,并在多个市场成为畅销车型。
早在去年,比亚迪“海豚”/dolphin和“海豹”/Seal也曾入围该奖项前三。今年要获得参赛资格,车辆必须在两大洲的至少两个主要市场上销售,年产量超过5000辆,长度不超过4.25公尺。此次“海鸥”获奖,标志着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再次获得国际认可。
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对此表示,“这一荣誉体现了品牌对可持续技术和全球服务的承诺,未来将继续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出行,助力“为地球降温1°C”的愿景。比亚迪通过前沿技术和品牌影响力持续获得国际关注,未来将坚持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致力于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和引领者。”
自2023年问世以来,“海鸥”迅速成为比亚迪在中国市场销量成长最快的微型电动车,截至2024年7月已累积销售超过50万辆。
海鸥内建快充功能、12.8吋中控资讯娱乐萤幕、加热前排座椅及USB快速充电接口,并搭载多项安全科技,包括自动紧急煞车、盲点侦测与车道偏移警示。
最新车型更导入DiPilot 100智慧驾驶系统,显著提升入门级电动车的驾驶体验。该系统结合12颗高画质摄影机、5组毫米波雷达与12个超音波感测器,实现360度全方位环境感知,并搭载NVIDIA Orin N晶片,提供高达100 TOPS(每秒万亿次运算能力),支援高速公路自动驾驶、记忆导航与自动停车等多种高阶功能,远超一般Level 2级别的自动驾驶标准。
世界汽车大奖被誉为“汽车界奥斯卡”,与“欧洲年度汽车奖”、“北美年度汽车奖”并称全球三大汽车权威奖项。中国汽车品牌首次在该奖项中摘得桂冠,标志着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导地位再获国际认可。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比亚迪已经从一家电池制造商转型为全球新能源与电动交通领导者,目前业务已遍及全球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新能源乘用车销售覆盖超过400座城市。此外,其零排放解决方案整合经济实惠的太阳能、先进储能技术与电动交通,致力于推动全球能源转型。
而与之相比,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最先进的电动车市场,特斯拉的形像已从先锋创新者转变为保守的参与者。
特斯拉中国:销售人员不休息以应对市场下滑
根据中国乘用车市场资讯联席会公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同比下滑21.8%,零售销量则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显示市场成长明显放缓。
面对销售压力,第一线的特斯拉销售人员正承受前所未有的高强度工作节奏。多位销售代表透露,已取消周中轮休,改为每周连续工作七天,日常工时从早上9点至晚间10点,几乎达到每日13小时的工作量。 “过去那种躺着接单的日子已经结束了。”一位即将离职的特斯拉销售员感叹道。
据中国北京地区销售人员表示,现行的业绩要求是每天成交一辆车、每月达成约30辆的销售目标。然而,即便销售人员积极追踪潜在客户、努力进行推广与介绍,许多人每周的销售量仍仅有3至4辆,与目标相距甚远。
这种高压环境也导致销售团队人员流动频繁。以北京某门市为例,目前平均每1.5个月便会更换整个销售团队,相较于过去约三个月更替一次的情况,流动率大幅提升。
此外,新进销售人员也面临严苛的培训与淘汰制度。据悉,入职前三天需密集学习产品知识并接受每日口试,第四天起就被要求实际成交,否则恐被辞退。 “这个制度基本上就是筛选机制,留下的只能是能够快速适应、迅速出单的人。”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专家对此分析,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压力,部分来自产品线过于单一且缺乏创新,难以应对比亚迪等本土车厂推出的新车型与技术升级。今年初推出的小改款Model Y虽为销售注入短暂动能,但整体成效有限,未能重新夺回领先地位。
面对竞争与市场冷却,特斯拉近期也推出一系列促销措施,例如针对升级版Model Y提供三年零利率贷款,以刺激消费者购买意愿。不过,四月初发生的一起致命电动车事故亦引发潜在客户对安全性的忧虑。多位销售人员反映,顾客现在特别关注机械解锁按钮和电池安全等功能与设计。
据业界传出,特斯拉中国正着手开发一款低价版Model Y,以补强产品矩阵并对应市场需求。一旦目前改款Model Y的表现未见起色,这款定价更亲民的新车型有望在今年下半年问世。
尽管挑战重重,中国市场对特斯拉仍具关键战略意义。 2025年第一季,特斯拉在中国的零售量达13.46万辆,占其全球销售的近40%。在其他市场如德国的销售量同期大幅下滑62.2%的情况下,中国消费者的支持对特斯拉维系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能源市场正在经历深度重塑,投资者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选择难题。市场不再只是看谁跑得快,而是谁能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与全球布局中取得长期优势。
新能源市场重塑:投资者该如何选择?
近期,特斯拉股价大幅下跌,市值蒸发数百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电动车龙头比亚迪股价却攀上历史新高。
特斯拉股价近三个月内下跌近50%,市场对其短期前景愈加悲观。主要原因包括全球市场需求放缓、产品竞争力下滑,以及CEO马斯克近期的激进政治立场对品牌形象构成压力。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亚迪近日推出的下一代快充技术震撼市场。该技术号称能在5分钟内充满400公里续航,若成功实现规模量产,将彻底改变消费者对电动车充电时间的认知。此次快充技术被视为对特斯拉Supercharger网络的正面挑战,无疑将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
这一系列市场变化正促使投资者重新思考:特斯拉的长期成长潜力是否仍具吸引力?比亚迪的技术与成本优势是否将成为颠覆行业格局的关键?整个电动车产业,又将如何走向下一个阶段?
过去,特斯拉因其品牌价值与创新形象而享有高估值溢价,但随着竞争对手迅速崛起,市场开始重新评估其增长潜力。
而近年来,比亚迪透过垂直整合策略,自产电池与核心零件,有效控制成本并提升供应链稳定性。而特斯拉则仍依赖多家供应商,较难实现同样效率。
此外,比亚迪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进军欧洲、东南亚与拉美等新兴区域,正逐步压缩特斯拉的市场空间。在这场技术与成本的双重竞赛中,比亚迪的成长潜力正在被更多投资者看见。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4月1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与中国达成初步共识,将就“最低进口价格”机制取代现行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进行谈判,显示中欧电动车贸易关系出现实质性缓和。这一进展有望为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开拓欧洲市场创造更有利环境,进一步加剧与特斯拉的正面竞争。
在不久的将来,电动车产业正进入一个竞争更激烈、技术更新更快的全新时代。而作为投资者,我们也应该谨慎、全面思考。
特斯拉虽然仍是高风险、高报酬的选择,但若无法在短期内提出具竞争力的新技术与产品,其市场地位恐将面临更多挑战。相对而言,比亚迪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与国际扩张方面表现稳健,对寻求稳定成长的投资者而言,是不可忽视的投资选项。
在全球绿色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汽车产业的竞争早已不再只是产品性能的较量,更是科技创新、品牌影响力与国际政策博弈的综合体现。比亚迪的崛起不仅是中国新能源企业全球化的一个缩影,也象征着全球产业权力中心的重新分配。未来,谁能在自动驾驶、能源整合与智慧出行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将决定谁能主导下一个汽车新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