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当代基因编辑技术快速发展,首例针对罕见遗传病婴儿量身打造的CRISPR基因疗法成功治愈,标志着个体化基因医疗进入临床应用新时代。这一突破不仅为罕见病患者带来希望,也开启了基因编辑技术普及和精准医疗的新篇章。
在当代医学领域,基因编辑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化,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临床实践。长期以来,这项技术被视为未来医疗的一道曙光,特别是在治疗遗传性疾病方面。然而,真正将其应用于活体人类、且针对极罕见疾病进行个体化疗法,仍属前所未见。如今,这个愿景终于开始成为现实:一项突破性的治疗个案,正引领我们踏入基因医疗的崭新时代。
近日,一名患有罕见遗传疾病的婴儿,透过费城儿童医院/CHOP与宾州大学医学院团队所开发的客制化CRISPR基因编辑疗法,成功获得治愈。这项个案不仅为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树立了重要典范,也为无法获得有效治疗的罕见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CRISPR基因编辑是什么?
CRISPR是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的缩写,是现代分子生物学中一项革命性的基因工程工具。该技术源自细菌用来抵抗病毒感染的天然防御机制“CRISPR-Cas9系统”,并被科学家简化与改良,用于精准地编辑动植物与人类的基因组。
CRISPR-Cas9系统的核心是一种名为Cas9的核酸酶,能够在向导RNA(gRNA的引导下,精确地识别并切割DNA中的特定位置。这项能力使研究人员能够在体内移除错误的基因,或插入新的基因片段,从而修复或改造细胞的遗传讯息。
相较于过往效率低且难以操作的基因编辑方法,CRISPR提供了一种快速、精确且成本相对低廉的手段。这使它在生物科技与医学领域引发广泛关注与应用,包括新药研发、农业改良、疾病治疗,以及对病原体和害虫的控制等。

Cas9通常被比喻为“基因剪刀”,能够在目标DNA序列中切开双股链。这一过程之后,细胞会启动DNA修复机制,研究人员可借此导入编辑。根据修复方式不同,主要可分为两种:
同源性定向修复HDR - 利用设计好的DNA模板,引导细胞在修复过程中精准插入新的基因片段,达成“基因敲入”/knock-in效果。
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或聚合酶介导的末端连接/TMEJ - 较为随机的修复方式,常导致基因片段的缺失或插入,进而破坏原有基因功能,即所谓的“基因敲除”/knockout。
这些编辑机制让研究人员得以有系统地探索基因功能,建立疾病模型,并开发针对特定突变的治疗策略。
CRISPR的发展历史
21世纪初,科学家先后开发了锌指核酸酶/ZFN与TALEN等基因编辑技术,虽具高度精确性,但因需为每个目标DNA设计专属蛋白质,制作复杂、成本高昂。相较之下,CRISPR-Cas9技术仅需合成短RNA即可进行定位与编辑,成本低、操作简便,迅速成为主流。
与过去如RNA干扰/RNAi等技术相比,CRISPR具备可逆与不可逆的基因敲除能力,且能同时针对多个DNA位点进行修改,拥有更高的编辑效率与应用潜力。其低廉的技术门槛也使之迅速普及至多种实验与临床研究中。
2005至2012年间,法国、美国与瑞典等地的研究团队陆续揭示CRISPR-Cas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012年,Jennifer Doudna与Emmanuelle Charpentier首次将CRISPR-Cas9作为编辑DNA的工具加以证实,开启了现代基因编辑的全新纪元。
CRISPR技术的发明引发了以美国布罗德研究所与加州大学为首的激烈专利争夺战。尽管Doudna与Charpentier被视为技术概念的提出者,专利裁定却偏向Broad团队。专利纠纷影响了学术与商业授权,使CRISPR商业化之路面临挑战。
自2017年起,CRISP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与医疗,包括基因改造作物与海鲜的上市销售,以及首次人体静脉注射实验。 2020年,Doudna与Charpentier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标志着技术进入主流视野。此外,CRISPR相关的教育与社会接受度研究亦逐渐展开。
2023年,英国与美国相继批准CRISPR基因疗法Casgevy与Lyfgenia用于治疗镰状细胞性贫血,为基因编辑技术迈向常规临床应用立下里程碑。随着技术日趋成熟,CRISPR预计将进一步改变个体化医疗、罕病治疗与生物科技产业格局。
首例个体化CRISPR 基因治疗
费城儿童医院的Ahrens-Nicklas博士与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Barry J. Gertz转化研究教授、Kiran Musunuru博士(拥有医学与哲学双博士学位),共同担任该研究报告的通讯作者。早在2023年,两人便着手合作,探索针对单一患者量身订制基因编辑疗法的可行性。这项工作建立在他们多年来针对罕见代谢疾病的基因研究基础上,也展现了将个体化编辑疗法实际应用于患者治疗的潜力。两位研究者同时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体细胞基因组编辑联盟”成员,该联盟致力于推动跨机构合作,促进基因编辑技术的临床应用。
在众多罕见疾病中,Ahrens-Nicklas和Musunuru选择聚焦于一类称为“尿素循环障碍”的代谢问题。正常情况下,人体在分解蛋白质时会产生氨,这些氨透过肝脏转化为尿素,再经由排尿排出体外。然而,患有尿素循环障碍的儿童因为肝脏缺乏关键酵素,无法进行这项转换,导致体内氨累积至有毒浓度,进而损害肝脏和大脑等器官。
而实验对象,为一位名为KJ的婴儿,他自出生起便罹患一种极为罕见的代谢疾病:严重氨基甲酰燐酸合成酶1/CPS1缺乏症,这是一种会干扰体内氨代谢的基因突变疾病。出生后数日,KJ即被确诊并转入CHOP接受治疗,并在生命最初几个月中依赖极为严格的饮食控制来维持生命。
直到2025年2月,KJ大约六、七个月大时,医疗团队为他量身打造并施行了首次基因编辑疗法。这项疗法安全有效,如今KJ健康稳定,发育良好。随后在3月与4月又分别接受了两剂补充疗程。根据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报告,这项为KJ量身订制的CRISPR基因编辑疗法在极短时间内成功开发,展现了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临床应用的高度效率与潜力。
截至2025年4月,KJ已完成三次疗程,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严重副作用。治疗后的短时间内,他的饮食蛋白质耐受性显著提升,对氮清除剂的依赖减少,并且能够从鼻病毒等常见儿童疾病中康复,且体内未再出现氨过量的情况。尽管仍需长期追踪观察,以全面评估疗法的持久效果,但初步结果令人振奋。
这一成功案例详载于今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最新研究,并于新奥尔良举行的美国基因与细胞治疗学会年会上公开分享。研究指出,这是首次针对极罕见基因缺陷的CRISPR编辑疗法成功应用于临床,为未来更多定制化治疗开辟了道路。
费城儿童医院遗传代谢性疾病基因治疗前沿项目/GTIMD主任、宾州大学佩雷曼医学院儿科助理教授对此表示,“这一突破得益于多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与研究人员、临床医师之间的密切合作。虽然KJ是我们目前唯一接受这类疗法的患者,但我们期望这能为更多病童带来福音,推动这类量身定制的治疗方式更加普及。”
新疗法让罕见病患儿重获希望
对于患有CPS1缺乏症的儿童来说,肝脏移植往往是标准治疗选项。然而,接受移植的前提是患者的身体状况必须足够稳定,并达到能承受重大手术的年龄与体重标准。在此之前,若体内氨含量无法有效控制,极可能造成永久性神经损伤,甚至危及生命。正因为这种病况对患儿一生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研究团队深知:开发能够帮助那些年纪尚小、无法接受肝脏移植的患者的新疗法,将可能改变无数家庭的命运。
“为了孩子,我们愿意做任何事。”KJ的母亲动情地表。 “我们只是想找出方法,帮助他像其他孩子一样过正常生活。我们相信这是我们的责任。所以当医疗团队提出他们的构想时,我们选择相信他们,也希望这项努力不只对KJ有帮助,更能造福其他与我们处境相同的家庭。”
“从KJ出生那一刻起,我们的生活就围绕着他和他的住院治疗展开。”他的父亲补充道,“能够回到家里,全家人终于团聚,让他和兄弟姊妹一起生活,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这项研究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多项计画资助,包括体细胞基因组编辑计画及其他相关研究拨款。此外,Acuitas Therapeutics、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Aldevron与Danaher Corporation提供了研究所需的实体物资捐赠。费城儿童医院研究所的遗传代谢疾病基因治疗前沿计画也提供了额外资金支持。
这项创举不仅是科学与医疗技术结合的结晶,更深刻揭示出未来医学的核心价值—:以患者为本、因人而异的疗法正在从理想走向现实。 KJ的故事提醒我们,当前沿技术与人性关怀相遇,所能点燃的不只是治愈个体的希望,更是一场对医疗公平、对生命尊严的深刻回应。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普及,CRISPR基因编辑将成为改写疾病命运的关键力量,点亮无数家庭的希望,也激励我们持续追寻生命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