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月球水稻计画”正尝试培育能在太空环境中生长的水稻品种,为人类在月球、火星及地球极端环境中的粮食自给开启全新可能。
在距离地球数十万公里的地方种植新鲜食物是人类在月球和火星上建立永久基地的最大挑战之一,但一种适合在地球外种植的稻米种子可能即将萌芽。
“月球水稻计画”/The Moon-Rice project正透过试验面向未来的太空作物,率先实现这一愿景。未来,该计画预计将为太空人以及生活在地球恶劣环境中的人们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以维持深空任务中的生命。
微型米是太空食品的关键
在探索人类长期太空居住的可能性时,粮食自给自足成为关键挑战之一。义大利航太局植物生物学家玛尔塔·德尔·比安科强调,“太空生活的本质就是资源回收与永续利用,我们面对的,其实与地球上的挑战如出一辙。”目前,由她领衔的一项名为“月球水稻计画”的研究,正尝试育种出能在外太空环境中稳定生长且营养丰富的水稻品种,以支撑未来在月球或火星等深空前哨的粮食需求。
这项研究联合了义大利三所顶尖大学,包括拥有水稻基因改良专长的米兰大学、擅长作物生理操控的罗马大学,以及具备太空农业研究历史的那不勒斯费德里科二世大学。团队的首要目标是培育一种「超级矮化」水稻,体积小、产量高,适合受限空间内耕作。
然而,这并不容易。许多矮秆品种虽然外型紧凑,却因过度压制赤霉素(一种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而影响种子萌发与最终收成。
目前的太空任务几乎全依赖地面运送的预制餐点,缺乏新鲜蔬果。德尔比安科指出,“太空人能够亲手照料并收获营养作物,不仅能补充饮食,也能带来心理安慰。”因此,这项计画不仅着眼于粮食补给,更关乎情绪健康与人因工程的优化。她还补充,实验团队正测试提升米粒蛋白质含量的可能性,以替代太空中难以大量供应的肉类来源。
这项为期四年的研究至今已进行九个月,初步成果显示出高度潜力。研究人员透过旋转设备模拟微重力环境,观察水稻在类似太空状态下的生长状况。该装置会从各个方向施加均匀重力,让植物感受不到上下之分。此外,米兰团队发现一种仅能长至10公分的水稻突变体,而罗马研究者则已鉴定出能最大化产量的关键基因,这些发现为“实现空间最小化、产出最大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然而,即便技术逐步克服,任务风险依然不可忽视。 “在太空中,失误的代价不只是金钱,更可能威胁生命。”德尔比安科提醒。因此,所有操作必须极度精确,作物表现需具备高度可预测性与稳定性,否则将难以进入实际应用阶段。从营养补给的稳定性到生理结构的抗逆性,每一项细节都牵动着未来太空任务的生存基础。
除了应用于太空,研究团队也期望其成果能反哺地球。例如在气候恶劣或空间受限的地区,如北极圈、沙漠地带或都市屋顶农场等,若能导入此类强健的太空作物,将为粮食安全与农业韧性开启新方向。 “只要能在太空存活,它们也就能应对地球上最艰困的环境。”德尔比安科如此形容。
这项计画的初步成果将于7月9日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的实验生物学会年会上公开发表。研究人员期望,随着更多实验数据累积与国际合作展开,未来有朝一日能在月球温室里收割第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太空稻米,为人类踏出地球的一大步提供可持续的粮食保障。
迈向太空粮食自给的第一步
目前,罗马大学的研究团队也取得了关键性进展。他们成功识别出一组与植物结构调控密切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激活可以在不增加体积的情况下提升水稻的生长效率与产量。通过基因层面的精准设计,团队希望打破“小体积等于低产出”的传统困境,为太空农业开辟出一条新路径。
除了结构上的紧凑化,营养价值的提升同样是研究重点。在资源受限的太空环境中,肉类几乎无法本地生产,因此高蛋白植物成为理想替代品。研究团队正致力于改良稻米的营养组成,提升其蛋白质含量,以满足长时间任务所需的营养密度。
为了确保这些作物能真正适应太空环境,团队也模拟了微重力条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他们釆用旋转装置,使植物从各个方向受到均衡拉力,从而模拟出接近太空的“无上下”状态。这种方法虽然无法完全还原外太空的复杂条件,但却是地面实验中最为可行的替代方案。
“我们观察到,这种持续旋转确实会改变植物的根系与茎干方向感知,对其生理行为产生影响。”德尔比安科表示,这些结果为日后真正将作物送入轨道或月球温室提供了重要参考。虽然实际进入轨道实验昂贵且不易,但模拟数据的积累同样具有长远意义。
此外,这项研究还涉及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支持系统。德尔比安科指出,“种植植物不只是为了吃,它还能提供情绪上的慰藉。对长期任务来说,光靠糊状食物无法满足人类对自然节律与参与感的基本需求。”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能减轻压力、稳定情绪,在狭小封闭的空间中,这种自然连接格外珍贵。
从任务安全的角度来看,身心健康与操作稳定性息息相关。 “在太空中,一个失误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她警告,“而营养充足、情绪稳定的状态,是预防失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因此,这种“植物-人类-系统”三位一体的太空生态策略,已成为未来太空任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尽管这项名为“月球水稻”的计划起初源于太空需求,但其影响力早已超越轨道边界。德尔比安科相信,这种高度适应性、资源效率高的作物体系,也能为地球上环境恶劣或空间有限的地区提供解决方案,无论是在北极科研站、沙漠中的温室,还是城市高楼里的垂直农场。 “如果一种作物能够在太空中生长良好,那么它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生长。”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月球水稻计画”所探索的,不只是粮食生产的极限技术,更是人类如何在极端环境中重构与自然共生的方式。在失重、隔离、资源稀缺的太空里,每一株植物都不仅是能量的供给体,更是一种生命韧性的象征。若能在无垠宇宙中孕育出稳定可循的生态微系统,这将不仅为深空探索打下基础,也为地球在气候变迁、粮食危机日益严峻的未来,提供一种极富启发性的生存模型。未来的太空粮食,或许不仅喂养宇航员,也将反哺整个星球对永续生存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