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在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驱动下,新加坡研究团队借助人工智能,成功突破锌离子电池的关键技术瓶颈,为下一代绿色储能系统带来新契机。
近日, 新加坡的研究人员在人工智能AI的帮助下解决了锌离子电池中最持久的挑战之一,在可充电电池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在气候变迁与能源危机交织的时代,如何有效储存与调度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迈向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课题。风能与太阳能等绿色能源虽具备巨大潜力,却因间歇性与不稳定性,对储能系统的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开发具备高安全性、长寿命与环保特性的电池技术,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核心方向,也促使新一波技术创新浪潮加速涌现。
利用AI提高电池可靠性
在当今能源转型的关键时刻,寻找更安全、更环保且成本更低的电池技术已成为全球科研的重点。锌离子电池因其材料丰富、价格低廉和固有的安全优势,被视为锂离子电池的有力替代选项。然而,其实际应用仍面临多项技术瓶颈,尤其是循环寿命短和树突形成问题。为了突破这些限制,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助理教授Edison Huixiang Ang博士和他的团队转向了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
该团队运用先进的计算技术与机器学习模型,对超过168,000种不同材料组合进行高通量分析,这一过程若采用传统实验方式可能需耗时数年。这种效率极高的筛选方法大大缩短了材料发现周期,并成功锁定一种具有关键潜力的新型材料:铈铁金属有机框架/MOF。
铈铁MOF的出现为锌离子电池带来了一个重大突破。研究显示,这种材料在电极表面能形成稳定的界面层,抑制了困扰锌离子电池发展已久的锌枝晶(树突)问题。这种控制树突生成的能力是延长电池寿命、提升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关键。
进一步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将MOF设计为电池内部的功能性保护层,结果证明新设计不仅成功提升了锌离子电池的耐用性与性能,还将电池寿命延长至惊人的4300小时。在140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能维持99.8%的库伦效率,显示其远超传统电池的可靠性。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代表材料科学的前沿突破,也为电池工程提供了实用的设计思路。透过将材料创新与结构工程相结合,团队实现了从材料发现到实际应用性能优化的完整闭环,有望推动下一代储能技术的广泛落地。
正如研究带头人安先生所指出的,“随着可再生能源日益普及,我们迫切需要能支撑其稳定运作的储能系统。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寿命更长、充电更快、环境友好的电池,使清洁能源不仅可行,更可及。”这一努力也象征着能源技术正迈向更加永续与高效的未来。
解锁储能的未来
随着全球对能源储存技术的需求日益攀升,从消费性电子产品到电动车、再到大型电力系统,市场正急切寻求更高效、长寿命且环境友善的解决方案。研究人员指出,此次在锌离子电池领域的突破,不仅限于单一技术的进展,更可能成为推动整个储能产业转型的关键引擎,具有深远的应用潜力与战略意义。
研究团队带头人Ang博士强调,他们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如此重大进展,关键在于将人工智能AI全面整合进材料设计与电池开发流程。藉由AI的强大演算与预测能力,团队得以快速识别潜力材料,大幅缩短从概念到原型的研发周期,以回应全球对稳定可靠电力系统日益迫切的需求。
与传统依赖试错实验法的研发模式不同,该团队采用AI来模拟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电化学行为,成功将原本需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的实验工作,压缩至几天内完成。这种跨学科整合为材料科学开创了崭新途径,也象征AI正在成为未来能源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AI不仅提升了研发效率,更开启了对过去因过于复杂或成本过高而被忽略材料的重新探索。研究团队表示,透过高维度资料分析与演算法建模,他们能够系统性地发掘全新材料组合,进一步拓宽了储能技术创新的边界。
Ang博士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并非单纯的辅助工具,而是一把打开技术创新之门的关键钥匙。 “AI让我们能够从未有过的速度实现技术突破,开发出能够彻底改变世界的能源解决方案。”他认为,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它为建构更节能、更永续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随着AI与材料科学的深度融合,这一研究成果象征着能源储存技术正迈入一个崭新阶段。从实验室走向应用端的转化速度将大幅提升,也为实现更低碳、更稳定、更普惠的能源系统带来希望。这不仅是一次科技的突破,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能源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