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日本新创公司ispace第二次登月尝试失利,“韧性号”在预定着陆后失联,成为商业化太空竞赛中又一次令人遗憾的挑战失败。但是,这一任务不仅在技术层面具备划时代意义,更展现日本商业太空探索的可行性与巨大潜能。
在全球太空竞赛加速迈向商业化的关键时刻,日本太空新创公司ispace宣布预计于北京时间6月6日凌晨3点24分展开其第二次登月尝试。此次任务代号为“Resilience”/韧性号,计划将登月器软着陆于月球北极附近的冷海/Mare Frigoris区域,力求成为首家成功实现登月的日本民间企业。
6月6日凌晨3点左右,“韧性号”开始下降至月球表面,原计划于约一小时后的凌晨4点17分,在月球北半球一处平坦、无陨石坑的区域着陆。然而,在凌晨4点30分左右,即预定着陆时间之后,该公司宣布无法与月球着陆器建立通信,并于上午9点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在记者会上,执行长袴田武史透露登月失败,并表示“预计无法恢复通讯”。
时隔两年,日本再次尝试商业登月
近年来,全球登月竞赛正愈演愈烈,私营航天公司也纷纷加入战局。继美国Intuitive Machines公司成功登月后,日本东京的ispace公司也紧随其后。他们的新一代月球着陆器“韧性号”在太空遨游数月后,尝试在月球北半球的冷海平原进行历史性的着陆。
“韧性号”的旅程始于今年1月15日,它与美国Firefly Aerospace公司的“Blue Ghost”/蓝色幽灵号着陆器一同搭乘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升空。值得一提的是,“蓝色幽灵号”已于3月2日成功着陆月球,成为继Intuitive Machines公司“奥德修斯号”之后,第二艘实现月球软着陆的私营航天器。
然而,“韧性号”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路线。它并非直接飞向月球,而是先飞越月球进入深空,再巧妙地利用引力调整路径,节省燃料,最终于5月6日进入环月轨道。这条迂回路线正是为了抵达月球北部平原一个名为“冷海”的区域,那里至今无人探索。 5月28日,“韧性号”成功进行了10分钟的引擎点火,将轨道调整至距月球表面约100公里的完美圆形轨道,为最终着陆奠定了基础。
此次着陆对iSpace公司而言意义非凡,因为这是他们第二次尝试月球着陆。
2023年,该公司的首个着陆器“白兔-R 号”曾因通信问题不幸坠毁。尽管iSpace表示已根据首次任务收集的数据对“韧性号”的传感器进行了升级,但它仍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在不到3分钟的时间内,将数百公里的时速降至零。
如果一切顺利,“韧性号”预计将在着陆程序启动后的一小时内,在“冷海”区域成功降落。届时,它将搭载的6项实验装置投入工作,其中包括:
水分解设备:能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为未来的月球基地提供燃料和生命支持。
藻类食物生产组件:探索在月球环境下利用藻类生产食物的可能性。
深空辐射监测器:监测月球表面的辐射水平,为宇航员安全提供数据。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效载荷之一,是一辆用于月壤采样的“Tenacious”/顽强号的微型探测车。此外,还有太空粮食生产模组和辐射感测器,这些都为未来人类在月球长期居住和探索奠定了基础。
据相关资料显示,“韧性号”搭载的有效载荷总价值高达1600万美元,其中部分资金来自万代南梦宫/Bandai Namco等知名企业的赞助,这也凸显了私营企业对太空产业的浓厚兴趣和巨大投入。从钛合金材料到创新的设计,日本企业正逐步将触角伸向月球相关的供应链。
除了科学仪器,“韧性号”还搭载了一件极具艺术气息的装置,来自瑞典艺术家Mikael Genberg发起的“Moonhouse”/月球屋计划。这是一个12公分高的红色小屋模型,将由探测车在月球表面部署。这个“月球屋”不仅象征着人类文化的延伸,也激发了人们对未来太空定居可能性的想像和讨论,完美融合了艺术与科技。
ispace的执行长Takeshi Hakamada对此表示,“韧性号”已经“准备好尝试历史性的登月”,并且“我们对成功的准备充满信心”。他强调,团队已经充分利用了首次任务和这次月球之旅中获得的宝贵经验。
“韧性号”不仅代表着ispace 的技术进步,它更是一次国际合作的典范。这次任务搭载了多个来自欧洲太空总署/ESA、日本企业,甚至还有来自台湾大学的实验装置,涵盖了科学、文化和技术等多元面向。
实际上,ispace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已经规划在2029年前完成7次登月任务,甚至包括参与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的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CLPS计画。尽管公司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2025 财年净亏损高达119亿日圆),但ispace仍积极通过日本瑞穗银行和三井住友银行的贷款筹措资金,为未来的任务提供支持。
ispace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永续的“地月经济圈”,让地球与月球在资源、运输和科技上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他们的任务不仅是技术挑战,更融合了艺术、文化、教育和产业发展。从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合作推动语言和文化存档计画,到与Redwire及NASA合作执行CLPS任务,ispace正尝试打造一个多元、永续的太空发展模式。
此次任务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完成与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签订的一项月壤商业交易。若能顺利釆集并交付月球土壤,ispace将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资源的商业转移,为未来发展“月球经济”开启历史性先例。这一壮举不仅在技术层面具备划时代意义,更展现商业太空探索的可行性与巨大潜能。
虽然此次任务失败,但石破茂首相6日在X上发文,对失败表示遗憾,同时指出,“这次挑战的价值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做到的。我对ispace的期待绝不会动摇。”他还补充道,“希望立即审查课题,并希望它们能引领我们迈向下一次飞跃。”
近年来,在通往太空的新竞赛中,月球正重新成为人类探索与开发的焦点。各国政府与私人企业纷纷投入资源,争相探索月球的未知领域。从水资源到潜在的燃料与稀有矿物,这颗距离地球仅38万公里的近邻被视为未来太空殖民与能源供应的重要基地,科学家期望透过登月任务找到支撑人类长期驻留太空的关键资源。
全球登月竞赛升温,太空探索进入私营时代
自2023年起,印度、日本与中国的探测器陆续成功登陆月球,使得全球能实现软着陆的国家增加至五个。这些国家不仅在展示自身的太空实力,也在为未来更大型的任务,如建立月球基地、进行资源开采铺路。中国的嫦娥探测器已成功返回地球带回月壤样本,而印度的月船三号则首次在月球南极附近实现着陆。
与此同时,一场以“更低成本、更高频率”为目标的商业太空竞赛也悄然展开。许多新创公司正试图打破政府垄断的格局,透过创新技术与灵活营运,提供前所未有的探月选择。其中,休士顿的直觉机器公司/Intuitive Machines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去年成为首个成功登月的私人企业,尽管其无人飞行器着陆角度有误,但仍成功完成任务并回传珍贵照片。
不只是登月,其他商业公司也试图在近地轨道竞争一席之地。另一家日本新创企业Space One目标成为日本首个将卫星成功送入轨道的私人火箭公司。尽管其在去年12月成功发射,但火箭随后失控旋转,公司被迫中止任务,显示出商业太空飞行仍处于高度风险与试错的发展初期。
对ispace而言,这次登月是一场“卷土重来”的挑战。其2023年首次任务因着陆速度控制失误而失败,导致登月器硬着陆损毁。而今,它希望藉由改良设计与更周密的操控计画,希望迎来真正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这场以月球为舞台的新太空竞赛,不再只是国家之间的对抗,更是一场技术、资本与创新的多方博弈。从政府航太机构到民间新创,每一步试飞与著陆,都是向未来太空经济与人类深空探索迈进的关键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