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从开凿石器到探索太空,人类采矿文明正从地球深处迈向星际疆界,小行星采矿或将成为资源永续与科技进步的关键转捩点。
在数十万年的人类历史中,对资源的渴求始终驱动着我们探索未知的脚步。从山林到海洋,从地心到极地,人类不断拓展采掘疆域,以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今,当地球资源面临枯竭警讯、全球供应链风险加剧之际,目光正转向更辽阔的场域:小行星。
曾属科幻范畴的太空采矿,正在科技与商业逻辑的推动下,逐步从梦想走向实验室与发射台,开启人类文明资源开采的新篇章。
从石器到星际:人类采矿文明的演进之路
地球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宝库,它赋予我们可呼吸的空气、可饮用的水,以及支撑文明发展所需的各类基本物质。地壳中蕴含着超过90种元素,这些元素以数千种形式组合存在,构成了我们从古至今所仰赖的各种材料。
数千年来,人类从地球中提取资源,从打磨石器、熔炼金属到打造现代智慧型手机,一步步推动着科技与社会的进程。然而,随着全球资源日益稀缺、科技持续进步,以及太空探索的蓬勃发展,将采矿活动拓展至地球之外的星体已逐渐从科幻走向现实。
大约260万年前,早期人类开始利用地表的天然石材制作工具。当他们发现某种特别坚硬或锋利的石头时,便会开始挖掘其周围土壤,试图找到更多同类型的材料。这些早期的开采行为,无意间揭开了人类与地下资源长久互动的序幕。
随着技术演进,我们不仅能提炼铜、锡等金属制作工具,还因此进入了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到了中世纪,人类开始建造地下隧道与井道,以开采更深层、更稀有的矿物资源。 17世纪的炸药发明,更彻底革新了采矿方式,使开采效率大幅提升。
而工业革命,则是采矿史上的另一个转折点。蒸汽动力与机械化设备进入矿场,开启了大规模开采时代。采矿不再仰赖人力与畜力,而是逐步走向自动化与高效能。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成为全球工业化的命脉。
如今,我们所见的矿场早已与原始矿坑大不相同。自动驾驶卡车穿梭其中,无人机进行地形测绘,远端操控的钻孔机精准开挖指定位置。此外,越来越多公司采用电动运输设备,并在矿场建置太阳能板与风力涡轮机,以减少碳排放与能源消耗。
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正迈向将采矿作业延伸至地球以外的浩瀚宇宙。透过可重复使用的火箭与新一代太空技术,人类开始设想在月球、小行星乃至火星表面开采稀有资源,这将彻底改写人类对自然资源与文明边界的认知。
随着地球上的金属与稀土资源日渐稀缺,太空采矿的价值日益受到关注。根据研究,一颗中等大小的小行星可能蕴藏着数万亿美元的金属资源,包括铂、钴、镍等对新能源技术至关重要的元素。不少太空公司已启动前期探索计画,利用微型卫星对近地天体进行资源勘测,为未来的太空开采奠定基础。
开采资源的未来:从小行星提炼铂族金属
若要在气候变迁议题上实现真正的突破,人类所需的不仅是推进矿业技术,更必须同步推动其他形式的脱碳措施。从太阳能电池板到氢燃料电池,许多支撑绿能转型的技术依赖一类稀有且关键的资源:铂族金属/PGM。
正如美国能源部/DOE所指出,“铂族金属对当今能源产业的基础设施至关重要,并将在实现未来脱碳经济的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铂族金属包括钌、铑、钯、锇、铱与铂等六种元素,是地球上最稀有的金属之一。其开采与提炼过程不仅极其复杂且成本高昂,更需大量水资源与能源投入,对环境造成不小的压力。
尽管美国拥有少量铂族金属资源,却仍需高度依赖进口以满足国内需求。其中,来自南非的供应占主导地位,该国拥有全球约89%的已知铂族金属储量。
根据美国能源部2022年的一份报告,铂族金属的全球储量高度集中于少数地区,使得整体供应链面临极大风险。其中铱的供应尤为短缺,未来产量恐怕无法支撑美国实现其脱碳战略所需的规模。
正因如此,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与企业家开始质疑,依赖地球资源是否仍是可持续的选项。他们转而将目光投向太空,准确地说,是太阳系中遍布的小行星。
这些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初期残留下来的原始岩石,其中部分天体的铂族金属浓度据信远高于地球地壳。若能成功从这些太空岩体中开采铱与其他PGM,不仅可大幅提升供应弹性,更有望避开地面采矿所带来的水污染与碳排放等环境问题。随着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成熟,通往这些太空资源的门槛也已大幅降低。
若能实现技术突破并降低成本,太空采矿将成为推动地外殖民、太空建设与地球资源补充的关键支柱。而一批前瞻性的太空新创企业,正试图在这场“太空资源竞赛”中抢占先机,其中AstroForge就是极具代表性的“玩家”。
AstroForge的冒险之路:挑战地球资源枯竭的未来
AstroForge是一家专注于小行星采矿的太空新创企业,其联合创办人暨执行长Matthew Gialich曾坦言,“地球上的铱可能在十年内就会耗尽。我们相信,在太空中开采这些金属的边际成本将低于地球上的传统开采方式。”
2023年4月,AstroForge的首艘太空船Brokkr-1透过SpaceX的Falcon 9火箭升空,原计划展示其自主炼矿技术,却在抵达目标轨道前失去联系。第二次任务则旨在近距离拍摄一颗金属小行星,以支援后续采矿,但发射仅20小时后即与地面失联,任务被迫中止。
尽管如此,AstroForge并未因此止步。第三次任务Vestri预计于2026年发射,这将是其首次尝试实质开采小行星表面材料。根据公司联合创办人兼技术长Jose Acain的说法,他们计划利用金属小行星高达90%为铁的特性,透过磁力让航天器附着其上,进行定点操作。到达目标后,机器将使用雷射蒸发部分表层,并透过磁选方式,将低价值的磁性材料(如铁)与不具磁性的铂族金属/PGM分离。
Vestri任务的关键目标并非立即获利,而是验证其采矿与精炼技术的可行性。若任务成功,公司预计将在一年后展开第四次任务,这将是首次尝试将小行星样本运回地球。 Acain表示,“这是一趟为期两年的往返旅程,但我们的目标,是在本十年结束前,让样本成功着陆地球。”
在传统航太产业中,连续两次任务失败往往足以让一间新创公司结束。然而,AstroForge能够持续推进,原因之一是其成本控制远胜竞品,例如奥丁任务从设计到发射仅耗时九个月,总成本仅650万美元。
AstroForge CEO Matthew Gialich对此表示,“我认为PRI和DSI的最大问题在于时机不对。在2008到2010年那段时间,进入深空的发射成本高达4.5亿美元,你不会拿一颗价值200万美元的卫星去搭一枚4.5亿美元的火箭,这在商业逻辑上根本说不通。”他指出,当时一项完整任务的成本可能接近10亿美元,而如今他们仅需不到十分之一的资金即可完成类似规模的任务。
除了成本与技术进展,AstroForge的另一个显著差异,在于其对风险的容忍度远高于传统航太机构。与NASA强调“零容错、百分百保险”的风格不同,AstroForge愿意以仅三成成功率的估算执行奥丁任务,正是这种愿意试错、快速叠代的创业精神,使它在航太领域中脱颖而出。
AstroForge表示,“我们知道自己的所有弱点。但是我们还是愿意发射、愿意试飞,愿意失败。因为每一次错误都能教我们东西。我们会犯一些愚蠢的错误,甚至错在最基本的地方,但我们接受这一点,并寻求用最实际的方式修正它们。”
对于一个以安全与稳定为根基的产业来说,这种“失败也是一种选项”的态度在过去几乎等同于异端。然而,SpaceX已经证明,把规格快速行动、勇于试错的精神带入航太,将有可能彻底颠覆太空科技的发展路径。它实现了可重复使用火箭这一关键突破,也让曾被视为幻想的太空采矿,第一次与现实经济模型接轨。
更值得注意的是,AstroForge并非第一家看见太空岩石蕴藏财富潜力的公司。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早在2010年便透过“隼鸟号”任务首次成功回收小行星样本,并在十年后再次完成第二次采样。美国太空总署/NASA则于2023年,透过OSIRIS-REx任务将贝努小行星的样本带回地球,这也是美国首次从小行星成功回收物质。然而,这些探索任务的规模仍极为有限,总计仅收集了约127克样本,重量甚至不及一颗棒球,而其代价却高昂,OSIRIS-REx一案的总预算超过10亿美元,其中121克样本的单位成本远高于它们的实际市场价值,即使是纯铑(最昂贵的铂族金属)也仅值24,000美元左右。
如果说太空采矿是未来产业革命的潜力股,那么它目前仍处于亏损的原型阶段。尽管如此,新创企业仍前仆后继地进入这一领域,只是至今尚无一家私人公司真正成功从小行星回收样本。过去,两间曾被视为领航者的企业Planetary Resources/PRI与Deep Space Industries/DSI,在启动任何探测任务前便因资金困境宣告失败。而AstroForge至今虽已完成两次任务,却都未能达成预定目标。
从地表到太空,人类采矿文明的演进是一段关于渴望、智慧与勇气的历程。这不只是资源的寻觅,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想像与主权的争夺。当我们仰望星空、放眼宇宙,那些冰冷的岩石不再只是遥不可及的天体,而是推动能源转型、重塑地缘格局、延伸文明疆界的潜在支点。唯有在科技、伦理与永续之间取得平衡,我们才能确保这场新的淘金梦,不会重蹈地球过度开采的覆辙,而是引领人类迈向更负责任、更远大的星际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