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非裔少年槍擊案引發暴力抗議,揭示移民與警察難解的裂痕?

法國非裔少年槍擊案引發暴力抗議,揭示移民與警察難解的裂痕?

發布日期:

想法 Ideas


要點:
“17歲非裔少年事件”影片發佈後,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警察、死者朋友各執一詞,令大眾暫時無法得知背後的真相。事發至今,暴動令法國各城市有上千輛汽車、上百棟建築物遭損毀,多名警察受傷,並有一名消防員在救火過程中殉職。“奈爾之死”在法國各地迅速引爆,除了因社群媒體的快速傳播助長,也反映了法國長期存在的根本問題。到底現場真實情況如何?這次悲劇的發生又該誰去負責?這一切都值得我們理性、深入思考。

在“速食”成為主流的視聽傳播時代,社會每天都在產生大量信息。而應該探討的深度,卻永不止於話題或事件本身。我們一起,從社會發展中洞察有價值、有趣、有爭論點的生活方式及現象。

狂呼社會研究所聚焦社會變革下不同的聲音,向外延申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的思考深度,以多角度剖析、獨特的社會視角,引領大眾感知社會的“人間百態”。

狂呼,為每一個社會現象或事件的背后,提供具有探討價值的觀點,始於洞察、終於啟發。

聯系我們 // 相關文章

少年之死現場還原
2023年6月27日早晨,一名阿爾及利亞裔少年奈爾/Nahel M,在巴黎近郊的楠泰爾/Nanterre發生了悲劇。法國警方最初釋出的消息,聲稱少年無照駕駛一輛黃色奔馳汽車,違反交通規則。當時他不但拒絕警察要求停車受檢,還意圖快速駕駛離開,此過程威脅到了正處於汽車左上方為止的警察人員安全。因此,那位警察為求自保向他開槍射殺。

事後,眾多主流媒體的報道把事情歸結於“種族歧視”、“暴力行為”、“警察與非裔間的鴻溝”三大方面為主,牽引了大眾的情緒。直到網上出現了案發現場的一段影片,大眾討論開始出現了另外一種“聲音”。

影片中,奈爾遭兩名警察攔檢停下,其中一名警察緊貼著車門對他進行審問,另外一名則緊貼車左上方的玻璃並舉著槍指向他。但是奈爾無視警察的檢查要求,以較快的速度意圖駕駛離開時,位於左上方緊貼玻璃的警察處於危險位置當中。現場發出了一聲“Shoot”後,車輛向前行駛數十公尺後撞上路障。隨後,奈爾被發現胸口中彈,經搶救傷重不治。而目前“Shoot”的發出者,還不清楚是誰,並且這一行為在當時是否構成威脅,也尚未定斷。


但這一視頻發佈後,留言區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看法,其中大部分認為,警方並沒有任何執行問題,是奈爾拒絕接受檢查,肆意踩著油門逃逸,才造成了這次的悲劇。

以下是部分網友的評論:
1. 很簡單,當警察用槍指著你命令你停車和離開時,你不能移動車輛。警察不會讀心術。他們不會只是假設您只想上路並平靜地處理您的事務。他們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你會突然轉向並碾壓他們,或者撞到另一個無辜的旁觀者並傷害他們。這是完全正當的使用武力。並非所有情況都是這樣,但這是這樣。機動車確實是一種致命武器,違抗命令而移動車輛,造成了必須以武力結束的危險局面。

2. 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也覺得這個年輕人被槍殺是很可怕的。但我問你兩個問題:
a) 如果警察用槍指著你讓你下車,你會踩油門嗎?
b) 如果警察沒有攔住那個年輕人,這個年輕司機在隨後的追趕中失去了對車輛的控制,撞上了一群人,其中有幾個人會死——那麼每個人都會說警察失敗了……安息吧年輕人。


3. 如果不一遍又一遍地研究視頻,很難發表評論。然而,警察距離牆壁非常近,可能會被卡在牆上。他有一個很大的自衛論據。瑞普,這個小伙子死了,真是令人難過,但是當警察用槍指著你時,就服從吧。

4. 他沒有開槍射擊他。如果你逐幀觀看視頻,你會發現,當男孩移動汽車時,他的手被卡片推動,最終導致他的手指扣動了已經扣動扳機的扳機。你可以看到,火災發生後,沒有任何行動來抓住男孩,因為警察對發生的事情感到困惑。

5. 社會正在崩潰。沒有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是將自己的錯誤歸咎於別人。

更有大眾對奈爾駕駛的梅賽德斯A級AMG提出了疑問,因為這完全不像是一個年僅17歲的男生該開的車。事後,有官員指出,奈爾當時駕駛的是租賃車輛。而與奈爾同車的小夥伴卻稱,是有人借給他們三人的,但沒有透露任何細節。據法國汽車網站Autoplus稱,擁有波蘭車牌的德國跑車租用價格為每天300至3,000歐元。Autoplus表示,這種短租方式在法國,年輕人中很受歡迎。

而在美國的另一個例子,警察在面對與嫌疑犯爭鬥的過程中,並沒選擇立即開槍,而是通過不斷地口頭警告進行制止。結果,嫌疑犯非但沒有聽取,直接罔顧警察生命安全,加速開車駛走,以至警察一直緊緊趴在車蓋上,直至被快速行駛的汽車狠狠甩走落地!

事後在另外一個視角
奈爾的朋友(當時坐在車上的另外兩位少年之一)完整地描述了他所經歷的案發狀況。“當時,我們在公車道上超速行駛,被兩名警察騎車追趕,後來因塞車被警察趕上。警察要求駕駛熄火並搖下車窗,不僅用槍托敲打奈爾,隨後又將槍口指向他的太陽穴,威脅道:“不要動,否則我就開槍射進你的腦袋。”奈爾當場愣住,鬆開了煞車,汽車因此向前移動,而在那一刻,警察也對著奈爾扣下扳機。”

警方和奈爾朋友各執一詞,令大眾暫時無法得知背後的真相。但從上面的話中,我們也了解到在案發現場意味著,奈爾當時因無證駕駛、超速駕駛被攔截後,並沒有配合警方受檢要求,而是讓車“繼續快速向前行駛”,這實際上已經是一種不遵守法規的違法行為。此外,據相關資料顯示,奈爾自2021年以來已被指控五次拒捕,他的司法檔案有十五起記錄的事件,其中包括使用假車牌、無保險駕駛以及銷售和消費毒品。涉嫌參與槍擊案的警官,是位擁有者10年豐富經驗的38歲警察,在任職期間備受好評從未受到過紀律處分,並曾獲得兩枚英勇獎章。目前,他已初步被指控犯有故意殺人罪。

奈爾之死迅速引爆民眾的怒火,楠泰爾街頭出現許多抗議警方執法過當、使用暴力的民眾聚集。抗議也逐漸蔓延至法國各大城市,形成全國性的暴動騷亂。許多城市的警察局、市政廳遭縱火攻擊,點燃汽車、焚燒垃圾、投擲煙火、商鋪掠劫等等,場面極度混亂。有一抗議者表示,這名17歲非裔少年被槍殺象徵着法國執法機搆里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以及過度針對黑人和阿拉伯裔移民的歧視曆史,特別是在法國貧困的城市郊區。

事發至今,暴動已持續八個晚上,法國各城市有上千輛汽車、上百棟建築物遭損毀,多名警察受傷,並有一名消防員在救火過程中殉職。在過去的一週中,法國政府共出動約45,000名警察與士兵在全國各地維持秩序,逮捕超過3,000名民眾。奈爾的祖母納迪亞/Nadia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惇促騷亂者“停止破壞”,並表示他們以她孫子的死為“藉口”對法國當地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針對這起事件,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事發第一時間就向奈爾的家人表達遺憾,表示這是一場“無法解釋且無法原諒”的悲劇,並承諾“正義將得到伸張”。他也多次召開危機會議,甚至取消原定的德國國是訪問行程。對於這次一發不可收拾的暴亂,他也譴責有些人利用奈爾之死合理化暴行,指稱“利用這名青少年之死是令人無法接受的”。

而在2023年74日當天,馬克龍在總統府艾里賽宮/Elysee Palace在向轄區面臨暴亂的逾200名市長表示,若出現“態勢失控”,法國政府應考慮控制並關閉社群平台。社會黨代表在推特發文諷刺,“擁護人權及公民權的法國不可自甘與中國大陸、俄羅斯及伊朗等偉大的民主國家齊名”。中間偏右的共和黨代表則說,“關閉社群平台?就像中國大陸、伊朗、北韓那樣?就算是為了轉移注意力而這麼說,這個做法也非常錯誤”。

警方執法的種族歧視
“奈爾之死”在法國各地迅速引爆,除了因社群媒體的快速傳播助長,也反映了法國長期存在的根本問題。其實,奈爾並非第一個因為拒絕警察攔檢,而發生悲劇的人。

早在2005年,就發生了一場歷史關鍵性的暴亂騷動。10月27日晚間,克利希蘇布瓦兩名北非出身的男孩躲避警察時不慎被電死。事發後,當地青少年發起騷亂,迅速蔓延至多處黑人移民居多的郊區。由於巴黎的歧視風氣等因素,種族暴力內亂持續近半個月,近萬輛車與全國多處建築物被燒毀,兩千八百多名嫌犯被捕入獄。事件造成兩名平民被人殺死、一名平民因吸入煙霧而死亡。

而在2017年,法國修改警察使用槍枝的法律,如果車輛駕駛無視警察停車檢查的命令,警方認為會對自己、他人的安全構成風險時,警察即被允許開槍。然而,去年一項研究報告顯示,自法律實施以來,警察向車輛駕駛開槍致死的案件增加了五倍,光是去年一年就有13人因不服攔檢而被槍殺,今年則已有3人因此喪命。

但最近幾天困擾法國的“奈爾事件”卻和之前的經歷都不太一樣。現在,一種羞辱和被剝奪的感覺在法國社會中縱橫交錯,超越了族群,並將今天的騷亂轉變為共同的、突發性的挫敗感。這應該令人深感擔憂,不僅對總統馬克龍而言,而且對整個西方的民主領導人來說亦是如此。短短一周內,騷亂所造成的損失遠遠高於2005年。但也許更值得注意的是,有關族群的討論已經消退,或者通過警察的視角進行調解。巧合的是,這與另一部法國電影Ladj Ly的2019年犯罪驚悚片“悲慘世界”相呼應。最後一個預言性的畫面是一個小男孩在面對警察時揮舞著槍,遭受創傷和憤怒。如今,大多數騷亂者都沒有移民背景,其中大多數是未成年人,有些年僅10歲至12歲,換句話說,只比受害者小幾歲。他們的極端青春加上被描述為過度暴力的行為,成為了頭條新聞。

這就是為什麼2023年與2005年大為不同。儘管一些破壞是無意識的,但在法國城鎮裡橫衝直撞的年輕人也表達了一種根植於羞辱的深深憤怒,這種憤怒不僅在郊區,而且全國各地都有。你可能會說,對於許多法國人來說,無論他們住在哪裡,過去幾年的治理和決策的性質意味著他們現在都感覺自己像“流氓”。

奈爾的母親穆尼亞/Mounia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警察有各種方式能夠壓制奈爾,開槍並非必要,她質疑這名涉案員警是看到「阿拉伯臉孔、一個孩子,而想要奪走他的性命。」根據奈爾親友的描述,奈爾平時善良、乖巧,很受大家喜愛,且從未對任何人使用暴力。

這背後蘊藏著移民族群和警方之間難解的裂痕。在法國,警方與非裔新移民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矛盾和紛爭。這種矛盾可以追溯到法國的移民歷史,尤其是從非洲和其他前殖民地地區來的新移民。許多非裔新移民從貧困和不穩定的經濟環境中來到法國後,面臨著高失業率、低收入和經濟不平等等問題,這使他們更容易陷入犯罪和社會邊緣化的困境。

有證據表明,法國的警察系統存在種族歧視和人種剖析問題。非裔新移民常常被過度停檢、隨機身份檢查和種族刻板印象的影響。這種種族歧視和人種剖析導致了對警察行動的懷疑和不信任,加劇了警方與非裔新移民之間的對立。以在法國郊區,警察盤查移民後代青年已成常態,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阿拉伯裔、非裔樣貌的年輕人,受到警察攔檢的機率是全國人口的20倍。並且,隨著近幾年歐洲極右翼崛起,這種針對移民的差別待遇變得更加嚴重。

2023年夏初,浮現在騷亂餘燼之上的,是整個法國社會的共同感覺:警察的行動以及傾向於將暴力行為定為刑事犯罪的司法機構行動,正在系統性地加劇他們的問題。在數十年的共同忽視之後,徹底的警察改革不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緊迫。但相反,正如一些人已經指出的那樣,法國在過去二十年裡年復一年地通過系統性立法,進一步武裝警察。來自警察和騷亂者的暴力循環發生在一個支離破碎的政治格局中,而且只會變得更加難以駕馭。騷亂正在使右翼和極右翼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種趨勢在許多歐洲民主國家都存在,並將對明年的歐洲議會選舉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一起“17歲非裔少年”槍擊案,也引發了人們對社會安全和種族關係的深思。這些事件凸顯了法國社會中存在的種族和文化的分歧,以及對警方和非裔新移民之間緊張關係的不斷加劇。為了解決這些矛盾,狂呼社會研究所團隊認為,當地國家政府需要採取綜合的措施,包括提供更好的經濟機會,減少種族歧視和人種剖析,加強警察培訓和監督機制,以及促進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尊重和理解。只有通過共同努力,才能建立一個更公正、平等和和諧的社會,其中警方和非裔新移民可以和平共處,為法國的未來共同奮鬥。

觀點1

法國頻發的槍擊案背後,揭示了背後隱藏的“系統性歧視”/Systemic Racism。

系統性歧視是指在一個社會或機構中存在並被積極或被動地鞏固和延續的、基於特定身份、種族、性別、性取向、宗教、社會經濟地位等因素的不公平對待。這種歧視不僅是個別行為或偏見的產物,而是內嵌於社會結構和制度中,對特定群體形成了持續性的不平等對待。通常,它體現在各種層面和範疇中,例如教育、就業、住房、法律和司法系統、醫療保健等。這些系統和機構在政策、程序、規則和慣例中存在結構性的偏見和不公平,導致特定群體遭受不公平對待和限制。而在本次的槍擊案事件中,司法系統對非裔群體的刑罰也被大眾廣泛議論,是否在法律執行和司法決策中存在種族偏見。

法國曾是一個強大的殖民帝國,擁有大片殖民地領土。殖民主義的影響至今卻仍然存在,尤其是來自非洲和其他前殖民地的移民族群。這些移民帶著他們的文化、語言和經歷來到法國,並與法國社會發生交集。然而,歷史上的殖民主義和殖民地統治形成了種族和文化的不平等,這在今天的法國社會中仍然存在,導致了族群間強硬的對立和分歧。

而當今大環境下,法國還面臨著社會經濟不平等的問題,這在種族關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非裔新移民和其他少數族裔群體更容易陷入貧困和社會邊緣化,面臨高失業率和低收入。這種經濟困境導致社會不公平感的加劇,同時也加劇了種族之間的緊張關係。

從上而下“統一風氣”,導致法國的警察體制也存在著濃厚的種族歧視問題,即使在執法過程中不一定全是警方的責任,但在近幾年頻發的槍擊案中,警方依然會被“推向浪尖”。解決法國槍擊案背後揭示的歷史遺留問題需要綜合和長期的努力。法國政府可以致力於促進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理解和尊重,以通過教育和宣傳來實現、鼓勵交流和互動,並尊重每個人的文化和認同。

此外更外重要的是,理解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需要正視過去的錯誤和不公正。尋求歷史真相,承認和反思法國的殖民歷史和殖民主義對少數族裔和移民社群的影響,通過紀念活動、博物館展覽和教育課程,提高公眾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並鼓勵對過去的錯誤進行反省和道歉,才是從根本上打破種族歧視的終極武器。

觀點2

在法國槍擊案發生後,社交媒體在法國槍擊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並成為極端主義”迴聲室效應”/Social Echo Chamber擴散的渠道。

在新聞媒體和社交媒體中,迴聲室是一種環境或生態系統,參與者在其中遇到信念,通過在封閉系統內進行交流和重複來放大或強化他們先前存在的信念,並且不受反駁。迴聲室傳播現有觀點而不會遇到相反的觀點,可能導致確認偏差。迴聲室可能會加劇社會和政治兩極分化和極端主義。在社交媒體上,人們認為回音室限制了不同觀點的接觸,並有利於和強化預設的敘事和意識形態。

早在2015年巴黎恐怖襲擊事件中,當時恐怖分子就利用社交媒體平台進行宣傳和招募,以擴散他們的極端主義思想和行動。其中,“伊斯蘭國”組織使用Twitter作為其主要宣傳和招募工具之一。他們發布仇恨言論、宣傳暴力行為,並將巴黎恐怖襲擊視為“聖戰”的一部分。這些帳戶經常使用多語言,以吸引全球觀眾,包括潛在的恐怖分子和支持者。這些恐怖主義相關的帳戶通過Twitter的推薦系統和演算法,將類似的帳戶和極端主義內容推薦給感興趣的用戶。這擴大了極端主義思想在社交媒體上的傳播範圍,使得更多人暴露於極端主義的觀點和影響之下。

此外,恐怖分子還使用Twitter的直播功能來實時傳播他們的行動。在巴黎恐怖襲擊事件中,其中一名恐怖分子在攻擊音樂會場所時,使用了直播功能,將攻擊的過程直接傳送到全球觀眾的眼前。這引起了巨大的關注和恐慌,並為其他潛在的恐怖分子提供了激勵和模仿的範例。

而在本次槍擊案中,社交媒體上的帖子和新聞報道可能使用情緒化的標題和圖片,以吸引更多的關注和點擊。這些標題和圖片可能強調槍殺案的種族或社會背景,並通過情緒化的方式激發民眾的情感反應。

其次,討論往往聚焦於種族、宗教或社會身份之間的對立。這可能導致意識形態的極端化,並加劇法國民眾之間的對立和敵對情緒,進一步加劇社會的分裂和不穩定。

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使得社交媒體成為一個容易被利用和操縱的平台,放大了每一個事件背後的情緒化和對立。因此,我們對於社交媒體訊息的評估和辨識的重要性,並需要保持冷靜和理性的思考。

 

在“速食”成為主流的視聽傳播時代,社會每天都在產生大量信息。而應該探討的深度,卻永不止於話題或事件本身。我們一起,從社會發展中洞察有價值、有趣、有爭論點的生活方式及現象。

狂呼社會研究所聚焦社會變革下不同的聲音,向外延申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的思考深度,以多角度剖析、獨特的社會視角,引領大眾感知社會的“人間百態”。

狂呼,為每一個社會現象或事件的背后,提供具有探討價值的觀點,始於洞察、終於啟發。

聯系我們 // 相關文章


返回網誌
1 / 8
  • 未來智能眼鏡會將取代智能手機嗎?

    未來智能眼鏡會將取代智能手機嗎?

    1901年,“萬能鑰匙”這部小說中描述了一個男孩收到一副眼鏡,可以在他看到的人的額頭上顯示數據,這是“擴增實境”沒成概念前的早期案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和擴增實境技術“智能眼鏡”,將成為下一個改變生活科技設備?

    未來智能眼鏡會將取代智能手機嗎?

    1901年,“萬能鑰匙”這部小說中描述了一個男孩收到一副眼鏡,可以在他看到的人的額頭上顯示數據,這是“擴增實境”沒成概念前的早期案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和擴增實境技術“智能眼鏡”,將成為下一個改變生活科技設備?

  • Bill Gates投入數十億美元建造新核電廠,以應對AI電力需求困境

    Bill Gates投入數十億美元建造新核電廠,以應對AI電力需求困境

    Bill Gates向外界表明,美國即將迎來長期以來的首次大幅電力需求增長。截至目前,微軟與美國最大的核能發電公司聯合能源已達成合作協議。聯合能源預測,隨著人工智能AI的快速發展,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將達到電動車充電需求的5至6倍。

    Bill Gates投入數十億美元建造新核電廠,以應對AI電力需求困境

    Bill Gates向外界表明,美國即將迎來長期以來的首次大幅電力需求增長。截至目前,微軟與美國最大的核能發電公司聯合能源已達成合作協議。聯合能源預測,隨著人工智能AI的快速發展,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將達到電動車充電需求的5至6倍。

  • 擺脫世界飢餓困境的3種技術趨勢

    擺脫世界飢餓困境的3種技術趨勢

    目前,考慮到問題的嚴重性,這個沒有飢餓的未來似乎只是一個白日夢。截至現在,全世界有近8億人處於飢餓之中,而三分之一的人甚至不知道他們的下一頓飯從哪來。不過,一個沒有飢餓的世界是可能的。

    擺脫世界飢餓困境的3種技術趨勢

    目前,考慮到問題的嚴重性,這個沒有飢餓的未來似乎只是一個白日夢。截至現在,全世界有近8億人處於飢餓之中,而三分之一的人甚至不知道他們的下一頓飯從哪來。不過,一個沒有飢餓的世界是可能的。

  • 中國EX Robots人形機器人創新,引發全球市場競爭白熱化?

    中國EX Robots人形機器人創新,引發全球市場競爭白熱化?

    仿真機器人,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幻作品的熱門題材。然而,隨着科技的進步,這些機器人已經不再局限於虛搆的世界。全球范圍內,許多企業和研究機搆正專注於開發和制造高度仿真的人形機器人,旨在為人類提供更多服務和幫助。

    中國EX Robots人形機器人創新,引發全球市場競爭白熱化?

    仿真機器人,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幻作品的熱門題材。然而,隨着科技的進步,這些機器人已經不再局限於虛搆的世界。全球范圍內,許多企業和研究機搆正專注於開發和制造高度仿真的人形機器人,旨在為人類提供更多服務和幫助。

1 / 4
1 / 4
  • 出海網紅經濟,是陷阱還是機遇?

    出海網紅經濟,是陷阱還是機遇?

    隨著中國品牌出海,網紅經濟席捲北美、東南亞兩大市場。在網紅經濟的迅速發展下,也催生了網紅主播、MCN機構一條成熟的“全產業鏈”。網紅主播為了流量可能會採取什麼極端的手段? MCN機構和主播間到底又存在哪些內幕?

    出海網紅經濟,是陷阱還是機遇?

    隨著中國品牌出海,網紅經濟席捲北美、東南亞兩大市場。在網紅經濟的迅速發展下,也催生了網紅主播、MCN機構一條成熟的“全產業鏈”。網紅主播為了流量可能會採取什麼極端的手段? MCN機構和主播間到底又存在哪些內幕?

  • 中國年輕人“逃離”一線城市,一線城市風光不再還是迫於現實?

    中國年輕人“逃離”一線城市,一線城市風光不再還是迫於現實?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離開一線城市,去到二、三線城市或者回到自己的家鄉發展。然而,也有一部分年輕人選擇了重新回歸,在一線城市漂泊、打工、旅行,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回籠漂”。

    中國年輕人“逃離”一線城市,一線城市風光不再還是迫於現實?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離開一線城市,去到二、三線城市或者回到自己的家鄉發展。然而,也有一部分年輕人選擇了重新回歸,在一線城市漂泊、打工、旅行,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回籠漂”。

  • 溫哥華明星脫口秀抽獎贈票!中外喜劇,以幽默形式傳遞思考

    溫哥華明星脫口秀抽獎贈票!中外喜劇,以幽默形式傳遞思考

    作為喜劇的“非常態”表達形式,“即興喜劇”完完全全由现场观众给一些主題、線索或是關鍵信息,再由喜劇演員們把这些东西用随机、自然的形式演绎出来。今天,我們和麦浪娱乐创始人之一、大麦喜剧即兴喜剧负责人紫琪一起探討即興喜劇背後的思考。

    溫哥華明星脫口秀抽獎贈票!中外喜劇,以幽默形式傳遞思考

    作為喜劇的“非常態”表達形式,“即興喜劇”完完全全由现场观众给一些主題、線索或是關鍵信息,再由喜劇演員們把这些东西用随机、自然的形式演绎出来。今天,我們和麦浪娱乐创始人之一、大麦喜剧即兴喜剧负责人紫琪一起探討即興喜劇背後的思考。

  • Netflix 韓劇D.P: 逃兵追缉令,霸凌黑暗面背後的思考

    Netflix 韓劇D.P: 逃兵追缉令,霸凌黑暗面背後的思考

    大多數人將霸凌與童年聯繫在一起,但任何年齡段的任何人都可能發生欺凌行為。它也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從言語騷擾到身體虐待等等。欺凌行為也不只發生在操場上。個人可能會在網上、辦公室、家里和其他地方遭受霸凌。

    Netflix 韓劇D.P: 逃兵追缉令,霸凌黑暗面背後的思考

    大多數人將霸凌與童年聯繫在一起,但任何年齡段的任何人都可能發生欺凌行為。它也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從言語騷擾到身體虐待等等。欺凌行為也不只發生在操場上。個人可能會在網上、辦公室、家里和其他地方遭受霸凌。

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