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現代家電壽命縮短並非純粹企業惡意設計,而是多重因素交織下的結果,包括技術進步、成本壓力與消費習慣的改變。
你是否也曾感嘆,如今的家電似乎不如老一輩用上几十年的電器那么耐用?洗衣機、冰箱、電視,動輒就出故障,維修費用高昂,最終不得不更換新品。這究竟是我們的錯覺,還是現代電器真的“不中用”了?
據相關數據顯示,過去幾十年來,家用電器的使用壽命僅略有下降。 美國家用電器製造商協會/AHA最近的研究表明,2010年大多數家用電器的使用壽命為11至16年。到2019年,這一數字已下降至9至14年。
過去,大多數人曾懷疑問題的根源是否在於所謂的“計畫性報廢”,即是一種企業刻意設計產品壽命較短、藉此促使消費者頻繁更換商品的策略。從電子裝置到廚房小家電,這種現象似乎在各類產品中屢見不鮮。但在經過相關資料研究后,我們發現真相比表面看來更為複雜。
無可否認,現代家電的壽命確實縮短了。但是實際差距可能沒那麼巨大,也沒有我們普遍想像得那麼嚴重。企業當然應對部分現象負責,但其他因素同樣不容忽視:包括政府政策帶來的意外影響、全球市場上的激烈價格競爭,以及消費者對智慧化、多功能產品的需求不斷上升。
效率與安全法規:更輕更節能,卻犧牲了耐用性
幾乎所有擁有數十年維修經驗的家電技術人員,都不約而同地指出現代家電不耐用問題的源頭:聯邦針對用水與能源效率的法規。
這些法規無疑帶來了許多正面影響。它們讓家電更環保、更節能,例如取消燃氣爐中會漏氣的常亮指示燈、淘汰破壞臭氧層的冷媒、強化爐具的防火安全機制,並大幅減少洗衣機與洗碗機的用水與耗電量,從而降低家庭能源成本。
但在追求能源效率和使用安全的當下,電器制造商不得不對產品進行大幅調整。隨著這些環保目標的推進,家電的設計也變得越來越複雜。資深維修技師指出,這些標準要求所有加熱、冷藏與清洗設備滿足特定的節能指標,自1987年起由美國能源部管理,且每六年就會重新評估並提升要求。尤其是自21世紀初以來,標準已歷經多輪強化。
此外,這樣的設計複雜性對維修人員也提出更高要求。有專家表示,他們不但得頻繁學習新技術,還需添購全套新型維修設備與工具,才能應對更新後的家電規格。也有技朮專家指出,節能標準無意間犧牲了家電的可修復性。他以冰箱為例,以前的銅製冷卻管路可以焊接修復,如今多採用較輕且散熱效率高的鋁材,但鋁材較難維修,通常只能整組更換。
這樣的變化不只限於冰箱,比如壓縮機與馬達依據環境條件以變速運作、燃氣爐不再有簡單的常亮火焰,而是仰賴電腦控制點火系統、洗衣機與洗碗機也需依賴算法與感測器來精準控制水量等等。
未來,這些能源效率標準是否會放寬仍未可知。目前,特朗普政府曾試圖撤銷部分規範,但多數專家認為,即使政策反轉,短期內也難以改變現有設計與生產邏輯。畢竟,這套系統已深深嵌入現代家電的每一個螺絲與電路之中。
國際競爭與價格戰:功能更丰富,但用料更“精打細算”
大約在2010年左右,LG和三星等國際品牌大舉進入美國市場,它們以丰富的功能和相對低廉的價格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費者。這場突如其來的價格戰,迫使其他制造商也開始降低成本,以保持競爭力。結果,為了壓低售價,電器內部的零部件往往選用了更便宜的材料,這直接影響了電器的整體質量和可修復性。消費者雖然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功能更多的電器,但其耐用性卻打了折扣。
有專家對此指出,若考慮通膨因素,現代家電其實比50年前便宜得多,而這也對其耐用性產生了影響。根據一項研究表明,1972年西爾斯/Sears一台洗衣機售價220美元,烘乾機為90美元。按通膨調整後,這筆交易在2025年的價格將接近2400美元;而如今,一套洗衣機和烘乾機在Sears只需約1200美元。
然而,價格戰的代價就是對材料成本的大幅壓縮。如今許多馬達與冰箱的冷卻系統都改用鋁代替傳統的銅材質。雖然鋁便宜、輕量,但可維修性差。而銅則更耐用,且可以進行焊接修復。
有資深維修技師則表示,現今市售電器的零件品質不如從前,從烤箱的溫控器到瓦斯閥門都顯得更脆弱。“這些產品不是為了持久使用而造的。”她直言,“它們就是被設計成消耗品。”也有產品設計專家進一步指出,為了在不犧牲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許多設計師會選擇模組化設計。例如,一整塊塑膠零件可能取代十幾個需要用螺絲組裝的小部件,甚至用強力膠取代傳統螺絲,使維修幾乎不可能進行。
電器“電腦化”:高科技帶來便利,也伴隨脆弱性
現代電器正變得越來越像電腦。為了實現更高的效率和更多樣化的功能,它們內部集成了大量的數字和計算機組件。想想你的智能冰箱、帶觸摸屏的洗衣機,這些都是科技進步的體現。然而,就像我們的手機和電腦一樣,這些高科技、精密的電子元件在面對高溫、低溫或潮溼等環境變化時,往往比傳統的機械部件更加脆弱,也更容易損壞。一旦這些復雜的電路板出現問題,維修起來不僅難度大,成本也往往不菲。
到了1990年代末與21世紀初,隨著家電製造業為配合法規現代化、同時電腦電路板變得更小、更易於量產,家用電器的功能競賽才正式展開。
即便有人聲稱不會被配備大螢幕的冰箱吸引,但實際上,許多消費者對這些功能趨之若鶩,甚至將其視為基本配備。像是自動清潔烤箱、洗碗機的第三層碗架(最早由Miele在1987年推出)、數位定時器、對流加熱、洗衣機的精緻洗程,還有冰箱門上的飲水機,都成為現代家電的標配。而最近,可客製的色彩與飾面也成為消費者選購時的重要考量。
有家電設計師回憶道,2005到2008年間,他曾效力於美國一家大型家電品牌,當時企業正加速從傳統模擬裝置轉向數位化操作介面。“這一切的背後驅動力,是為了比競爭對手多一點功能。”他說。
觸控螢幕的現代外觀本身即具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它能為設計師提供更多空間植入新功能。“現在的消費者會想要超強冷凍、夜間靜音模式,甚至八種不同形狀的冰塊。而模擬面板根本無法容納如此多的實體按鈕,根本沒有足夠的空間擠下那麼多按鍵。”
此外,消費者對新功能的渴望不減反增。購買新冰箱或爐竈,往往不只是因為舊機器壞了。現今消費者更傾向於選擇外觀時尚、功能先進的產品,甚至只是為了讓廚房看起來更新、更具現代感。而這種需求也恰好契合家電廠商持續推出新款產品的節奏。
現任三星客戶品牌經理也指出,家電汰換的理由五花八門,例如產品有刮痕、變色、過時、不搭配裝潢,或因搬家而不想帶舊機器。通用電氣家電的發言人也表示,許多顧客更換電器的動機其實是出於外觀上的考量,而不單純是功能問題。
不過,新功能雖提升使用體驗,卻也帶來額外的複雜性。惠而浦前產品工程師、現任商業冷凍設備公司負責設計與品質測試指出,即使是像洗碗機新增一層架子這類看似簡單的改動,也會增加零件、系統與潛在故障的風險。
這也是為什么許多高端品牌選擇只保留最實用、最穩定的功能,這並非因為保守,而是基於經驗與可靠性的考量。舉例來說,高端冰箱品牌True Residential就透露,公司花了整整四年,才決定在其對開門冰箱上新增製冰功能,且最終選擇在冷凍室內放置一個基本款製冰機。“我們不會把製冰機或飲水機設在冰箱門上。”
維修復雜化:專業門檻高,消費者望而卻步
隨着電器內部結搆日益復雜,維修也變得更加困難。不同品牌的電器往往擁有專有的電腦板和維修工具,維修人員需要經過特定的認證才能操作。這使得找到能夠維修所有類型電器的技朮人員變得越來越難,而維修本身的成本也水漲船高,有時甚至比購買一台全新的電器還要貴。
例如,根據歐洲環境局/EEA2023年的一份報告指出,歐洲有35%的洗衣機和30%的冰箱在購買后5年內出現故障,但僅有不到20%的故障洗衣機和冰箱被送修。 消費者寧願購買新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維修成本過高。
一項調查顯示,修理一台出現故障的現代洗衣機,其費用可能達到新機價格的50%甚至更高,而更換主板等核心電子元件的費用甚至可能直接超過購買一台經濟型新機的價格。 更甚者,有些制造商會限制零配件的供應,或者將維修手冊和診斷工具設為私有,使得第三方維修更加困難,迫使消費者不得不依賴原廠高昂的維修服務,或者干脆選擇放棄維修。面對高昂的維修費和耗時耗力的過程,許多消費者索性選擇直接更換,進一步加劇了電器的“短命”現象。
延長電器使用壽命的七種方法
那么面對這些挑戰,我們作為消費者該如何應對?如果預算有限,可以考慮購買最便宜、最簡單的電器,因為它們通常部件少,易於維修。如果預算充足,可以選擇超高端的奢侈品牌,這類產品往往更注重維護和維修,且壽命較長。對於中檔預算的消費者,建議選擇功能最少、沒有過多“花哨”功能的型號,并考慮購買延長保修。以下為延長電器使用壽命的七種方法:
精簡功能,回歸基本 -
越多的功能,代表機器內部越複雜,故障的機率也隨之升高。雖然某些設計確實帶來了便利,例如爐竈的數位觸控面板、洗衣機的客製化洗程或冰箱的自動製冰與出水功能,但這並不表示每一項附加功能都是必要的。例如,你可能並不需要雙製冰系統,或能連接手機App遠端操作的洗碗機。選擇那些真正符合需求、功能精簡的電器,不僅更耐用,通常也能省下一筆預算。
慎選剛上市的新機型 -
購買最新款家電前,務必審慎評估。通常大型電器商場或品牌官網會標註“全新上市”機型,但這類產品往往尚未經過市場長期考驗。專家指出,這些機型可能是為了趕上法規變更而匆促推出,技術人員對其維修尚不熟悉,甚至備用零件可能尚未完善供應。這些風險在新進美國市場的品牌產品上尤其明顯。特別是像 LG、三星、海信等品牌經常每年發表大量主打科技的新產品,雖創新但潛在風險也高。
考慮延長保固與定期保養計畫 -
延長保固與維修保養服務可以有效降低長期使用的總成本,尤其對於昂貴或結構複雜的家電來說尤為重要。在理想狀況下,維修的花費應該遠低於直接更換整台機器。
學會正確使用與簡單保養 -
許多人從未閱讀家電說明書,也忽略定期保養這一步。其實,像是定期清理冰箱背後的灰塵與寵物毛髮、按時更換濾水器等,都能預防不少常見故障。德州一家家電學校的負責人希瑟‧戴爾-約德強調,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保養措施,對延長機器壽命有關鍵作用。了解什麼行為該避免也同樣重要,例如,在爐竈線圈下鋪鋁箔可能導致感應器短路,反而增加損壞風險。
提前了解在地維修資源 -
選購家電前,最好先查詢所在地區是否有經驗豐富的維修人員。理想的技師應有三年以上實務經驗,能針對不同品牌進行準確診斷,避免“修機反壞”的情況。
嘗試自行維修基本故障 -
越來越多家庭開始嘗試DIY修理家電,特別是在經濟壓力下。像Encompass正建立的Centriq維修資料庫,就整合了數百種家電型號的結構圖、零件資訊與DIY難度評估,幫助消費者自行維修,iFixit、Fixit Clinic也是類似資源平台。此外,一些州已通過法規,要求廠商提供詳細的維修手冊給消費者。根據維修權運動者Nathan Proctor的說法,如果你居住的州支持這類法案,可以主動索取維修資訊與工具。若遭拒絕,也可向Repair.org提出申訴。
接受小瑕疵,不必完美主義 -
不是所有損壞都需要立刻更換整台機器。像有客人的冰箱製冰機故障後,他會選擇移除故障零件,改為手動取冰。他說,“我女兒很習慣這樣操作,現在只要從冰槽中舀冰就好了。”這類替代使用方式雖非完美,但能延長機器壽命、避免浪費,也是一種實用的生活態度。
歸根結底,現代家電的“短命”并非單一原因造成,而是多重復雜因素交織的結果。在追求科技進步和市場競爭的浪潮中,我們或許在某種程度上犧牲了產品的耐用性和可修復性。然而,作為消費者,我們并非束手無策。通過更明智的購買決策、積極的日常維護,以及推動“維修權”等理念的普及,我們依然能夠延長家電的使用壽命,減少資源浪費,共同搆建一個更可持續的消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