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在全球資本與人口流動交織下,溫哥華房市映射出房地產由居住屬性向財富工具演化的趨勢,華人推升獨立屋價值的同時,也揭示了市場在經濟收緊中逐步分化、公寓泡沫破裂與階層鴻溝加劇的現實。
在全球城市化和資本自由流動的時代,房地產不僅僅是居所,更逐漸演變為財富積累與階層流動的關鍵載體。而溫哥華,正是這場復雜演化的一個典型縮影。
然而,隨着全球經濟大環境衰退和加拿大政策轉向,市場開始出現顯著的分化。獨立屋因其稀缺性,對外價格依然保持韌性,而公寓則因租金疲軟、持有成本高、供給過剩等因素面臨一夜崩槃,凸顯出當前房地產市場的階層分化與資產價值重估趨勢。
溫哥華房市:中國華人成“房價推手”
過去三十年間,溫哥華這座多次被評為“世界最宜居之一”的城市,已成為全球資本競逐下房地產高地的代名詞。隨着國際資金不斷涌入,這座城市的地產市場經曆了一波又一波的繁榮浪潮,而在這場由土地價值、移民政策和全球經濟變遷共同交織的游戲中,華人群體的角色始終格外醒目。
自上世紀90年代起,隨着香港回歸、中加移民政策逐步放寬,大量華人移居溫哥華,搆成了本地少數族裔中最具經濟實力的群體之一。而真正改變市場格局的轉折點,則出現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面對人民幣升值、中國人財富積累加速,以及對資產保值和子女教育的強烈需求,中國內地的中產與高淨值人群開始“出海置業”加拿大,尤其是大溫哥華地區,成為首選目的地。
據相關數據顯示,大溫哥華房地產市場上高達三分之一的購房者來自中國,這一比例雖然近年有所調整,但影響力依舊不可小覷。與此同時,“中國買家是房價推手”的印象也日益形成。
1994年,大溫哥華本地房價為平均20萬加元,而到了2024年,全市平均房價已達130萬加元。甚至在一些華人聚集區,如列治文、本拿比、溫哥華核心區域等地的獨立屋均價早已突破200萬加元,足足翻了10倍以上且漲勢未止。
然而,近年來在全球經濟趨弱、中國加強資本外流監管,以及本地加息與財政緊縮等多重因素交織下,大溫哥華房地產市場正逐漸出現“結搆性分化”趨勢。獨立屋依然堅挺,價格韌性極強。而公寓市場則出現明顯松動,掛牌時間延長、議價空間擴大,甚至部分樓槃價格出現實質性下調。
這一“冷熱不均”的背后,背后揭示的是本地社會愈演愈烈的“貧富差距”問題。
在當前高通脹與生活成本飆升的壓力下,越來越多購買了公寓的年輕人和中產家庭陷入困境,“賣不去”、“難出租”、“維護貴”成為當今的常態。相比之下,那些依然手握大量現金流、擁有多套資產的富人階層,他們受益於本幣貶值、海外收入以及強勁的資產配置能力,搆成了支撐目前獨立屋市場的“穩定買槃”。
隨着時間的變遷,溫哥華的房地產游戲,已悄然演變為一場財富階層之間的博弈:獨立屋是資產保值工具,而公寓則成為風險釋放的前沿陣地。
獨立屋 :土地成為稀缺資源
在溫哥華,獨立屋正逐漸演變為房地產市場中最為稀缺、也最具價值支撐的資產類型。伴隨城市土地資源趨於飽和和可售新房供應日益緊張,獨立屋翻新與改建的市場潛力正被迅速釋放,成為未來房價走勢的關鍵變量。
盡管整體獨立屋數量呈下降趨勢,但溫哥華新建獨立屋的平均居住面積卻擴大至3600平方英尺,位居全加拿大城市之首。富人階層近年來依然投入大量現金用於購買、翻新改造獨立屋。
據相關報告分析,2019至2023年間,加拿大全國范圍內用於住宅翻新與修繕的支出累計接近3000億加元,較前五年上漲8%。其中,大溫哥華與大多倫多地區的建筑許可證總額達270億加元,較上一個五年周期減少24%,反映出新屋供應持續緊縮的現實。疫情期間數十億加元涌入獨立屋翻新和再開發領域,不僅在短期內拉升了房屋個體價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宏觀市場的下行風險,維系了溫哥華高價市場的價格韌性。
2019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間,溫哥華同期漲幅十分顯著。這一輪價格攀升在大多數社區中均有體現:大溫地區基准獨立屋價格由142.35萬元攀升至196.44萬元,漲幅接近38%。在溫哥華核心區域,漲幅尤為明顯的包括本拿比(+10.8%,達216萬元)以及東溫(+4.6%,達197.5萬元)。而長期被視為“金字塔頂端”的溫哥華西區獨立屋價格也錄得1.6%的增長,達到356萬元。
獨立屋的未來不僅與住房需求有關,更深層次地牽動着城市規划、土地政策乃至社會階層的空間分布。毫無疑問,在溫哥,獨立屋正成為未來城市居住生態的“價格錨點”:不僅是高資產群體爭相保值增值的“硬通貨”,也是城市空間稀缺性的現實象徵。而相較之下,公寓則存在巨大的“泡沫效應”。
公寓:一夜崩槃風光不再
曾被視為進入房地產市場“入場券”的公寓,如今正經曆投資信心的持續滑坡。盡管加拿大央行近期啟動降息周期,降低了購房借貸成本,但這一政策利好并未能扭轉市場趨勢。據知名房地產咨詢公司新發布的預測報告,大溫哥華地區的分契式公寓市場將面臨庫存激增的壓力,低迷局勢或將持續至2025年。
從投資結搆來看,目前仍活躍於公寓市場的投資者大致是傳統收益導向型買家,曾因價格相對低廉與入場門檻較低而大量入局,但在租金回報下滑和利率不確定性的夾擊下,這部分買家正迅速收縮陣地。而背后主要有四大原因:
高利率擠壓現金流,從正收益到重負擔 -
在新冠疫情初期,加拿大央行推出超低利率政策,刺激信貸擴張,大量投資者借機涌入樓市,公寓因其入場門檻低而成為熱門選擇。然而,自2022年3月起,加拿大央行大幅加息,至2023年7月將基准利率推升至5%,使得貸款利息成本飆升,公寓投資者的現金流壓力急劇上升。
雖然2024年利率已回落至2.75%,但對於大多數在高點買入的投資者來說,這一利率水平仍遠高於其原本的預期回報區間。原本可容忍每月100至200加元的虧損,并寄望於資本升值來彌補的投資邏輯,如今被現實打破。當前,每月持有成本高達500至700加元,加之租金增長乏力,正收益已難以為繼。
轉售受阻:變現能力大幅減弱 -
若想通過變現退出以止損,現實也不容樂觀。公寓市場的流動性正在下滑。地產專家指出,過去僅需兩三周即可售出的單位,如今往往滯留市場達45至60天,且議價空間明顯擴大。投資者若急於出手,往往只能勉強持平,甚至面臨實質性虧損。
目前溫哥華市區約有一半住宅為公寓形態,而這些單位中,超過50%為租賃性質。這意味着,在租金回報和租賃需求放緩的雙重壓力下,公寓資產面臨持續“價值重估”。
租金增長放緩,收益模型遭遇挑戰 -
更雪上加霜的是,租賃市場的放緩進一步削弱了投資回報。截至2024年3月,加拿大全國公寓平均租金同比下降2.8%,至2119加元。這是租金連續第六個月錄得同比負增長,表明需求側正面臨疲軟,供需關系悄然變化。投資者收入端承壓、支出端上升,雙向擠壓令原本脆弱的盈利模型雪崩式瓦解。
維護成本高: 遠超不少人的傳統認知
隨着物業管理費用、房產稅、保險和市政服務等成本全面上漲,公寓的持有成本已大幅抬升,成為壓縮現金流和投資回報率的“隱形殺手”。
以本拿比市中心一套標准2臥2衛(2b2b)單位為例,其月供按當前利率計算為2600加元,看似尚可承受。但若將所有持有成本納入計算,真實的月均開銷遠高於表面數字。
物業管理費470加元/月、水電燃氣費100加元/月、網絡費用約90加元/月、地稅175加幣/月、市政雜費Utility約64加元/月、房屋保險65加元/月。合計每月總支出接近3500加元,遠超出不少人對公寓“低持有成本”的傳統認知。
此外,物業費的持續上漲亦成為沉重負擔。由於不少公寓樓齡已過十年,維修基金不足的問題普遍存在,一旦建筑結搆或大型設施(如屋頂、電梯、水泵系統)需整體翻修,住戶將面臨一次性“特別徵收”/special levy,金額可能高達數千甚至上萬加元。
從投資角度來看,這意味着即便該單元成功出租,租金收入也難以覆蓋全部成本。若遇市場租金下行或空置期拉長,投資者極易陷入“負現金流”的困境。正如報告所指出的,“如今的市場環境下,僅靠租金維持公寓持有的財務平衡几乎不再現實,尤其是對於在低利率時期高杠杆入場的投資者而言,當前每月淨虧損高達數百加元已成常態。”
與此同時,加拿大公寓市場正面臨結搆性失衡,更使得新建項目的投資回報面臨嚴峻考驗。
截至目前,溫哥華地區已竣工但尚未售出的公寓數量為2179套,預計在明年年底前將增長至3493套,創下近年來的新高,庫存增長幅度超過60%。這意味着,市場正面臨一場“供給過剩”的挑戰,尤其在樓花銷售疲軟、購買意願減弱的背景下,開發商正逐步放緩新項目的啟動節奏。
這一問題的根源在於行業內長期存在的融資機制慣性。為確保開發貸款,開發商往往必須在開工前預售至少80%的單位。這種模式導致銷售高峰期與項目竣工之間存在顯著時間差,通常為三到四年。而這几年間,宏觀經濟與政策環境的劇烈變化,正是目前困境的導火索。
除了供需失衡,加拿大整體經濟也面臨着其他多重挑戰。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全球地緣沖突持續發酵、聯邦政府自2024年起收緊移民配額、本地消費與就業數據不振,都讓本已脆弱的房地產市場失去更多支撐力。
這一系列變化不僅重塑了房地產市場格局,也將進一步加劇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平衡,未來貧富懸殊或將持續擴大。
加拿大未來貧富懸殊或進一步擴大
隨着利率高企、回報趨弱,加拿大樓市中的“投資者退潮”現象愈發明顯,尤其在溫哥華這類房價高企的一線城市表現得尤為突出。越來越多資金能力有限的投資者和自住者,被“困”在不斷膨脹的公寓供應洪流中,成為市場最后一批“接棒者”。
在溫哥華,獨立屋早已成為絕對稀缺資源。由於城市土地開發受限、區划管控嚴格,以及市政鼓勵“填充式高密度建設”,新建獨立屋几乎絕跡,價格堅挺且流通極少。不少富人階層已經早早上車,如今只是“拿着房、不賣房”,坐享資產升值。而在供需極度不平衡的背景下,獨立屋的價值在市場整體疲軟時依然“堅如磐石”。
相反,預算相對比較緊張的購房者只能退而求其次,扎堆涌入高密度公寓市場。而開發商為了規避政策和融資門檻,仍在大規模推進公寓開發,使得供應持續上揚,卻面臨需求端顯著萎縮的困境。
正如一位地產分析師形象地指出的,“現在的局面,是‘有錢人抱着獨立屋不放,沒錢人被困在公寓出不來’。”而市場的殘酷在於,回落周期里,受損最重的永遠是杠杆最高、實力最弱的那批人。而公寓,正在成為他們承受這場調整的主要陣地。
溫哥華房地產市場的分化,不僅是房價與資產配置的博弈,更折射出一個深層的社會現實:原本寄望於“買房改變命運”的普通家庭,正逐步被擋在財富累積的大門之外。當獨立屋成為少數人保值增值的工具,公寓卻演變為多數人承擔風險的容器,一條關於階層躍升的路徑正在悄然坍塌。而這場圍繞住房的財富重組,也正在重新定義“機會”與“代價”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