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國際消費品牌借助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掀起擴張熱潮,但隨着本土競爭加劇、運營成本上升及戰略調整,眾多西方外資巨頭紛紛出售控股權或退出中國市場,反映出外資品牌在中國發展的深刻轉型與挑戰。
曾几何時,進入中國市場几乎成為每一家國際消費品牌全球戰略中的重要一環。眾多西方連鎖品牌憑借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擴張熱潮,享受着高增長和丰厚回報的“黃金時代”。
繼2017年麥當勞出售中國業務、2019年法國零售巨頭家樂福將其中國80%股份出售之后,近日星巴克中國業務也正面臨股權出售的可能,估值高達100億美元。作為在中國市場扎根多年的西方品牌,紛紛開始調整戰略、出售控股權甚至逐步撤離中國,折射出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所遇到的本土競爭加劇、運營成本上升及戰略調整等多重挑戰,也引發了對外資品牌未來發展路徑的深刻思考。
麥當勞出售中國業務標價20億美元
過去三十余年,麥當勞/McDonald's不僅親曆了中國經濟的騰飛,也借助這一波紅利,在中國市場取得了長足發展。中國龐大的消費人群和快速城市化所帶來的商業潛力,為這家全球快餐巨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增長機遇。

自1990年10月8日,麥當勞在廣東深圳東門商業步行街開出中國首店以來,這家“洋快餐”迅速擴張。截至2016年底,其在中國大陸的門店已突破2400家,員工總數超過12萬,年服務顧客數量超過10億人次。作為全球布局超過3.6萬家門店的品牌,中國市場無疑已成為麥當勞最重要的戰略板塊之一。
麥當勞不僅是快餐企業,更是一股強大的商業“引流磁石”。在新興城市或新開發商業區內,麥當勞門店的進駐常常意味着人流的聚集,從而帶動周邊商鋪的關注與租賃意願。這種品牌號召力往往能讓它以相對優惠的價格獲得核心地段的店鋪或土地資源。正如創始人雷·克羅克所言,“麥當勞真正的生意是房地產。”在九十年代初那股全民“下海”熱潮和城市商業地產蓬勃發展的背景下,麥當勞以其強大的品牌勢能快速占據黃金地段,成為商業地產格局中無法忽視的力量。
然而,時至今日,中國的餐飲與零售生態早已發生劇變。本土快餐品牌崛起,競爭日趨激烈。在持續深耕中國市場的同時,麥當勞也正面臨從成本結搆到品牌更新、從渠道拓展到本地化口味適配等多維度的挑戰與再定位。
經曆了多年的快速增長,2013年后,麥當勞開始出現業績下滑的現象。根據麥當勞發布的財報顯示,2013年,其包括中國在內的高增長市場/High Growth Markets盈利下滑了5.5%。2015年,麥當勞高增長市場盈利同比下滑近10%。
截止2016年11月,在美團點評平台上收錄的餐飲門店數量已超過1150萬,三年的復合增長率超過60%,而新增的收錄率是26%,反映了中國整個餐飲業的激烈競爭。迫於巨大壓力之下,麥當勞也開始“不堪重負”。
2017年1月9日,麥當勞宣布將其中國內地及香港業務的控股權以20.8億美元出售給中信股份、中信資本控股及美國私募巨頭凱雷投資集團。交易完成后,中信系合計持有麥當勞中國52%的股份,凱雷持股28%,而麥當勞本身則保留20%的股權。
此次合作還伴隨着公司名稱的調整。2017年,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金拱門(中國)有限公司”,新名稱靈感來源於其標志性的“M”形金色拱門標志。不過,門店品牌和產品仍然保留“麥當勞”這一國際識別度極高的名稱。
麥當勞表示,此次新組建的合資公司將憑借各方在資本、資源、運營及本地經驗方面的優勢,進一步提升餐廳營運效率與擴張速度。麥當勞也強調,中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就業人口,中產階層消費潛力正在加速釋放。隨着可支配收入的持續提升,中國消費者在休閑與外出就餐方面的支出預期也將快速增長,這無疑為麥當勞的本地化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家樂福出售絕大部分股份全面退出中國市場
自1995年進入中國以來,家樂福/Carrefour曾是外資零售品牌在華擴張的典范,其以“大賣場+平價”的模式迅速在中國主要城市站穩腳跟。二十多年間,家樂福不斷開設門店,覆蓋中國多個省份,曾一度成為許多城市居民釆購生活用品的首選渠道。然而,隨着電商沖擊和新型零售業態的崛起,其曾經引以為傲的線下渠道優勢逐漸被削弱。

到2018年,家樂福在中國共運營着210家大賣場與24家便利店,覆蓋范圍雖廣,但經營效益卻呈現出明顯的下滑趨勢。數據顯示,當年其在中國的銷售額為36億歐元,較2017年下降了10%,反映出消費結搆轉型和激烈市場競爭對傳統零售商的持續壓力。
面對內外夾擊,家樂福集團最終決定調整其在中國的經營策略。2019年6月23日,家樂福宣布將其在中國業務的80%股份出售給中國本土零售巨頭蘇寧易購。此舉標志着家樂福在中國市場的經營權將大幅轉移,也被視為其全球戰略收縮的一部分。
蘇寧易購很快發布公告,稱將通過其全資子公司蘇寧國際,以48億元人民幣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權。交易完成后,蘇寧將成為家樂福中國的控股股東,而家樂福集團則退居次位,僅保留20%的少數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雙方達成的協議還包含家樂福后續出售剩余股份的權利,這無疑加劇了外界對家樂福全面撤離中國市場的猜測。從掌控權讓渡到股權清倉的預期安排,家樂福在中國“落幕”几乎已成定局。
而對於蘇寧來說,這場交易則是其多元零售戰略的重要落子。彼時,蘇寧正處於高速擴張階段,2018年實現營收逾245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超過30%。線下門店突破1.1萬家,遍及全中國700多個城市,其零售版圖快速擴張。
收購家樂福中國,無疑為蘇寧補齊了大賣場這一傳統零售拼圖,強化了其在社區零售、日用消費品及生鮮品類的供應鏈資源整合能力。借助家樂福既有的門店、物流體系和釆購渠道,蘇寧希望提升自身在“到店+到家”融合場景中的競爭力。
星巴克中國估值或高達100億美元
1999年1月,星巴克/Starbucks在北京國貿商場開設了中國首家門店,正式拉開其在華拓展的序幕。當時的中國市場對咖啡尚屬新興,消費者大多僅接觸過速溶咖啡,真正意義上的咖啡文化尚未形成。星巴克初期的選址策略聚焦於高端商圈與寫字樓,主攻白領階層與商務客群,為品牌塑造了一種生活方式與身份認同感。
隨后,星巴克迅速在中國多地開店。經過二十多年的持續深耕,星巴克在中國已建立起龐大的門店網絡,成長為本地咖啡消費市場的頭部品牌之一。在進入中國之初,茶飲仍是主流,咖啡消費尚未普及,但伴隨中產階級崛起,中國消費者日益青睞iPhone、奢侈品包袋等國際品牌,星巴克也因其“全球生活方式符號”身份而迅速走紅。

不過,這一趨勢在近年來發生轉變。隨着本土品牌崛起和價格敏感度提升,越來越多中國消費者轉向更具性價比的選擇。大量本地新興咖啡和茶飲品牌涌現,主打創新口味與實惠定價,對星巴克搆成強勁挑戰。截至最新財季,星巴克中國的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14%,反映出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
在此背景下,星巴克正在考慮對中國業務進行股權調整。據知情人士透露,已有近30家機搆提交了非約束性報價,競標估值區間介於50億至100億美元之間,最終成交價可能接近高端。考慮星巴克整體市值約1080億美元,中國市場對其全球營收的貢獻超過8%,業內普遍認為其在華業務估值應在90億美元左右。
目前,競標陣營星光熠熠,包括瑞幸大股東中信資本、高瓴資本,以及國際私募巨頭凱雷、KKR等,高盛擔任本次交易的獨家財務顧問。據知情人士透露,在當前市場環境下,資產管理機搆急需部署資金,參與此次交易不僅可強化業績表現,也是其展示市場影響力的機會。不過,熟悉進展的人士也指出,若報價未達星巴克預期,公司仍可能暫停整個流程。“這是一個高度動態的過程,變量眾多,結果未必會在短期內明朗。”
星巴克近日表示,針對中國業務的戰略評估仍處於初期階段,目前尚未就交易結搆、估值方式或合作方名單做出最終決定。管理層重申,仍堅定看好中國這一關鍵市場的長期發展前景。無論未來釆用何種資本合作模式,公司都計划繼續持有在華業務的重要股權,積極參與這一全球增長引擎的持續運營。
星巴克發言人在聲明中強調,公司將保留“具實質意義的股權”,并補充指出,“我們始終看好中國市場的增長潛力,正積極尋找理念契合、目標一致的戰略合作伙伴,以攜手提升消費者的高端咖啡體驗。”據接近交易人士透露,星巴克可能計划保留約30%的股份,其余部分由多個投資者分散持有,單一方控股意願暫未明確。
業內專家將此次交易與麥當勞2017年出售中國業務的案例進行對比。當年麥當勞以21億美元估值向中信資本轉讓52%股權、凱雷收購28%、自身保留20%,并於2023年以60億美元估值回購凱雷所持股份,將控股比例提升至48%。一位上海的私募合伙人表示,星巴克也可能釆取類似策略:通過保留部分股權,繼續參與中國市場的成長紅利,并保持一定話語權。
此前,星巴克在中國正面臨本土對手的激烈圍攻和運營成本的雙重挑戰。平價品牌如瑞幸迅速崛起,令星巴克自2019年以來的市場份額從34%下滑至2024年的14%。為扭轉頹勢,公司在6月首次宣布在中國市場降價,逾20款冰飲平均降價5元,并上線無糖飲品以滿足健康化趨勢。此外,星巴克的大店模式也面臨租金成本上升的潛在風險。早期進駐一線商圈時曾獲得大量租金優惠,但當前不少商場已開始收緊補貼政策,可能侵蝕星巴克在華利潤率。
以上三大案例都表明,近年來,隨着中國本土品牌迅速崛起,消費者的價值取向也發生明顯變化。“國際品牌即高端”的認知逐漸被“本土品牌更懂我”所取代,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困局已愈發明顯。
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困局
近年來,西方外資連鎖品牌在中國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困局。本土品牌如喜茶、奈雪和瑞幸等迅速崛起,憑借產品多樣化、精准的數字營銷策略以及更具親和力的價格體系,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群體。這一轉變不僅反映出中國消費者消費心理的成熟與多元化,也標志着本土品牌在文化認同感和市場洞察力方面實現了全面超越,成為市場中的新生力量。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西方連鎖企業仍然沿用傳統的管理架搆,過度依賴跨國總部的決策指令,缺乏足夠的本地授權和快速響應機制,導致其在本土化運營中屢屢“慢半拍”。例如,星巴克堅持標准化店型和統一定價,難以靈活應對中國市場快速變化的需求、麥當勞和家樂福則在本地節慶營銷和菜單定制等方面明顯落后,錯失了與消費者建立更深層次連接的良機。
與此同時,中國新零售生態的快速重搆也加劇了外資品牌的壓力。隨着阿里巴巴、美團和京東等電商平台的崛起,“線上下單+門店履約”的輕資產、快速響應模式成為行業主流。傳統大型賣場如家樂福,因供應鏈柔性不足及決策權受限,難以適應這種新型零售格局,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中國市場已形成高度成熟的移動支付、社交電商和數字營銷生態,本土品牌能夠快速整合并精准運營用戶資源,而許多跨國企業在技朮部署和數據本地化方面仍存在“水土不服”,錯失了關鍵的轉型窗口期。
更為現實的是,運營成本的持續攀升也是西方品牌難以忽視的挑戰。一線城市的高額租金和人工成本不斷侵蝕利潤空間,傳統依賴大規模門店和高端選址的模式日益失去優勢。家樂福傳統賣場笨重的庫存和物流管理體系,星巴克和麥當勞的大店模式,都面臨着盈利能力下降的困境。
從戰略層面看,西方品牌的收縮更多是全球資本布局的必然選擇。將高成本、高運營風險的市場業務外包給本地資本,不僅釋放了資金流動性,也降低了管理復雜度。麥當勞出售中國控股權、家樂福撤出大部分股份,都是“輕資產化”和“授權經營”戰略的具體體現。
西方連鎖品牌在中國的戰略調整,絕非簡單歸結為“水土不服”或單純的市場失敗。事實上,這些調整更多地反映了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企業必須面對和適應本土競爭環境的深刻變化以及自身內部機制的限制。中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本土品牌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和靈活的運營模式迅速崛起,使得傳統依賴跨國總部集中決策和標准化運營的西方品牌面臨巨大挑戰。同時,成本上漲、消費需求多樣化和數字化轉型加速,也迫使這些品牌不得不重新審視并調整其商業模式和發展策略,以求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保持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中國市場仍然蘊藏着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潛力。未來的競爭格局將由那些能夠深入理解中國消費者需求、持續推動本地化創新并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品牌和資本主導。對於投資者而言,這不僅是對市場風險的警示,更是尋找價值機會的契機。投資者應關注那些具備強大本地化能力、靈活運營策略以及深厚資源整合能力的企業,支持其通過創新和轉型贏得市場份額。只有這樣,才能在風云變幻的市場中捕捉成長機遇,實現長期穩定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