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OpenAI正與前蘋果首席設計師Jony Ive合作,試圖打造一款顛覆傳統手機形態的AI硬件設備,意圖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爭奪“下一代入口”。
今天,OpenAI對外宣布,將以64億美元全股權交易收購前蘋果設計師喬納森·艾維 /Jony Ive的人工智能AI硬件新創公司io Products,其中包括其目前在該公司的股份。這項聲明凸顯了硅谷日益增長的意識:人工智能AI可能會顛覆電子產品世界,用外觀和功能完全不同的新產品取代蘋果/Apple目前生產的筆記型電腦和智慧型手機。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朮突飛猛進的背景下,科技巨頭們正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端口”的控制權。無論是智能手機、耳機還是AR眼鏡,這些貼近用戶日常生活的設備,正成為AI能力真正發揮影響力的關鍵“落地場”。在這一趨勢下,OpenAI的野心逐漸浮出水面。
OpenAI打造AI時代的“新iPhone”?
據相關資料顯示,io Products負責硬件工程,OpenAI提供AI技朮,由Jony Ive創立的設計公司LoveFrom主導工業設計與用戶體驗。Jony Ive將負責“OpenAI與其子公司io Products的深度創意與設計工作”。此外,io Products將并入OpenAI旗下運營,但Jony Ive及其創立的設計公司LoveFrom將繼續保持獨立身份。
io Products的成立始於Airbnb CEO布萊恩·切斯基/Brian Chesky牽線,將OpenAI CEO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介紹給Jony Ive。在蘋果任職近30年間,Jony Ive主導設計了iPhone、Mac、Apple Watch等一系列標志性產品。
Jony Ive與Jony Ive自一年多前即開始探討打造一種以語音互動為核心、類似電影“Her”中AI助手的設備。io Products目前正在開發該設備,初步搆想包括一款可能“無屏幕”的AI設備,以及面向智能家居的終端產品。雖然該項目仍處於概念設計階段,但其核心理念是創造一款“與現有手機完全不同”的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消息公布之際,OpenAI正值估值高達3000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階段,由軟銀領投。在谷歌、Anthropic、xAI等競爭對手競相推出生成式AI產品的背景下,OpenAI加碼布局硬件業務,意在鞏固其技朮領先優勢。
就在數周前,OpenAI才剛以約30億美元收購AI編碼工具Windsurf(前身為Codeium),后者是與Cursor、微軟及Anthropic等AI編碼方案展開競爭的熱門產品。而OpenAI對io Products這一收購將進一步完善OpenAI的AI生態布局,并強勢爭奪接觸用戶的“端口入口”。
人工智能的下一輪戰場:通過“端口入口”爭奪用戶
在AI技朮迅猛發展的當下,語音交互、個性化助手和多模態理解等能力日漸成熟,但這些創新若無法穩定“落地”至用戶手中,便難以形成商業閉環。手機、耳機、眼鏡等“入口型”設備正逐漸成為各大AI企業的必爭之地。誰能占據終端,誰就能長期掌握用戶數據、交互習慣和生態主導權。
OpenAI近期的舉措表明,它并不滿足於只做“技朮提供者”。在與io Products和LoveFrom聯手開發AI設備后,OpenAI顯然正試圖打造屬於自己的硬件生態。這種布局不僅是對當前模型商業化路徑的延伸,更是一次有意“包圓”AI體驗的全面進軍,類似於蘋果當年軟硬整合的戰略轉型。
盡管OpenAI與蘋果曾因Siri整合ChatGPT達成合作,但雙方的關系因硬件布局變得復雜。蘋果從未為ChatGPT的接入支付費用,且該合作并未顯著推動用戶增長。如今,OpenAI親自下場打造“AI終端”,其戰略意圖恐已越過了“合作”的界線,更像是在對蘋果占據用戶入口的壟斷地位發起挑戰。
就連蘋果高層也表示,AI硬體可能會威脅iPhone業務。蘋果服務主管本月稍早表示,他相信人工智能設備可能會在10年內取代iPhone。“人工智能是一項新的技術轉變,它為新進入者創造了新的機會。”
相比傳統手機,下一代AI設備有望擺脫屏幕束縛,實現隨時在線、低干預的人機互動體驗。OpenAI對“無屏AI設備”的設想正是這一趨勢的集中體現。
實際上,在硬件端布局的不僅是OpenAI。谷歌持續推進Pixel設備與Gemini模型的深度整合,Meta則押注AI可穿戴設備,將虛擬助手延伸至生活場景中。OpenAI此番入局,將直接與這些科技巨頭在終端入口層面展開激烈競爭,而非僅僅在模型性能或API服務上較量。
曆史經驗表明,真正能主導技朮標准和生態發展路徑的,是那些掌握硬件終端控制權的企業。OpenAI若能通過io Products成功推出AI硬件產品,不僅有望建立起閉環體驗,還能擺脫對其他平台(如iOS、安卓)的依賴,減少平台政策變化帶來的限制。
Jony Ive曾定義了iPhone時代的工業美學,如今攜LoveFrom再次出山,其與Sam Altman的合作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OpenAI不只是探索性的試水,而是意圖重塑“下一代AI終端”的認知與形態。
AI公司若要將服務常駐於用戶生活,單靠云端服務和應用程序已遠遠不夠。OpenAI通過自研硬件、芯片和操作界面的綜合戰略,正在打通從大模型到用戶手中的“最后一公里”。這場圍繞AI未來端口的戰爭,實質是新一輪平台化主導權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