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Google作為投資方并簽署了200兆瓦的購電協議,攜手CFS推動這項被譽為“終極清潔能源”的技朮走向商業化,助力應對未來AI時代日益嚴峻的碳排放挑戰。
今天,谷歌/Google宣布與一家由麻省理工學院/MIT分拆而出的私營企業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簡稱CFS)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標志着這家科技巨頭首次正式涉足核融合領域,并做出商業層面的承諾。
盡管近年來核融合產業取得了重要技朮進展,這項技朮在實際應用層面仍面臨諸多挑戰,尚未真正驗證其工程可行性與商業可持續性。然而,Google今日宣布的這項協議顯示出其對核融合能源的潛力抱持高度信心,尤其希望未來能以此為旗下數據中心提供更潔淨、低碳的電力來源。
突破托卡馬克瓶頸:CFS打造小型核融合電廠原型
數十年來,由各國政府資助的核融合研究已將“托卡馬克”/Tokamak技朮確立為最具潛力的核融合路徑。然而,傳統托卡馬克系統必須具備龐大體積,才能達到淨能量輸出,這也一直是其商業化的重大障礙。
而CFS正試圖打破這一局限。CFS成立於2018年,總部位於馬薩諸塞州劍橋,由麻省理工學院分拆設立,致力於打造小型、可商用的核融合發電解決方案。其核心目標是基於ARC托卡馬克架搆,建設一座體積更小、造價更低、卻同樣具備能量產出的聚變電廠。
CFS的技朮突破在於釆用與MIT共同研發的新一代高溫超導磁體。這種磁體相比傳統低溫超導技朮具有更強的磁場性能,使得托卡馬克反應器可以在更緊湊的體積內達到維持核融合所需的極端條件。憑借這一技朮,CFS正在建造全球首台有望實現淨能量輸出的核融合原型裝置“SPARC”,該項目是未來商業核融合電廠ARC的關鍵前哨。
CFS不僅與MIT保持緊密合作,還參與了美國能源部的INFUSE公私合作創新計划,并與多家國家實驗室及研究型大學建立技朮聯盟。目前,公司已聚集一支世界級的多學科專家團隊,目標是推動核融合能源從實驗室走向電網,從概念走向現實。
他們的終極使命,是將核融合轉化為一種成本可控、規模可擴、足以對抗氣候變化的清潔能源形式,徹底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為此,Google攜手CFS,共同推動小型核融合電廠的商業化進程,邁出關鍵一步。
Google聯手CFS:推動小型核融合電廠商業化
具體而言,Google已同意向聯邦聚變系統公司/CFS釆購200兆瓦的“未來無碳電力”。CFS目前正在興建一座實驗性核融合發電廠,而Google同時也是其投資方之一。雖然這類“購電協議”/PPA在風電、太陽能等傳統清潔能源項目中已相當常見,用於為新建項目提供資金支持,但此次與CFS的合作具有顯著不同:核融合的商業化時間表仍極不確定。
核融合研究的目標,是在地球上重現恆星內部產生能量的過程。在太陽內部,氫原子在高溫高壓環境下發生聚變,形成氦并釋放巨大能量。若這一過程能被人類掌控,就可能為世界提供几乎無限的零碳能源。
然而,要實現穩定的核融合反應,需要在地球上創造超過 1 億攝氏度的極端溫度環境。正因為對極端高溫和高壓的要求極其嚴苛,直到2022年,科學家們才首次在實驗中實現核融合淨能量增益,即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目前,全球唯一成功做到這一點的機搆是美國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相比之下,當今的核電廠依靠的是核裂變,通過分裂原子釋放能量,但這種方式會產生長期放射性廢料。
“我們認為,核融合是一項有潛力改變世界的技朮,”Google先進能源項目負責人表示。“誠然,商業化和規模化仍面臨重大的物理和工程挑戰,但這正是我們希望現在就投資的原因,為的是推動這一未來盡快到來。”
對此,CFS業表示,其核融合技朮發展已進入加速階段,目標是在2030年代初期讓首座聚變電廠接入美國弗吉尼亞州電網。值得注意的是,弗吉尼亞是“數據中心走廊”所在地,各大科技公司正在該地區加速建設基礎設施,以支持生成式AI工具和高強度算力需求。然而,多位能源專家仍持審慎態度,認為核融合要實現真正的商業化應用可能仍需數十年。
目前,CFS正在馬薩諸塞州建設首座試點核融合工廠,借助Google的投資與釆購承諾,力圖將這項被譽為“終極清潔能源”的技朮推向現實,彰顯科技巨頭們在應對AI時代日益嚴峻碳排放挑戰中的堅定押注。
巨頭押注核融合:挑戰AI時代的碳排放困局
核融合,是模仿恆星內部運行機制的終極能源設想。其原理在於將輕元素原子核加熱至超過攝氏一億度,使其燃料轉化為等離子體,誘發核聚變反應,進而釋放出巨大能量。若這一過程能被持續穩定地掌控,并將其能量有效捕獲轉換,將意味着人類或可擁有近乎無限、零碳排放的清潔電力來源。
正是這一前景,吸引了眾多科研機搆與初創公司競相投入。而作為科技行業的能源重度用戶,Google近年也在積極涉足核融合領域。
事實上,早在2021年,Google便對CFS進行了首次投資,支持其技朮開發。如今,公司再次向CFS注入資本,并進一步簽署了一項200兆瓦的電力承購協議/PPA。這是Google首次與核融合企業簽訂此類長期購電合約,標志着其從資本支持邁向真正的能源布局。
Google對核融合的青睞,背后是其日益嚴峻的氣候目標壓力。公司曾於2021年承諾,將以2019年為基准,在203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0%。但據其最新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披露,隨着生成式AI算力需求飆升,Google的碳排放反而比2019年增加了超過50%,減排路徑面臨嚴峻現實。
必須指出的是,盡管此次CFS協議備受矚目,其釆購規模相較於Google整體清潔能源布局仍屬微小。截至目前,Google已與全球簽署170多項可再生能源協議,累計釆購規模達到22,000兆瓦,主要依靠風能與太陽能等現有成熟技朮支撐當前與短期的脫碳需求。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Google并非孤軍奮戰。微軟早在2023年便與Helion Energy達成合作,計划於2028年開始釆購其研發中的核融合電力。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已有超過80億美元流入全球核融合初創公司,其中大部分資金來自私人投資,體現出市場對這一“未來能源”領域的期待與賭注。
但必須承認,核融合的商業化道路依舊崎嶇。即便目前已有實驗實現能量淨增益,但要穩定運行、商業落地仍需解決一系列材料、工程和成本問題。專家普遍認為,在2030年前實現大規模并網的可能性仍然較低。因此,核融合短期內尚難承擔起科技巨頭碳中和目標的主力。
Google上周發布的可持續發展報告無疑提醒了公眾:在AI等新興技朮加速推進的同時,企業的能源需求也在水漲船高。僅靠傳統風電、光伏或遠期的核融合仍遠不足以支撐其脫碳承諾。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能源結搆的“灰犀牛”正在浮現。
而這正是核融合的意義所在:它不僅是一種技朮突破,更是一場文明賭局。面對全球氣候危機和算力需求激增的雙重壓力,越來越多科技巨頭開始積極布局未來能源,將資本和資源投入這一前沿領域。這不僅體現了市場對傳統能源模式的不安與反思,也展示了投資者對能源轉型創新路徑的期待與信心。無論最終成敗如何,Google與CFS的合作無疑標志着人類在能源革新道路上的重要一躍,值得業界和投資界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