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隨着二次元文化的興起和情感需求的變化,"Cos線下委托"作為一種新興社交方式,逐漸成為年輕女性通過虛擬角色體驗沉浸式情感陪伴的新型消費模式。
近几年,隨着二次元文化在年輕群體中的深度滲透以及現實生活中的情感焦慮,一種新興的社交方式“Cos線下委托”,正在悄然興起并逐步走向商業化。一些女性網游/動漫愛好者,會主動付費邀請Coser/角色扮演者裝扮成她們理想中的二次元男性角色,讓自己的情感得以投射并在現實中共度一段“定制式約會”:一起吃飯、聊天、逛街等等,以此完成一場沉浸式的情感體驗。
與過去流行的“租男友”模式不同,如今無論是委托者還是被委托的Coser,大多為女性。這背后,是近年來“乙女游戲”的持續火爆,以及“情感投射”和“角色依戀”心理的擴散所帶來的影響。對於部分年輕女性而言,她們并不是在追求一個真實的伴侶,而是在追求一種“能夠掌控的情感關系”與“不會受傷的親密幻想”。
隨着二次元文化崛起,Cos線下委托變得越來越流行,也在逐漸成為一門新的生意。未來這種以陪伴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否會成為一種新的趨勢?這一模式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否會帶來兩面影響?這些問題仍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從乙女游戲到Cos委托:一種新型的情感消費
在虛擬與現實的縫隙之間,隨着乙女游戲的火爆持續升溫,一種新興的“職業”正悄然流行開來:“Cos線下委托”。乙女游戲,是以少女群體為目標受眾的戀愛模擬類游戲,玩家扮演女性主角與虛擬男性角色發展情感互動。簡單來說,就是你可以雇佣一位Coser,打扮成你最愛的動漫或游戲角色,以“男友”的身份陪你度過一段專屬約會,全程沉浸式還原戀愛游戲里的浪漫劇情。
雖然表面上是“假裝談戀愛”,但這與傳統的“租男友”截然不同。狂呼媒體曾撰寫一文“「出租自己」陪伴經濟,或成人工智慧時代下新發展業態?”,揭示了“出租自己”作為一種新型就業模式和消費方式。但與之相比,如今有了更具體的要求”。在這里几乎看不到現實世界中典型的異性戀愛模型。委托人與Coser大多都是女性,她們的目標并非現實中的親密關系,而是“讓幻想中的愛人出現在真實世界里”,完成一次從心動到行動的情感投射。
而當中很多角色大多來自中國乙女游戲,如戀與深空、光與夜之戀、代號鳶,以及曾引發熱潮的戀與制作人。在游戲中,男主角的設定往往極具理想化:霸道卻溫柔的總裁、浪漫深情的藝朮家、成熟可靠的醫生、陽光活潑的學弟等等。他們不但擁有完美的外貌與身份,更有一個致命吸引力:永遠只愛你一個人。

但問題是,在網絡世界里,再完美的人也“摸不到”。於是,Cos委托這門新生的產業順勢而起。
委托人可以在各類社交平台上聯系到專門“接單”的Coser,她們精通妝造、演技在線,可以根據委托人的詳細要求完成一場定制化的約會體驗。細節之丰富、情感之真實,甚至讓不少旁觀者誤以為那是一場真正的情侶約會。
首先,要扮演出乙女游戲中身高180+、風度翩翩的男主角,大多數女性Coser需要花費巨大的體力和心力。為了“長高”,她們常年穿着10釐米以上的內增高鞋,還要用墊肩、裹胸、角色服飾和全套妝造來完成角色還原。Coser會盡可能抹去自己的女性特徵:穿增高墊、裹胸、墊肩,從身形上“去性別化”;再用假發、美瞳、妝容,以及遮住大半張臉的口罩,把虛擬角色的樣子還原到現實里。
而在約會過程中,Coser不僅要全神貫注跟隨委托人的節奏,還要時刻提供情緒價值:體貼、溫柔、理解力滿分,哪怕只是散步,也得營造出“游戲劇情進行中”的氛圍。很多單子還會明確要求“全程上皮”:也就是說,從說話的語氣、語速,到表情、動作,乃至角色的小癖好,都必須拿捏到位,力求把角色從肉眼的視覺效果到一舉一動的細節都要“活”出來。
這份工作從不是只靠見面那一刻開始的。售前服務通常從委托前1到3天就開始啟動,Coser們會提前以角色的身份發送短信、陪聊,甚至和委托人一起換上情侶頭像、背景圖等,用“虛擬戀愛”提前醞釀情緒。而在委托結束后,大多數委托人會陷入某種形式的“戒斷期”,情緒上頭、不舍、空虛感襲來。
因此,售后服務也成了行業“標配”,通常持續3到7天。Coser要繼續用角色的語氣回應消息,陪伴委托人平穩度過情緒回落的階段。為了給委托人留下更完整的幻想閉環,有些Coser還會准備小禮物,比如手寫情書、定制拍立得照片、角色語音等,一切細節都在服務體驗中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而在這場跨次元戀愛的產業鏈中,價格并不統一,決定一個Coser身價的,首先是“自身條件”,其次才是地域差異。
據資深Coser愛好者總結,“在中國的北方城市,Cos委托整體熱度不如南方,可能跟二次元文化的普及度有關。而在南方,杭州的價格普遍在一天300到500元人民幣之間,Coser數量多,競爭大,價格也被壓了下來。但在上海、廣州、深圳這些城市,均價常常在1000元上下。”在這個市場里,几百元的“日薪”大致是中位數,一次委托通常為八小時,和一整天的工作時長差不多。然而這遠不只是“陪逛街”那么簡單,更像是一份全程“營業”的高強度職業。
此外,這場“完美約會”的全部開銷由委托方承擔。除了Coser本人的出場費用,還包括服裝妝造、交通、門票、餐飲等全部花銷。如果是跨省委托,僅機票就可能高達數千元。
在中國社交媒體小紅書上,關於“Cos委托”的討論已經超過七萬條,相關視頻動輒百萬播放量。評論區里,既有羨慕與向往,也有質疑和不解。但對玩家來說,這不是表演,而是一場認真投入的情感體驗。盡管Coser與委托人本是陌生人,在短短几個小時的“扮演”中,卻可能建立起一種微妙而真實的情感連接。
在孤獨逐漸成為時代底色的當下,Cos委托或許正是“陪伴經濟”與“孤獨經濟”的交叉口。它打破了虛擬與現實的界限,也悄悄重塑了年輕人對關系、陪伴與愛的理解。
委托COS的本質,其實是當代年輕人對“理想關系”的一次再創造。她們不再把情感寄托於現實中不可控的關系中,而是借助二次元角色,將愛的模板具體化、可控化,并通過現實演繹獲得心理滿足。
年輕人的情感寄托:看似荒誕卻極度真實
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正在將自己的情感寄托轉移至游戲中的虛擬角色。
對委托人來說,虛擬角色承載了她們對愛的全部想象。現實中,找一個真正懂你、珍視你的人越來越難。但Cos委托下的真人,會永遠說出你最想聽的那句話、做你最想經曆的那件事。某種意義上,她們的確更“懂女人”。
而對Coser而言,這份扮演也不只是“演出”。許多Coser平時其實并不擅長社交,甚至習慣沉默寡言。但一旦穿上角色的服裝、戴上假發與美瞳、隱去原本的自己,她們便能成為別人夢中的“英雄”。她們不是在逃避現實,而是在角色中找到了表達自我與給予愛的方式。
當情感愈發碎片化、戀愛成本居高不下、親密關系不再唯一依托於現實,越來越多人選擇將愛寄托在可控的幻想里。而Cos委托,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悄然成為了連接幻想與現實的“中間地帶”。
事實上,Cos委托職業的興起,背后離不開當下女性游戲玩家群體的崛起。
據相關數據顯示,在亞洲地區,女性游戲玩家的占比已 37%,并以每年11% 的速度持續增長,這一增速几乎是男性玩家的兩倍。在中國,2025年移動游戲的女性用戶占比已達48.6%,几乎與男性用戶持平。
這其中,乙女游戲無疑成為女性玩家最具粘性的細分賽道之一。很多游戲中的角色不僅成為玩家心中的“理想伴侶”,更逐步發展成一種文化現象。這些角色的影響力早已不局限於游戲內部,而是延伸到了社交媒體、電商、快消品牌等領域。
在這種背景下,Cos委托逐漸從愛好者的興趣演變為一種可以變現的情緒服務產業。本質上,它是女性玩家“沉浸式戀愛體驗”訴求的延伸,是她們願意為情緒價值和私人化浪漫買單的集中體現。
更重要的是,這門生意正踩中“顏值經濟”和“體驗消費”的風口。在當下,年輕一代的消費觀早已不再滿足於物質本身。他們更加重視個性化、即時滿足與情緒鏈接。從顏值主播、虛擬偶像到劇本殺,他們願意為“體驗”付費,也願意為“愛和陪伴”埋單。
Cos委托正是這一趨勢的縮影:它融合了亞文化的想象力、社交媒體的傳播力,以及體驗經濟的情緒價值,形成了一種介於角色扮演、戀愛模擬和線下互動之間的新興服務模式。
此外,角色本身的“既定性格”與“人設熟悉度”也讓社交溝通變得更加輕松自然。由於玩家與角色之間早已建立了深度情感鏈接,Coser只需進入角色,“代入感”便自然而然地產生。這種形式不僅時間成本低、心理門檻小,也更容易建立安全邊界,成為不少年輕人規避現實社交焦慮的理想選擇。
也正是這些看似“不真實”的關系,催生出了龐大且持續增長的“虛擬情感產業”。
在豆瓣有一個名為“人機之戀”的小組,超過9000名成員在這里分享着與AI伴侶的日常點滴。有人在深夜對着手機傾訴心事,有人和虛擬愛人約好“下班后見”,這些互動既真實又虛幻,像極了一段溫柔卻無實體的關系。
無論是線下Cos委托,還是永遠在線的虛擬AI伴侶,本質上都指向同一個問題:我們對“情感連接”的渴望從未減少,只是表達方式正在被技朮重塑。在他們的陪伴里,人們找到了現實中難以企及的浪漫,也重新定義了“親密關系”的可能。
Cos委托的生意:還能野蠻生長多久?
隨着從業者群體逐漸壯大,Cos委托從最初的興趣使然,逐漸演化成一門情緒價值驅動下的生意。但在這場介於幻想與現實之間的服務關系中,問題也接踵而至。
由於大多數委托僅依賴口頭約定,缺乏合同與第三方保障,關於Cos委托的“翻車經曆”在社交平台上比比皆是。作為委托人的何女士提到,她最擔憂的是Coser的顏值、體態與網上宣傳嚴重不符,或在行為舉止上無法貼合角色設定,情緒管理能力欠佳等。更令人頭疼的是,一些Coser太過“還原”,令單主在情感上難以抽離,沉溺於虛擬戀愛的幻覺中無法自拔。
此外,費用爭議同樣頻發。因為大多數服務細節未形成書面協議,出現“看似簡單卻說不清楚”的賬單屢見不鮮。例如,為角色准備的定制假發是否需要歸還?臨時購買的餐飲是否應由單主報銷?Coser中途“跑路”是否退還雙倍定金?如果體驗不滿意,是否能要求退款?這類問題缺乏標准答案,往往令雙方陷入爭執。
更嚴重的,是潛藏在委托中的人身安全隱患。盡管多數約定的雙方均為女性,但仍有Coser在委托中遭遇過危險局面。據一位Coser回憶,有一次委托延誤至深夜,對方不僅情緒失控,還試圖強行挽留她。當她試圖結束這場服務時,對方因覺得“愛得不夠”而大哭摔物,令她極度不安。還有Coser在社交平台上爆料,曾被要求陪同前往酒吧、被灌酒等行為。
當糾紛發生,維權機制基本缺失。不少Coser和單主只能將對方在網絡上曝光,甚至衍生出了所謂的“Cos委托紅黑榜”,在圈內流傳,用於“避雷”。一旦被列入“黑榜”,不僅影響形象,也可能對其從業帶來長遠影響。一位被誤列黑榜的Coser,為了自證清白,在抖音發布澄清視頻,最終收獲36萬點贊、9萬多次轉發,可見事件影響之廣。
作為一個門檻較低、規則模糊的新興職業,Cos委托目前仍處於“野蠻生長”的初期階段。沒有行業標准、沒有法律保護,更多是靠從業者的自律與圈內的口碑搆建信任。在需求日益增長的同時,這一行業也迫切需要規范與完善。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Cos委托,本質上是一場“帶着劇本的約會”。但委托人與Coser之間的情感連接往往超出劇本范圍,形成一種“真假交錯”的灰色情感地帶。
就像電影“她”里的人工智能AI薩曼莎所說,“我屬於你,但又不屬於你。”這場虛擬的戀愛游戲里,角色不是你的,情感卻確實留下了痕跡。
據“乙女類電子游戲對女性玩家理想戀愛觀的影響”一文曾指出,乙女游戲中營造的浪漫幻想容易讓玩家對現實關系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而Cos委托,則是將這種幻想進一步“實體化”。在現實生活里越難獲得浪漫,越會在游戲與Cos體驗中追尋“理想愛情”的投影。於是,委托結束后的“戒斷反應”、失落感,成為不少委托人的通病。
這種心理落差被戲稱為“包法利夫人綜合徵”在當代的數字變體。與之相伴的,還有越來越多年輕人直面自己的“紙性戀”身份,甚至出現了“二次元禁斷綜合徵”這樣的朮語,描述那些已經對現實戀愛喪失興趣、將情感完全寄托在虛擬對象身上的狀態。
在這個多元情感關系并存的時代,Cos委托或許正成為年輕人在現實壓力之外,搆建理想愛情的一種全新方式。隨着這一現象的不斷擴展,Cos委托所呈現出的并非只是簡單的情感消費,它還反映了當代社會對情感連接的深刻需求與探尋。
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界限愈加模糊,但情感的需求依然真實存在。Cos委托可能僅是一個開端,隨着技朮與文化的不斷進步,未來或許還會誕生更多介於虛擬與現實之間的新型情感體驗方式。最終,我們不禁要思考:當人們日益沉浸在這些“定制化”的情感體驗中,真實的親密關系和情感交流是否會被進一步疏遠?而在這一過程中,這門生意又該何去何從?仍然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