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加拿大正借由本土火箭研發與產業體系重塑,邁向擺脫外部依賴、實現自主太空發射的關鍵轉折點。
當全球太空競賽邁入商業化與主權化并重的新階段,各國紛紛強化本土發射能力,力圖在軌道經濟與地緣技朮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過去作為國際合作重要配角的加拿大,也正悄然進入這場變革的核心。一個由工程師、企業家與制造業聯盟驅動的新計划正在東部海岸悄然成形,試圖打破“發射依賴”的長期格局,讓“從加拿大土地上,將加拿大火箭送入太空”不再只是夢想。
近日,兩家私人公司正在努力開發和維護自己的加拿大運載火箭和航空航太生產工業,這將使加拿大擁有自己的太空路線,而無需依賴其他國家、公司或運載火箭。

加拿大航太新創NordSpace
在紐芬蘭東南沿海,一枚由加拿大本土制造、以煤油為燃料的新型火箭正准備升空。這次發射由航天新創公司NordSpace主導,計划於8月中旬執行加拿大曆史上首次商業液體燃料火箭的亞軌道飛行任務,標志着該國在自主航天發射領域邁出關鍵一步。
作為項目的核心主導,NordSpace正在研發名為Taiga的運載火箭,不僅致力於實現低成本、快速響應的發射能力,還希望將其打造成具有環保潛力并可用於全球市場的未來軌道火箭。
這項計划背后,還有另一家關鍵力量:加拿大航太制造商ProtoSpace(隸屬於Protocase的航天部門)。ProtoSpace擅長在兩到三天內快速開發和交付航天級定制零件,遠遠快於業界普遍需要數周乃至數月的生產周期。NordSpace與ProtoSpace的協作,反映出加拿大正積極推動建立完整的本土航天產業體系:涵蓋火箭制造、零部件供應與發射基礎設施,從而提升其在全球太空經濟中的戰略地位。
NordSpace執行長暨聯合創辦人拉胡爾·戈爾/Rahul Goel表示,加拿大雖然在全球太空產業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但長期以來僅為參與者而非主導者,尤其在太空發射領域始終存在明顯缺口。為填補這一環節,NordSpace推出了Taiga火箭,計劃於2026年前完成數次亞軌道高超音速測試,進而發展具備軌道發射能力的下一代火箭。Taiga採用低排放燃料、降低噪音,並探索海上回收的可能性,以提升其可持續性與商業競爭力。
如果Taiga測試成功,NordSpace將啟動Tundra火箭的開發計畫。Tundra設計可將約1100磅(約5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目標是將每磅發射成本壓低至5000美元以下,為輕型商業衛星提供經濟實惠的選項。未來公司希望達到每月生產一枚Tundra的規模,服務包括加拿大本土企業在內的全球客戶。同時,NordSpace也與其製造夥伴ProtoSpace密切合作,後者以幾天內交付高品質航太零件的能力聞名,加速了整個開發與測試週期。此外,NordSpace還在建構商業發射設施,加拿大的相關監管體系亦正進行簡化改革,以支持快速測試與發射。
過去,儘管加拿大曾打造出如Canadarm、Dextre和RADARSAT等國際知名太空技術,卻從未實現本土衛星發射入軌。現在,NordSpace致力於改變這一歷史局限。戈爾表示,團隊已著手籌備下一次發射,預計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完成,以全面展示Taiga的飛行能力與技術成熟度。他強調,這不僅是為了打造火箭,更是為實現“從加拿大土地上發射、搭載本土製造設備”的國家級太空自主願景。
加拿大自主發射新時代的起點與范式
在全球航天版圖中長期扮演“協作方”角色的加拿大,正借由NordSpace邁出自主發射的關鍵一步。該公司設定了清晰而務實的發展節奏,計划在今年夏季完成Taiga火箭的首飛后,於2026年展開完全高超音速的亞軌道任務,并於2027年推出其具軌道能力的Tundra火箭。Tundra可將500公斤有效載荷送入低地球軌道,或將250公斤載荷送入太陽同步軌道,成為輕型衛星發射的潛在優選。更長遠來看,NordSpace計划於2030年代打造可重復使用、具備5噸運力的重型運載火箭“泰坦”,與SpaceX的獵鷹9號正面競爭。
除了運載火箭的自主研發,NordSpace也在打造完整的產業鏈配套。其所有發動機均釆用公司內部3D打印、再生冷卻與增材制造工藝完成,包括首級Hadfield引擎和次級Garneau引擎。初期雖然曾考慮大量依賴進口零件,但最終在總部10分鐘車程內就找到了為SpaceX猛禽和梅林發動機提供關鍵組件的五家本地企業,彰顯加拿大航太制造的底蘊。
支持這一體系的,還有專注高速交付的航空制造企業ProtoSpace,其母公司Protocase以“几日內交付ITAR合規航天部件”聞名。董事長Doug Milburn強調,延遲交付不僅增加成本,還削弱工程團隊士氣。他指出,“創新最終屬於那些能加快節奏的人。”ProtoSpace的理念是打造一個節奏更快、更敏捷的太空創新環境,這與NordSpace的迭代速度高度契合。
盡管加拿大航太產業具備技朮底蘊,監管體系卻仍屬初步階段。目前尚未有成熟的發射許可制度,NordSpace為Taiga火箭申請的是“軌道級商用發射許可”,即使此次僅為亞軌道演示,仍堅持按最高標准執行,以確保未來進入軌道時不因法規缺位受阻。戈埃爾坦言,“我們寧願現在接受更多監管審查,也不要屆時卡在制度空白里。”
這一決定背后是對加國“風險規避文化”的現實回應。他指出,加拿大太空創新常受制於“我們不能這么做”的心理定勢,監管滯后甚至讓測試場地都難以獲批。為此,戈埃爾購入一座廢棄礦場作為火箭推進試驗基地,并計划未來與其他企業共享,以推動行業協作。
NordSpace并非孤立自強,而是試圖為加拿大太空產業建立基礎設施,吸引更多本地企業進入軌道經濟。戈埃爾強調,這不僅是業務上的機會,更是一種國家使命感的體現,“我們不僅要把火箭送上天,更希望留下可以被全國同行使用的發射架。”
戈埃爾指出,與美國航太企業受到“國際武器貿易條例”/ITAR限制不同,加拿大在出口法規上的相對寬松,為NordSpace提供了更大的技朮輸出靈活性,使其商業模式更易向全球推廣。他表示,“我們擁有一個可被復制的模型,尤其適用於那些渴望發展自主發射能力和太空計划,但缺乏本地制造與工業基礎的國家。”
目前,NordSpace已與肯尼亞、菲律賓和秘魯等新興國家展開初步接洽,希望將這套技朮與產業方案輸出海外。戈埃爾強調,這絕非天方夜譚,“這不是一個動輒耗資數十億美元的計划,我們有信心在不到1億美元的預算內實現目標。”在他看來,NordSpace不僅是一家航太公司,更是一種國家願景的表達。“我希望這不僅僅是一個‘小團隊完成大夢想’的勵志故事,”他說,“而是要讓人看到,加拿大可以通過太空探索凝聚認同、激發雄心,推動整個國家在經濟、安全乃至環境層面邁出新步伐。太空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它能鼓舞我們做得更好。”
正如20世紀的鐵路與高速公路曾為國家經濟鋪就主軸,21世紀的太空發射能力,正在成為科技主權與戰略自主的基石。NordSpace的崛起不僅象徵着加拿大從“協作方”轉向“引領者”的姿態轉變,也預示着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啟:一個由本土創新驅動、產業鏈自主可控、并具全球影響力的加拿大太空經濟即將啟航。未來的軌道,或許將不再是大國獨行的高地,而是包括加拿大在內的新力量共同編織的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