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中國品牌以技術創新與永續理念為核心優勢,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競爭中正加速崛起,逐步改寫產業格局。
近年在新能源汽車的激烈競爭中,中國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根據中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的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特斯拉在中國銷量年減21.8%,零售銷售量與去年基本持平。而與之相比,特斯拉主要競爭對手之一的比亞迪,卻同期實現了18.8%的成長率。
這場由新能源驅動的全球汽車產業變革,已不再只是速度與產能的比拼,而是綜合實力、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理念的多維較量。未來的主導權,將屬於那些真正能引領產業走向綠色、高效、智能化轉型的引領者。
比亞迪:首次獲得世界汽車大獎
近日,比亞迪“海鷗”/Seagull MINI在2025年世界汽車大獎/World Car Awards評選中榮獲“2025世界城市車”/World Urban Car稱號,成為首個獲此殊榮的中國汽車品牌。該車型憑借海洋美學設計、高安全標准和智能駕駛功能,贏得全球96位專業評委的青睞,并在多個市場成為暢銷車型。
早在去年,比亞迪“海豚”/dolphin和“海豹”/Seal也曾入圍該獎項前三。今年要獲得參賽資格,車輛必須在兩大洲的至少兩個主要市場上銷售,年產量超過5000輛,長度不超過4.25公尺。此次“海鷗”獲獎,標志着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先地位再次獲得國際認可。
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對此表示,“這一榮譽體現了品牌對可持續技朮和全球服務的承諾,未來將繼續以科技創新推動綠色出行,助力“為地球降溫1°C”的願景。比亞迪通過前沿技朮和品牌影響力持續獲得國際關注,未來將堅持創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并致力於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者和引領者。”
自2023年問世以來,“海鷗”迅速成為比亞迪在中國市場銷量成長最快的微型電動車,截至2024年7月已累積銷售超過50萬輛。
海鷗內建快充功能、12.8吋中控資訊娛樂螢幕、加熱前排座椅及USB快速充電接口,並搭載多項安全科技,包括自動緊急煞車、盲點偵測與車道偏移警示。
最新車型更導入DiPilot 100智慧駕駛系統,顯著提升入門級電動車的駕駛體驗。該系統結合12顆高畫質攝影機、5組毫米波雷達與12個超音波感測器,實現360度全方位環境感知,並搭載NVIDIA Orin N晶片,提供高達100 TOPS(每秒萬億次運算能力),支援高速公路自動駕駛、記憶導航與自動停車等多種高階功能,遠超一般Level 2級別的自動駕駛標準。
世界汽車大獎被譽為“汽車界奧斯卡”,與“歐洲年度汽車獎”、“北美年度汽車獎”并稱全球三大汽車權威獎項。中國汽車品牌首次在該獎項中摘得桂冠,標志着比亞迪在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導地位再獲國際認可。
經過三十年的發展,比亞迪已經從一家電池製造商轉型為全球新能源與電動交通領導者,目前業務已遍及全球超過70個國家和地區,新能源乘用車銷售覆蓋超過400座城市。此外,其零排放解決方案整合經濟實惠的太陽能、先進儲能技術與電動交通,致力於推動全球能源轉型。
而與之相比,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最先進的電動車市場,特斯拉的形像已從先鋒創新者轉變為保守的參與者。
特斯拉中國:銷售人員不休息以應對市場下滑
根據中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公布的數據,2025年第一季,特斯拉在中國的銷量同比下滑21.8%,零售銷量則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顯示市場成長明顯放緩。
面對銷售壓力,第一線的特斯拉銷售人員正承受前所未有的高強度工作節奏。多位銷售代表透露,已取消週中輪休,改為每週連續工作七天,日常工時從早上9點至晚間10點,幾乎達到每日13小時的工作量。“過去那種躺著接單的日子已經結束了。”一位即將離職的特斯拉銷售員感嘆道。
據中國北京地區銷售人員表示,現行的業績要求是每天成交一輛車、每月達成約30輛的銷售目標。然而,即便銷售人員積極追蹤潛在客戶、努力進行推廣與介紹,許多人每週的銷售量仍僅有3至4輛,與目標相距甚遠。
這種高壓環境也導致銷售團隊人員流動頻繁。以北京某門市為例,目前平均每1.5個月便會更換整個銷售團隊,相較於過去約三個月更替一次的情況,流動率大幅提升。
此外,新進銷售人員也面臨嚴苛的培訓與淘汰制度。據悉,入職前三天需密集學習產品知識並接受每日口試,第四天起就被要求實際成交,否則恐被辭退。“這個制度基本上就是篩選機制,留下的只能是能夠快速適應、迅速出單的人。”一位業內人士指出。
專家對此分析,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壓力,部分來自產品線過於單一且缺乏創新,難以應對比亞迪等本土車廠推出的新車型與技術升級。今年初推出的小改款Model Y雖為銷售注入短暫動能,但整體成效有限,未能重新奪回領先地位。
面對競爭與市場冷卻,特斯拉近期也推出一系列促銷措施,例如針對升級版Model Y提供三年零利率貸款,以刺激消費者購買意願。不過,四月初發生的一起致命電動車事故亦引發潛在客戶對安全性的憂慮。多位銷售人員反映,顧客現在特別關注機械解鎖按鈕和電池安全等功能與設計。
據業界傳出,特斯拉中國正著手開發一款低價版Model Y,以補強產品矩陣並對應市場需求。一旦目前改款Model Y的表現未見起色,這款定價更親民的新車型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問世。
儘管挑戰重重,中國市場對特斯拉仍具關鍵戰略意義。2025年第一季,特斯拉在中國的零售量達13.46萬輛,占其全球銷售的近40%。在其他市場如德國的銷售量同期大幅下滑62.2%的情況下,中國消費者的支持對特斯拉維繫全球競爭力至關重要。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能源市場正在經歷深度重塑,投資者也面臨前所未有的選擇難題。市場不再只是看誰跑得快,而是誰能在技術創新、成本控制與全球佈局中取得長期優勢。
新能源市場重塑:投資者該如何選擇?
近期,特斯拉股價大幅下跌,市值蒸發數百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股價卻攀上歷史新高。
特斯拉股價近三個月內下跌近50%,市場對其短期前景愈加悲觀。主要原因包括全球市場需求放緩、產品競爭力下滑,以及CEO馬斯克近期的激進政治立場對品牌形象構成壓力。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比亞迪近日推出的下一代快充技術震撼市場。該技術號稱能在5分鐘內充滿400公里續航,若成功實現規模量產,將徹底改變消費者對電動車充電時間的認知。此次快充技術被視為對特斯拉Supercharger網絡的正面挑戰,無疑將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
這一系列市場變化正促使投資者重新思考:特斯拉的長期成長潛力是否仍具吸引力?比亞迪的技術與成本優勢是否將成為顛覆行業格局的關鍵?整個電動車產業,又將如何走向下一個階段?
過去,特斯拉因其品牌價值與創新形象而享有高估值溢價,但隨著競爭對手迅速崛起,市場開始重新評估其增長潛力。
而近年來,比亞迪透過垂直整合策略,自產電池與核心零件,有效控制成本並提升供應鏈穩定性。而特斯拉則仍依賴多家供應商,較難實現同樣效率。
此外,比亞迪也積極拓展國際市場,進軍歐洲、東南亞與拉美等新興區域,正逐步壓縮特斯拉的市場空間。在這場技術與成本的雙重競賽中,比亞迪的成長潛力正在被更多投資者看見。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4月10日歐盟委員會宣布與中國達成初步共識,將就“最低進口價格”機制取代現行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進行談判,顯示中歐電動車貿易關係出現實質性緩和。這一進展有望為比亞迪等中國車企開拓歐洲市場創造更有利環境,進一步加劇與特斯拉的正面競爭。
在不久的將來,電動車產業正進入一個競爭更激烈、技術更新更快的全新時代。而作為投資者,我們也應該謹慎、全面思考。
特斯拉雖然仍是高風險、高報酬的選擇,但若無法在短期內提出具競爭力的新技術與產品,其市場地位恐將面臨更多挑戰。相對而言,比亞迪在技術創新、成本控制與國際擴張方面表現穩健,對尋求穩定成長的投資者而言,是不可忽視的投資選項。
在全球綠色轉型加速的背景下,汽車產業的競爭早已不再只是產品性能的較量,更是科技創新、品牌影響力與國際政策博弈的綜合體現。比亞迪的崛起不僅是中國新能源企業全球化的一個縮影,也象徵著全球產業權力中心的重新分配。未來,誰能在自動駕駛、能源整合與智慧出行等關鍵領域實現突破,將決定誰能主導下一個汽車新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