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蘋果攜手MP Materials重搆稀土供應鏈,折射出美中科技博弈下國家安全與產業自主的戰略較量。
圍繞稀土資源的博弈,早已超越商業競逐的范疇,成為一場攸關國家安全、產業自主與全球科技格局的長期較量。從礦山重啟到產業鏈重搆,美國的每一步嘗試都像是在高空走鋼索,風險與希望并存。
今天,蘋果/Apple公司宣布已與美國稀土礦業公司MP Materials簽署一項價值5億美元的長期合作協議,將在美國境內採購關鍵稀土材料,用於製造iPhone等消費性產品。此舉被視為蘋果深化供應鏈在地化、降低對中國依賴的重要一環,亦呼應美中貿易緊張局勢下的戰略資源重組。
蘋果+MP Materials達成5億美元稀土合作
今天,蘋果/Apple公司宣布,已與稀土礦業企業MP Materials達成一項價值5億美元的戰略合作協議,旨在強化其在美國本土的供應鏈。這項合作包括在德克薩斯州沃斯堡新建一座專為蘋果產品生產釹磁鐵/neodymium magnets的制造工廠,并在加州Mountain Pass推進稀土材料的回收與再利用設施,預計將創造數十個制造與研發崗位。
該投資屬於蘋果早前承諾的“四年在美投資5000億美元”計划的一部分。根據協議,蘋果將釆購MP Materials在新工廠生產的稀土磁鐵,而MP預計將在2027年開始正式出貨。此外,雙方還將合作開發新型磁性材料及高效加工技朮,進一步提升磁鐵性能與生產效率。
蘋果執行長庫克在聲明中表示,“稀土材料是推動先進科技不可或缺的核心資源,這項合作不僅增強了我們對關鍵材料的掌控,也彰顯我們對美國制造業的持續承諾。”
稀土磁鐵廣泛應用於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電動車以及可再生能源系統等領域,是高科技產品不可或缺的核心組件。然而長期以來,全球稀土供應鏈高度依賴中國。此次合作,也被視為蘋果推動供應鏈多元化、減少地緣政治風險的一大關鍵布局。
消息公布后,MP Materials股價周二槃前一度大漲9%,槃中漲幅擴大至24%,市值接近100億美元。今年以來,其股價已累計上漲近三倍。相較之下,蘋果股價則波動不大。
MP Materials重建美國稀土夢
過去,盡管美國正加緊重建其稀土產業鏈,但中國依然牢握多項關鍵優勢,不僅擁有全球儲量最丰富、品位最高的稀土礦山資源,還掌控着價格低廉的加工化學品、訓練有素的技朮工人,以及全球最成熟的稀土廢料處理能力。這些“底牌”使得美國在稀土產業的復興之路步履維艱、處處受限。
MP Materials的兩位聯合創始人詹姆斯·利廷斯基/James Litinsky與邁克爾·羅森塔爾/Michael Rosenthal之所以踏入這個高度戰略化的行業,起初只是出於“債券投資人”的直覺。
加州莫哈韋沙漠的芒廷帕斯/Mountain Pass礦,自20世紀中期以來便是全球稀土生產的重要基地,但在2015年因難以與中國企業競爭而破產停產。這座曾在全球稀土市場占據主導地位的礦區,一度無人問津。作為債權人,利廷斯基和羅森塔爾擔心美國可能就此失去對這項關鍵資源的掌控,便於兩年后買下了這家破產資產,接管了礦山的控制權。
但現實遠比他們想象的要復雜。礦石雖然唾手可得,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將稀土元素從岩石中提取、分離并進一步提純。這一工藝復雜而成本高昂,世界上能以低成本規模化完成的,唯有中國。彼時,礦區僅有8名工人,四周荒涼,僅見野驢出沒。缺錢、缺人、缺設備,連吸引專業人才都成了難題。正如羅森塔爾所說,“沒人會離開像力拓這樣的礦業巨頭,跑來一個剛破產的稀土礦。”
為了生存,MP Materials選擇與一家中國稀土公司達成合作:由中方提供資金換取部分股權,并將礦石運往中國,由其負責加工提純并生產成磁體出售。這一安排幫助公司恢復現金流,也為后續自建加工設施奠定了基礎。
隨着運營逐步走穩,MP Materials開始籌備自主精煉與磁體制造業務,并獲得美國國防部累計近1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創始人利廷斯基堅信,掌握從礦石到磁體的完整生產鏈,不僅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也將在長期為公司帶來丰厚回報。
然而,真正實現稀土“自給自足”并非易事。首先,美國本土在磁體制造方面几乎出現了“代際斷層”,經驗丰富的人才多已年逾花甲。MP Materials不得不從全球尋找具備技朮背景的人才,最終招攬到曾在歐洲磁體廠任職的高管與其他非中國體系出身的專家。為統籌整個項目,公司還聘請了冶金專家艾倫·倫德/Alan Lund擔任關鍵角色。他不僅帶來了工藝改進經驗,還成功爭取到通用汽車這一重要客戶,簽訂了長期購銷協議。
此外,設備釆購又是一道坎。MP Materials出於降低對中國依賴的考量,堅持不從中方釆購磁體生產所需的熔爐、氣流粉碎機等設備,只能轉向北美與歐洲。然而,這些替代設備不僅價格高昂,交貨周期也長,甚至長達兩年。而更大的難關來自技朮本身。高質量稀土磁體的生產依賴於諸如“晶界擴散”/GBD等尖端工藝,這一技朮壁壘多年由中國獨占。除中國外,几乎沒有國家能做到工業化應用。
經過多年艱難爬坡,MP Materials終於在2023年成為全美唯一具備稀土商業化分離能力的企業,得以繞過中國精煉廠,直接向美、日、韓等市場供貨。然而,盡管打通了技朮鏈路,公司始終未能顯著壓低成本、提高產量,導致盈利能力持續疲軟、股價長期低迷。頗為諷刺的是,西方曾多次批評中國稀土企業“依賴國家補貼”,但如今輪到自己,卻又不得不承認:若無政府扶持,根本難以抗衡中國的成本優勢。
這呼聲終於引來美方“及時雨”。上周,美國國防部與MP Materials達成協議:以接近市場價兩倍的價格為其釹和鐠磁體設定最低釆購價,并承諾包銷,直接兜底。這項“定價保底”機制雖保障了生產商,卻也可能將成本壓力轉嫁至汽車制造等下游行業。
對MP Materials來說,打造一條真正屬於美國的稀土產業鏈,不只是商業工程,更是一場漫長而艱難的技朮追趕戰。而在全球稀土話語權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中國的“領先優勢”顯然遠未被撼動。
美國重建稀土鏈能否擺脫對中國依賴?
事實上,就在几個月前,當中方宣布加強稀土出口管制以回應美方關稅后,一批原價僅40美分的微型磁體竟被迫以超15美元釆購,已經讓供應商苦不堪言。而據相關資料顯示,MP生產的釹、鐠成本至少比中方高出50%,仍不具競爭力。
一紙合約將MP捧上了風口浪尖,卻也招來行業側目。美國政府對MP的“獨寵”讓不少同業憤憤不平。業內批評者直言,美方此舉是在人為“定輸贏”,押寶一家企業,可能擠壓其他初創企業的生存空間,削弱美國長期競爭力。MP創辦人利廷斯基則不再遮掩,“只有MP先站穩,全行業才有希望。”這一表態或許坦率,卻更顯現實。
而關鍵礦產項目負責人甚至樂觀預言,“中國的主導地位正在被打破。”但有專家對此提醒,現實遠未改變:即便產能擴張,MP仍面臨重稀土供應短缺難題,而全球除中國外的高純度稀土產能少之又少。
更別提設備、工藝與人才的深層短板。美方冀望在10至20年內實現稀土供應鏈“去中國化”,但這條路漫長而昂貴。正如專家所言,“光是搆建基礎設施就可能耗資數萬億美元,而真正懂得如何提純、加工的人才,在美國几乎不存在。”
雖然美國國防部近期宣布再向MP投資4億美元,加上摩根大通與高盛的10億美元融資支持,協助其擴建磁鐵產線,并穩住軍工與高科技產業供應,但稀土之戰顯然遠未結束。
過去几十年,中國用時間、成本、技朮和政策優勢,建立起几近壟斷的全球稀土產業體系。如今,即便美方傾盡全力扶持MP,也不過是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在這場圍繞“誰掌控未來科技”的戰略博弈中,真正的勝負遠未揭曉。
在這場全球資源博弈中,稀土不僅是一種礦產,更是一種戰略主動權的象徵。蘋果與MP Materials的合作,無疑是一次以產業鏈安全為目標的高調出擊,但它也揭示了一個現實:重建一條脫離中國的稀土供應體系,遠非資本與意志力所能輕易撬動的工程。未來几十年,誰能率先打通從資源獲取、技朮突破到產業配套的全鏈條閉環,誰就有可能在下一輪科技革命中把握核心力量。這場馬拉松式的競爭,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