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Firefly航空航天提交納斯達克IPO,標志着新航天經濟的加速發展,但投資者應理性審視這一高風險、高回報行業的長期價值。
Firefly Aerospace/螢火蟲航空航天正式提交IPO申請,擬以股票代碼“FLY”在納斯達克上市。此次上市計划的背后,是一場新太空經濟的集體躍進。在“NewSpace”/新航天理念推動下,一批商業公司致力於以技朮創新取代傳統重資產模式,降低入軌門檻、提升發射效率,并減少對政府航天機搆的全面依賴。這些企業從火箭制造、星載服務到月球運輸與在軌基礎設施,搆建一個由民營資本驅動、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太空生態系統。
然而,對於投資者而言,這并非“看漲就買”的故事。回顧近年包括Rocket Lab、Virgin Galactic等新航天公司在內的上市曆程,初期雖受太空概念與SpaceX對標預期推動,股價頻創新高,但也有部分企業再中后期出現較大波動,甚至“一蹶不振”。如今,Firefly的上市無疑值得關注,但也提醒投資者:航天產業雖充滿想象空間,仍需理性、謹慎地評估其長期投資價值。
Rocket Lab:憑借3D打印技朮開辟新賽道
Rocket Lab Corporation/火箭實驗室是一家航空航太製造商和發射服務供應商,由新西蘭工程師Peter Beck在2006年創立。自創立以來,Rocket Lab就以“顛覆傳統”的姿態切入航天發射市場。在航天工業仍被國家機搆和大型軍工企業壟斷的時代,憑借其高度集成的設計理念、輕量化的火箭架搆和創新制造方式,特別是對3D打印技朮的大規模應用,在技朮門檻高企的太空領域迅速嶄露頭角。

Rocket Lab的核心競爭力,正是在於其對新制造工藝的大膽運用。其主打產品Electron火箭,是全球首個主要發動機結搆釆用金屬3D打印的商業火箭,顯著降低了制造成本和生產周期,也為其后續的市場擴張打下堅實基礎。此外,Electron火箭的Rutherford發動機几乎完全由3D打印完成,每台發動機在24小時內即可完成制造,這在傳統航空航天行業几乎不可想象。
相比傳統鑄造或機械加工的發動機,3D打印不僅大幅壓縮了開發周期,也使得Rocket Lab能夠快速迭代設計、靈活響應任務需求,從而獲得商業客戶和政府訂單的青睞。這一“制造即服務”的能力,成為Rocket Lab快速搶占發射市場份額的關鍵驅動因子。
借助這些技朮優勢,Rocket Lab在2021年借殼SPAC上市,成為繼SpaceX之后最受關注的新一代商業航天公司,股票代碼為“RKLB”。它也是少數几家具備“從火箭制造到衛星在軌服務”完整鏈條能力的企業,不僅擁有可重復使用的Neutron火箭項目,還向客戶提供衛星設計、制造與運營服務,搆建出橫跨低軌、中軌乃至深空任務的全棧商業生態。上市不僅為其募得資本支持更多研發項目,也打開了通向國家安全市場與大型客戶合作的大門。
根據2024年全球軌道發射統計,在不計入中國與俄羅斯國家隊的前提下,Rocket Lab以16次成功發射穩居美國商業火箭發射次數第二,僅次於SpaceX。在小型運載火箭領域,更是一騎絕塵,成為多個國家太空機搆、中小衛星公司、以及國防部緊急任務的首選承包商。它不僅填補了SpaceX無暇顧及的小衛星發射需求,還在價格和交付速度方面展現出強大競爭力。
而Rocket Lab的股票表現也充分反映了市場對其戰略執行力的高度認可。自上市以來,其股價在2024年下半年快速飆升,在2025年初一度增長逾600%,創下40.12美元的曆史新高,市值突破185億美元。即便隨后受到做空機搆關注導致短期震蕩,Rocket Lab依然憑借穩定的收入增長(年增65%)與可觀的現金流(流動比率2.08)贏得長期投資者青睞。華爾街普遍認為,其已從“概念股”成長為執行能力強、具有可持續盈利模型的航天制造企業。
近期,為了強化其“航天系統全棧提供商”的定位,Rocket Lab還大手筆收購光電與紅外有效載荷制造商Geost,以2.75億美元現金加股票完成交易。此舉不僅加強其在政府與國防合同投標中的技朮壁壘,也進一步擴展其業務觸角至敏感信息偵察、紅外預警、目標識別等高附加值太空應用場景。市場對該收購持積極態度,在收購消息公布當日,Rocket Lab槃前漲超3%,開槃后股票已達到歷史新高,觸及42.88美元。
除了在商業市場的穩步發展外,Rocket Lab正積極拓展國防與國家安全領域的業務。在太空戰略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美國政府對具備快速響應能力、定制化任務執行和本土制造優勢的航天企業需求激增。作為具備這些關鍵能力的新興供應商,Rocket Lab不僅成功贏得了美國太空軍、DARPA和NASA等多項重要合同,還憑借其可重復使用的Neutron火箭項目,搶占了中型火箭的戰略制高點,意圖打破SpaceX在政府重型任務市場的壟斷地位。
然而,并非所有航天企業都能享有如此順利的發展道路。與Rocket Lab的兌現承諾、手握多個商業、政府合約訂單在手的狀況相比,Virgin Galactic的太空旅游業務則走過了一條充滿挑戰與波折的崎嶇之路。
Virgin Galactic:“虛假承諾”導致股價跌至曆史新低
Virgin Galactic Holdings/維珍銀河控股公司是一家跨足英美的航太企業,由英國億萬富翁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於2004年成立。該公司花了近20年的時間建造其載人飛船,但它仍然沒有完成所有必要的試飛,以便能夠將平民送入太空。
起初,維珍銀河的“太空觀光夢”吸引過包括阿什頓·庫徹與小賈斯汀等名流預訂,門票從25萬美元起跳。但隨后由於不斷許下承諾但卻無法完全兌現,許多律師事務所甚至開始調查維珍銀河是否存在潛在的證券違規行為和違反受托責任的行為。
Virgin Galactic的問題在於,該公司不斷遇到嚴重的問題,這總是阻礙它實現太空探索目標。2007年,維珍銀河的三名工程師在一次爆炸中喪生,而在2014年,該公司的試飛員由於飛船的技朮故障而在半空中遇難。自那以后,維珍銀河只進行了不到12次成功的試飛,因為它始終在出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不斷推遲發射。

經歷多年發展與延宕,直到2021年7月創辦人布蘭森親自參與的首次載人太空試飛後,其商業化旅程才開始啟動。但在2021年布蘭森飛天雖轟動全球,卻因為偏航事件導致FAA調查,重創市場信心。原計畫在2022年啟動定期載客飛行。然而該次飛行偏離預定空域,隨即遭到美國聯邦監管單位調查,導致其飛行任務計劃一度全面停擺。
此外,公司多年來投注巨資開發太空船與航天服務,卻持續面臨沉重財務壓力。截至2023年第一季,其虧損高達1.59億美元。執行長Michael Colglazier坦言,研發支出與Delta級新機型開發推高成本,即便成功完成首飛,資本市場反應卻不如預期,股價不升反跌逾10%。當時,市場也普遍認為,即使全年完成六次飛行,總收入也難突破900萬美元,遠不及年營運成本高達5億美元的規模,虧損仍無可避免。
多年延宕與事故、訴訟纏身之下,自上市以來,Virgin Galactic公司年年虧損數億美元。在2023年,布蘭森本人甚至已經賣掉了他個人在維珍銀河的大部分投資,在2020年至2021年之間拋售了價值約10億美元的股票。2024年,公司再披露擬發行3億美元股票並追加4億美元募資,資金將用於擴充飛船艦隊與基礎設施。維珍銀河雖擁抱太空夢,但現實面仍在燒錢與可行商業模式的十字路口掙扎。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與競爭對手相比,Virgin Galactic的業務范圍相對狹窄。許多競爭對手通過為美國宇航局提供衛星發射或貨物供應任務等多元化業務獲得收入,而Virgin Galactic的首席執行官Michael Colglazier則認為,專注於亞軌道人類太空旅行的戰略,將為公司未來向更多航天領域擴展奠定堅實基礎。劇相關資料顯示,公司預計在2025年推出Delta新型太空飛機后,才可能實現盈利。
Colglazier表示,這款新飛船將實現更快的飛行周轉和更便捷的翻新,推動業務真正走向成熟。他預計公司將在2026年至2027年間實現盈利,但潛在客戶數量可能短期內會有所減少。他坦言,“在未來几十年內,這將是一個產能受限的行業,我們需要為其建立規范,因為鄰居去太空仍然不是日常。”
經過近年來的艱難發展,Virgin Galactic更像是給投資者一份口頭的“虛假承諾”,卻遲遲未能兌現。受此影響下,Virgin Galactic的股價於今年4月跌至52周低點,僅為2.37美元。盡管公司現金儲備仍高於債務,但資金消耗極快,過去一年股價暴跌近89%,凸顯了其在資本密集且競爭激烈的太空旅游市場所面臨的嚴峻挑戰。投資者對其商業化進程和盈利時間表的推遲愈發擔憂,而整體市場對高風險成長股的興趣也明顯減弱。
與此同時,另一家新興航天企業“Firefly”,正憑借“藍幽靈”登月任務的成功,邁向納斯達克掛牌,展現出太空產業另一番活力。
Firefly:從“藍幽靈”登月到納斯達克掛牌
Firefly Aerospace/螢火蟲航空航天是一家私人航天公司,成立於2017年3月,總部設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專注於開發面向商業軌道發射市場的中小型運載工具。

近年來,Firefly在運載火箭、太空拖船與月球着陸器等領域持續拓展,今年初更因“藍色幽靈”/Blue Ghost月球探測器成功登月而獲得廣泛關注。今年3月,由Firefly研發的Blue Ghost着陸器順利實現月面軟着陸,成為繼Intuitive Machines之后,第二個實現該壯舉的大型商用月球着陸器。這一任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自阿波羅計划后重啟載人登月路徑圖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任務內容也由NASA商業月球有效載荷服務/CLPS項目資助。
此外,Firefly的商業擴張也在持續提速。繼去年11月完成由RPM Ventures領投、總額達1.75億美元的融資并將估值推高至逾20億美元之后,今年5月,該公司又獲得美國軍工巨頭諾斯羅普·格魯曼/Northrop Grumman約5000萬美元的戰略投資。資金支持使其在月球探索、軌道服務及小型發射等多個關鍵賽道上獲得更強市場推進力。
Firefly已逐步搆建起覆蓋小-中型運載火箭(Alpha與聯合研發的Antares 330)、月球着陸器(Blue Ghost 系列)、以及太空拖車(Elytra)的“端到端”產品生態。公司特別聚焦1至10噸載荷區間、NASA CLPS合同、以及國防部快速響應發射任務,為深空與近地任務提供靈活可靠的商業化解決方案。目前,該公司正在推進其下一代運載火箭Alpha 2.0的開發,該型號較前代產品有效載荷能力顯著提升,能夠將約1000公斤載荷送入近地軌道,或將600公斤載荷送入太陽同步軌道。
盡管Firefly的整體規模無法與SpaceX等航天巨頭相提并論,其主力火箭Alpha與Starship/Falcon 9 的推力差距明顯,但在CLPS月球貨運、小型衛星發射及軌道補給服務等特定細分領域,Firefly實則扮演着錯位競爭和補鏈強鏈的重要角色。
Firefly的商業邏輯并非正面挑戰SpaceX在重型發射和星鏈軌道網絡上的主導地位,而是以“小型運力+月面物流+在軌服務”的組合,切入NASA和美國政府對於商用航天生態多樣性和戰略冗余的政策需求,成為其補充性供應鏈的重要一環。
近日,Firefly正加速推進其資本化進程。Firefly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首次公開募股IPO申請,計划在納斯達克全球市場掛牌上市,股票代碼暫定為“FLY”。本次IPO的主承銷商陣容強大,由高盛、摩根大通、杰富瑞金融集團和富國銀行聯合擔綱。
根據Firefly提交的最新財報,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營收同比增長逾六倍,達到559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830萬美元),顯示其商業化能力快速上升。但同期淨虧損也從5280萬美元擴大至6010萬美元,反映其在技朮迭代與產能擴張階段仍承受較大成本壓力。值得注意的是,Firefly披露其未完成訂單總額已達到約11億美元,反映出強勁的市場需求支撐。
事實上,Firefly原計划於2022年推進上市進程,但因當時通脹高企與利率上升引發資本市場避險情緒,延后上市時機。隨着近期資本市場復蘇、科技與航天投資情緒回溫,包括加密公司Circle、AI獨角獸Scale AI,以及Figma等科技企業也紛紛重啟IPO計划,Firefly此次正式遞表,被視為新一輪“太空商業化”資本競逐的重要信號。
據一位發言人透露,目前股票發行數量與定價區間尚未最終確定,后續將視市場反饋與機搆詢價情況而定。隨着全球太空基礎設施建設提速與商業航天進入產業化關鍵階段,Firefly 能否借IPO實現跨越式發展,值得持續關注。
從“藍幽靈”登月成功到沖刺納斯達克上市,Firefly正以精准的產品定位和資本布局,逐步確立其在新太空經濟中的戰略地位,展現出中型商業航天企業在深空競賽中的活躍力量與獨特價值。
隨着全球航天產業邁入新一輪技朮革新與資本變革的關鍵階段,Rocket Lab、Virgin Galactic和Firefly等多元化企業的崛起,充分展示了商業航天不僅是科技創新的舞台,更是市場洞察力與戰略布局的較量。未來太空探索的道路,唯有持續突破極限、積極擁抱變革與多元發展,商業航天才能真正實現“徵服星辰大海”的宏大願景,成為推動人類文明的新動力。作為投資者,我們需保持審慎,全面評估風險與機遇,理性把握這場“太空新經濟”中的潛在價值。Firefly接下來將會走向Rocket Lab還是Virgin Galactic的“劇本”?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