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年輕人一代身上漸漸淡化的“親緣”概念,背后三大原因不可忽視。當今社會飛速發展,沒得聊、三觀不一致、價值觀不同等等,都只是表面現象,本質上是文明極速進化的結果。對於年輕人的“斷親”行為,有人表示理解并支持,但也有部分人表達很憂慮。
在“速食”成為主流的視聽傳播時代,社會每天都在產生大量信息。而應該探討的深度,卻永不止於話題或事件本身。我們一起,從社會發展中洞察有價值、有趣、有爭論點的生活方式及現象。
狂呼社會研究所聚焦社會變革下不同的聲音,向外延申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的思考深度,以多角度剖析、獨特的社會視角,引領大眾感知社會的“人間百態”。
狂呼,為每一個社會現象或事件的背后,提供具有探討價值的觀點,始於洞察、終於啟發。
聯系我們 // 相關文章
在年輕人的眼里,“親戚”已經徹底失去“親情”的味道,而是變成一個單純的漢語詞匯,名義上披着一件“血緣”的外衣罷了。在心里,親戚跟形同陌路的路人并沒有任何分別。這種現象在社會學上被稱為“斷親”現象。顧名思義,親情一詞,已經在年輕人一代身上漸漸淡化。原本是血濃於水的親情關系,為什么經過一代人以后,斷崖式變得如此生分?
“斷親”行為的背后有以下三大原因:
1. 社會大環境的渲染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社會發展水平和城市建設遠不如今天,甚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人們都集中居住,許多家庭和周圍的親戚住得比較近。
經常走動,大家相處的非常密切,彼此之間關系也很好。現在的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近几十年以來城市經濟建設飛快,城市早已高樓林立,人與人之間的地理距離越來越遠。曾經那種親密的關系也已經不復存在,平時互相很難見到,聯系的也不頻繁。
2. 溝通障礙切斷親戚關系
親戚關系淡化的直接誘因是溝通的問題。現在的年輕人普遍存在被“過度關心”的窘境。每次逢年過節,親戚聚在一起,除了相互夸耀那些有成就的小輩,就是對那些未婚的年輕人進行關心式“催婚”。“考試怎么樣?談對象了嗎?結婚了嗎?生孩子了嗎?孩子上學怎么樣?”在屈指可數的見面里,親戚長輩們的過度問候,讓年輕人感到極不自在,甚至心生懊惱。
有個網友說親戚每次問他做什么工作,工資多少的時候,他都說每個月月薪2000塊,每天加班到12點,身體快熬不住了,親戚聽得笑呵呵的,說“年輕人吃點苦沒有關系!”,在所謂的親戚眼中,他們大部分都希望你過得不好,這樣才能襯托他們過得好。
3. 親戚關系的“利益化”
親戚關系的淡化,很大程度是由親戚關系“利益化”所致。從親戚關系形成的那一刻,“親戚”一詞所代表的,不僅僅是親情關系,更包含着一個“利益共同體”的內核。比如,在偏遠的農村地區,村里選村長時,往往弟兄姐妹多的一方更占優勢,不為別的,只是親戚“人多勢眾”的緣故。
隨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絕大多數年輕人開始走向大城市。他們在物質利益上,已經完全脫離家里的親戚,自己遇到的生活難題,也超出親戚力所能及的范圍。甚至,親戚關系不僅不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助力,反而會成為一種累贅,他們更希望與親戚保持安全距離。這些因素不至於讓親戚關系“絕緣”,但會讓親戚間爆發利益沖突。但是,一旦利益的藕斷絲連徹底斷了,那份縴弱的親戚關系也會隨之決裂。
像最近網上,就有網友發帖子求助:“侄子身患重病急需腎,結果自己的腎竟然匹配成功,但自己才讀大二20歲,到底要不要去捐贈?”引發了網友熱烈討論,網友們紛紛回復“他是你侄子又不是你兒子,關你什么事?”。社會上的個體小事反映出來的就是社會現狀的縮影,面對現在的親戚關系,年輕人真的顯示越來越淡薄的態度。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人與人的關系處在空前大裂變時期,代溝的年齡跨度也越來越小。與討厭親戚一樣,厭煩熊孩子,鄙視壞老人等等。說到底都是社會裂變的結果。一份調查顯示,32%左右的人只與1到3家親戚互動頻繁;20%左右的人擁有3家以上的要好親戚;29%左右的人既沒有要好的親戚且一年走動次數屈指可數;超過20%的人几乎沒有親戚。
沒得聊、三觀不一致、價值觀不同都是表面現象,根源是年輕人和親戚已經不在一個頻道。往小了說是沒有共同語言,往大了說是文明極速進化的結果。城市化和社會流動加速了居民的“居住分離”,最終也導致了核心家庭與上一代甚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親戚的分離,從而造成年輕一代從小就與親戚關系不緊密,情感疏離。對於年輕人的“斷親”行為,有人表達過憂慮。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生活在天南海北,平時互動最多的是同事、客戶,大多是出於某種社會目的來往。過去那種純朴的親情關系,逐漸被業務、生意、利益關系所瓦解取代。但是,我們也不用過多擔心,因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每個青年都有自己的少年,也會有自己的中年。隨着年輕世代的年齡增長,在結婚生子、成為父母之后,也會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搆建新的親緣關系,從而喚起新的親緣。
觀點1
“斷親現象”是年輕化社會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發展的規律使然。比如,過去几十年,我們經曆的就是一個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人情社會到契約社會的快速過渡。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原有的基於血脈親情之上的各種連接,自然趨於“淡化”。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斷親”其實一直在進行,哪怕是在血脈親情看似最為牢固的傳統社會,也早就有“遠親不如近鄰”的說法。
但是,因為特定的社會時代背景,現代年輕人似乎在“斷親”之路上走得更遠更快。比如,現今逐步掌握話語權的80后、90后乃至00后中,獨生子女一代占據了相當比例。他們的親戚關系網絡較之父輩本身就是在縮小的,相應的,他們成長過程中所獲得的大家族意識,本身也就沒那么強。另外,這代人經曆了快速城鎮化和社會高度流動化的時代,跨區域、跨城鄉的遷移本身,也不可避免地要割舍掉一些親戚網絡。如大家所接受的教育及經曆,以及所處的社會“小環境”的差異,在流動社會下都被放大,明顯超出傳統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區別。此前由親情所維系的“關系”自然要經曆新的考驗,最終走向平淡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除此之外,“斷親”作為一種話題受到格外的關注,還在於它被賦予了一種年輕人推崇的“新價值主張”的象徵意味。這其實揭示了現代親戚關系的某種真相,即由於時間、空間上的疏離,不同親戚之間,哪怕是血脈意義上最親的二代親之間,觀念上的沖突也在被明顯放大,甚至成為不可調和的矛盾。
從以上角度理解,他們的“斷親”,斷掉的或者說主動回避的,實際是一種附着在親戚關系之上的價值觀碰撞,以及由此帶來的羈絆與困擾。
因此,對於“斷親”現象,大可多些平常心,更無須將它作為年輕人“不懂事”的“靶子”來加以批評。選擇“斷親”,與“重利輕義”沒多少關系,更不等於是選擇退縮到“避世”狀態。它對應的,實際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追尋一種基於價值觀認同之上的,可以自由選擇和經營的人際關系,它更自由,更獨立,也更少羈絆。
觀點2
斷親行為也會帶來一些大家容易忽視的負面影響。親情是家庭中最基本的情感,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親情關系的破裂會對個人和社會帶來很大的影響。而且,斷親行為也可能會引發更多的矛盾和沖突,甚至會影響到家庭的和諧與穩定。
首先,它會破壞家庭關系,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和信任缺失。盡管親戚之間的關系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和矛盾,但我們也不能忽視親情的價值和意義。要想擺脫壓力和矛盾,我們需要通過對親情關系的理性思考和有效溝通,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通過斷絕關系來逃避和解決問題。同時,社會各界也應該加強親情教育,幫助年輕人更好地理解親情關系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念和價值觀。
其次,斷親還會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可能導致孤獨感、焦慮、抑郁等問題,影響社會穩定和和諧發展,挑戰傳統家庭價值觀和社會道德規范。我們需要對“斷親”現象進行深入思考和探討,尤其需要從家庭這個主要的方面加強教育和引導。
在家庭方面,父母需要尊重子女的選擇和意願,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和空間,同時也需要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和支持。在社會方面,我們需要營造一個更加寬容和包容的社會環境,讓年輕人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願,同時也需要加強社會教育和公共服務,幫助年輕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只有這樣,才能讓家庭和社會更加和諧,讓年輕人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而不是毅然選擇“斷親”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