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近年來,美國旅游業面臨跨境旅游下降和國際游客減少的嚴峻挑戰,可能加劇高達500億美元的旅游赤字,迫切需要應對這一趨勢帶來的經濟壓力。
美國的旅游業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在跨境旅游和國際游客數量的下降上。雖然美國一直是全球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但近期多重因素的交織使得這一趨勢發生了變化,美國的旅游吸引力正在遭遇嚴峻考驗。
目前,隨著加拿大和美國的貿易戰不斷升級,飛往美國的加拿大人越來越少。其他國家的遊客也可能會很快跟隨此趨勢,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美國高達500億美元的旅遊赤字。這一趨勢引起了美國旅遊業人士的擔憂,因為該行業每年直接創造超過1兆美元的消費。在此背景下,旅游業的長期發展如何面對這些挑戰,已成為亟待解答的重要課題。
美國旅遊業面臨挑戰:跨境旅遊下降影響經濟發展
根據加拿大網站FlightHub.com的數據,2月和3月從加拿大飛往美國的航班預訂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3%。同期,加拿大境內旅行的搜尋量激增,超過美國成為搜尋最多的目的地。
加拿大人減少前往美國的原因多樣,從不利的貨幣匯率、政治氣候(例如特朗普總統的貿易政策和公開聲明暗示“吞併”加拿大)、到高調拘留持有美國簽證的外國人,還有漫長的簽證等待時間等,都對此現象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此外,其他政策也加劇了美國與其長期盟友間的緊張關係。
美國旅遊協會公開表示,問題包括美國的歡迎態度、經濟放緩,以及近期的安全問題等,並表示這些挑戰是非常現實的,需要立即採取有效行動。該協會的成員涵蓋了大型酒店集團、航空公司及其他主要旅遊機構。協會還透露,他們正積極與白宮和國會合作,推動促進經濟擴展並保持美國在全球舞台上競爭力的政策。
根據商務部的數據,去年美國的旅遊赤字超過了510億美元,這表示美國人對外旅遊的花費遠高於來美的外國遊客支出,扣除醫療和教育等目的的支出後,這兩項支出仍顯示為赤字。
傑富瑞/Jefferies的一份報告顯示,去年美國接待了超過7200萬名遊客,但仍未達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該銀行在本月的報告中指出,來自加拿大的遊客是最大群體,占28%,其次是來自墨西哥的遊客,占23%。
美國商務部指出,入境遊客的旅行和旅遊被視為美國的一種出口,約佔美國商品和服務出口的8%。此外,美國旅遊協會強調,來自海外的國際遊客尤其重要,因為他們通常比本地遊客停留更長時間,並且花費更多。
今年以來,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航空旅行和陸路過境人數均有所下降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2月份,加拿大人從美國回家的航班數量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3%,而乘車回家的人數則下降了23%。
此外,加拿大和美國邊境部分地區的酒店需求也出現下滑。根據酒店數據公司STR的報告,截至3月15日,華盛頓州貝靈漢姆的酒店價格下降了8%,而尼亞加拉瀑布地區的酒店價格則下降了3.5%。不過,該公司也指出,加拿大遊客前往佛羅里達州的需求比去年增加了3%。
為應對需求變化,加拿大航空公司已開始削減一些飛往美國的航線和航班。例如,加拿大航空公司Flair宣布取消原計劃從多倫多飛往田納西州納許維爾的航線。Flair航空的一位對此表示,“我們的航線規劃完全基於消費者需求,我們會將航班安排在需求最強烈的地方,並提供最具競爭力的票價。”
加拿大航空的西捷航空也發現,許多加拿大乘客的預訂已從美國轉向墨西哥和加勒比海等其他陽光度假勝地。西捷航空的一位發言人表示,“我們依然專注於了解顧客的需求,並將繼續飛往需求較高的目的地。”
此前,旅遊業高層曾警告稱,美國國內旅遊預訂量將低於預期,這意味著更多的本土旅遊可能無法彌補跨境旅遊的下降。根據美國銀行本週發布的報告,截至3月22日,美國家庭的信用卡和金融卡支出總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但航空支出卻下降了7.2%。
以美國聯合航空為例,該公司執行長在本月早些時候的投資者會議上表示,該航空公司正在削減部分航線,原因之一是“許多航線原本是跨境航班,尤其是來自加拿大的客流量大幅下降”,此外,美國政府相關旅行的航班數量也出現了急劇下降。
此外,特朗普本月早些時候成立了一個專門小組,負責美國與墨西哥和加拿大共同主辦的2026年FIFA世界盃,旨在展示國家的驕傲和熱情好客,同時利用體育推動經濟增長和旅遊業發展。
全球化下的美國旅遊危機:性別政策與國際信任的重構
今年,美國旅遊業面臨的另一大挑戰是來自多個國家的旅遊警告不斷增加。隨著世界各地對美國旅行的顧慮日益增加,德國、英國、法國、丹麥和芬蘭等國家相繼向計劃前往美國的國民發出警告。這些警告的發佈,反映出全球對美國社會與政治環境的擔憂,特別是在移民政策、社會公平和性別認同等問題上的爭議。這些警告不僅是旅行安全的提醒,也引發了人們對國際關係、文化差異及全球化趨勢下人權保護的深刻反思。
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美國當前政策對某些群體,尤其是跨性別人士的影響。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的行政命令規定,美國僅承認兩種生理性別的身份,這使得許多國家對護照性別與出生性別不符的旅行者產生了深切擔憂。
這一規定不僅可能導致跨性別人士在入境時面臨尷尬與不便,更可能讓這些群體在美國的旅行體驗遭遇歧視和不平等待遇。德國政府的警告便指出,“性別為‘X’或當前性別與出生性別不符的旅客應在出發前聯繫美國駐德國外交使團,了解具體的入境要求。”這表明了各國政府對其國民出行安全的重視,也揭示了跨性別問題在全球旅行和國際關係中愈加重要的地位。
有旅遊學專家指出,這些旅遊警告“可能會阻止國際遊客,尤其是初次出行的人。”她進一步提到,這類警告往往會在發生事件或悲劇後引發反彈,正如2015年巴黎恐怖襲擊後的情況所顯示的那樣。每當一個旅遊目的地的形象受損,恢復旅客的信任往往需要耗費數倍的努力。這些旅遊警告所帶來的影響,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都可能對美國的旅遊業造成巨大損失。據估計,這些損失或將達到數十億美元。
然而,這些挑戰也為全球旅遊業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警示。國際旅遊業的發展不僅僅依賴於風景名勝的吸引力,更需要建立在文化多樣性、社會包容性和人權保障的基礎上。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文化交流,都應更加尊重個體的權利和差異,以實現人類共同的繁榮與和諧。美國作為全球旅遊市場的重要一環,需要在提升其國內旅遊環境的同時,重新審視其在國際旅遊中的形象,積極改變那些可能引發誤解和歧視的政策,以贏回國際遊客的信任和支持。
從經濟角度來看,這場由政策變動所引發的旅遊警告風波,不僅是一次對美國國際形象的考驗,更是一個嚴峻的現實:無論是國際關係還是國內政策,都與全球經濟息息相關。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各國的政策決定不僅影響自身國家的內部發展,也會對全球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於美國而言,如何在維護國內政策的同時,平衡與世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關係,將是未來面對的重大課題。這一系列旅遊警告不僅是對美國當前政治環境的反映,更是對全球旅遊業健康發展的一個警醒。在多元文化和全球互聯的背景下,任何國家都無法忽視其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只有在尊重差異、維護平等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真正的全球和諧,並確保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