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政府禁止兒童使用社交媒體,背後的“成癮產業化”不可忽視

澳洲政府禁止兒童使用社交媒體,背後的“成癮產業化”不可忽視

發布日期:

想法 Ideas 文化 Culture


要點:
隨著數字時代的迅速發展,“兒童是否應該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演變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其背後是科技公司為了最大化利潤,推出各類功能,“沉浸式”地使用戶越來越難以自拔,從中獲取巨額收益,打造出一條成熟的“成癮產業化”商業模式。

在“速食”成為主流的視聽傳播時代,社會每天都在產生大量信息。而應該探討的深度,卻永不止於話題或事件本身。我們一起,從社會發展中洞察有價值、有趣、有爭論點的生活方式及現象。

狂呼社會研究所聚焦社會變革下不同的聲音,向外延申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的思考深度,以多角度剖析、獨特的社會視角,引領大眾感知社會的“人間百態”。

狂呼,為每一個社會現象或事件的背后,提供具有探討價值的觀點,始於洞察、終於啟發。

聯系我們 // 相關文章

近日,澳洲政府宣布計划在今年通過立法,禁止兒童使用社交媒體平台,旨在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隨着全球化的推進,我們已經步入了日新月異的數字時代,社交媒體滲透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這一個禁令是否能真正意義上產生積極效果,還是會帶來反作用,對兒童造成更為深遠的負面影響?如何看待社交媒體背後,科技巨頭利益驅動下的“成癮產業化”?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限制年齡仍為未知數
9月10日,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在首都堪培拉對外宣布,政府計划在2024年底前提出一項“關於社交媒體使用最低年齡限制”的立法草案,并啟動相關立法程序。此外,政府將在未來几個月內展開與年齡相關的驗證試驗。

根據這一提案,澳洲計划禁止特定年齡以下的兒童注冊社交媒體平台,并要求相關的社交媒體公司在允許符合規定年齡的兒童使用其平台之前,必須獲得其家長的同意。雖然具體的年齡限制尚未最終確定,但政府正在重點考慮將限制年齡設定在14至16歲之間,而他個人更傾向於將16歲定為允許訪問Instagram和Tiktok等社交媒體的最低年齡。

對此澳洲政府強調,這一由聯邦政府主導的立法旨在保護兒童免受網絡傷害,并協助父母應對網絡風險。此外,這項立法也是政府持續努力保護年輕人免受網絡傷害的重要一環。

阿爾巴尼斯指出,“社交媒體使孩子們遠離現實中的朋友和家人,剝奪了他們的實際生活體驗,危害了身心健康,也讓家長們感到擔憂。我希望看到孩子們能放下電子設備,去足球場、游泳池或網球場活動,希望他們能與真實的人進行真實的互動。澳洲的年輕人應該得到更好的保護,我與他們及所有澳洲父母站在一起,共同守護我們的孩子!”

澳洲通訊部長也對此表示,作為母親和通訊部長,她深刻理解父母對於有害網絡環境和兒童沉迷社交媒體的深深擔憂。她強調,政府還將要求大型科技公司承擔更多責任,因為社交媒體平台和線上服務對用戶安全負有的重大責任,不可避而不談。

提案宣佈後,有61%的澳大利亞民眾支持政府禁止17歲以下人群使用社交媒體。民眾也對此有不同的聲音:“這提案很好,但我也認為父母需要開始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讓政府為他們做這件事”、“這一提案事實上是侵犯了兒童的人權”、“我非常懷疑政府是否真的關心兒童在使用社群媒體,還是更關心更深層次的東西。”

事實上,除了澳洲,美國和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等亞洲國家和地區都已針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或社交媒體平台,作出了對應的政策或平台使用限制。隨著數字時代的迅速發展,過去“兒童是否應該使用社交媒體”本該是作為家長的責任,如今卻已經演變為一個全球性政府介入的問題。

從家長責任到國家政策:共同應對新挑戰
隨着社交媒體的快速崛起和普及,全球范圍內的生活習慣和互動方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當下的年輕人几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依賴於社交媒體,新聞資訊、分享個人動態或參與各種在線討論和活動,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核心平台。

在過去,關於兒童是否應使用社交媒體的決策本應由家長負責。然而,隨着社交媒體的普及和對兒童的巨大吸引力,許多家長面臨管理上的挑戰。這種情況在實際中表現為許多孩子過度沉迷於社交媒體,導致了諸多負面影響。

據一項研究表明,青少年每天在社交媒體上的平均使用時間達到了3至4小時,這種過度使用與他們的學業成績下降、睡眠質量差以及心理健康問題有着顯著關聯。甚至,30%的青少年因社交媒體使用過度而出現了焦慮和抑郁症狀。

在這種背景下,全球許多國家開始紛紛釆取行動,推出限制政策以應對社交媒體帶來的挑戰
今年3月,美國佛羅里達州簽署了一項州議會通過的法案,規定該州不滿14歲居民不得開設社交媒體賬號、14歲以上未滿16歲的未成年人開設社交媒體賬號需要獲得家長同意。據相關資料顯示,一旦付諸實施,這將是美國迄今最嚴厲的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的法律之一。

歐盟委員會也在今年5月宣布,已根據歐盟“數字服務法案”在未成年人保護等方面的規定,啟動對社交媒體平台“Meta”和“Instagram”的調查程序。歐委會認為社交媒體”的算法、界面設計等存在風險,系統可能會利用未成年人的弱點和缺乏經驗等特點,導致未成年人成癮,被平台內容和算法吸引、無法輕易離開,導致其逐漸脫離現實生活。

近日,為進一步提升模式效能,立足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新形勢新要求,中國網信辦研究起草了“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徵求意見稿)”,計劃全面升級“青少年模式”為“未成年人模式”,推動模式覆蓋范圍由APP擴大到移動智能終端、應用商店,實現軟硬件三方聯動,方便用戶一鍵進入模式,為未成年人營造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從一開始的手游、視頻觀看應設定為“青少年模式”到覆蓋範圍一擴再擴,足以顯示政府對此的介入力度。

全球范圍內,各國政府正紛紛推出針對兒童使用社交媒體的政策,旨在加強對兒童網絡安全的保護。這一趨勢標志着政府在兒童網絡保護領域的干預力度日益加大,反映出對社交媒體對兒童潛在影響的高度關注。

但是,盡管政府介入旨在保護兒童的網絡安全,實際情況卻表明,社交媒體帶來的挑戰不僅復雜多樣,不僅涉及社會和政策等多個層面,還涉及每個家庭內部具體千人千面的現狀。面對這些挑戰,單純依賴政府的立法干預可能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

作為家長,或許也應該深思熟慮,積極參與到兒童的網絡安全教育中。家長可以通過與孩子建立開放的溝通渠道,了解他們在網絡世界中的經曆,同時教育孩子如何識別和應對潛在的網絡威脅。家庭內部的網絡安全管理同樣重要,家長可以設置適當的網絡使用規則,確保孩子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網絡環境中成長。只有社會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應對社交媒體帶來的復雜挑戰,保護兒童的健康成長。

此外,澳洲近期提出的相關提案進一步揭示了這一問題背后潛藏的利益驅動。該提案不僅反映了政府在兒童網絡保護方面的強力干預,還突顯了政策制定背後所面臨和科技巨頭間復雜的利益博弈。

社交媒體背後的“成癮產業化”
澳大利亞官員指出,“有證據表明,過早接觸令人上癮的社交媒體正在對我們的孩子造成傷害,這與香煙或酒精的危害并無本質區別。”

在Facebook和TikTok等平台上,內容的傳播速度和影響力是前所未有的。這些平台上的信息常常以視覺和感官刺激為主,容易引發兒童和青少年的注意力問題和情感依賴。例如,Facebook和TikTok上的大量內容,包括完美無瑕的照片和成功的生活方式,極大可能會讓兒童和青少年感到焦慮和自卑。他們常常會將自己的生活與那些經過精心挑選和編輯的內容作比較,從而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這種持續的比較和壓力可能會導致心理健康問題,或會引發焦慮和抑鬱症。

有專家對此指出,科技巨頭公司之所以如此“刺激”用戶,在於它的商業模式深度依賴於用戶,尤其是年輕人。他們通過復雜的算法和設計手段,旨在增加用戶的停留時間和互動頻率,從而提升廣告收入和平台盈利。這種以用戶成癮為基礎的盈利模式,牽動著他們的每一處利益。

“制造這些產品的公司,尤其是科技巨頭公司,都是帶着吸引人的目的在操作。他們竭盡所能保證的并不是我們的幸福,而是確保我們花盡可能多的時間在他們的產品、程序和軟件上。他們的核心目標就是:打造一款讓人們用得停不來而有利可圖的產品,而不是一款因人們喜歡而有利可圖的產品。”專家補充表示。

科技公司為了最大化利潤,往往會優化其平台的各類功能,以引導用戶更長時間地沉浸在社交媒體中。這種“沉浸式”設計不僅使用戶越來越難以自拔,也將兒童作為主要的目標群體,從中獲取巨額收益,打造出一條成熟的“成癮產業化”商業模式。

而最為諷刺的是,很多科技企業的創始人創造了科技產品,卻限制自己的孩子使用
曾參與創立Facebook的首任總裁西恩·帕克/Sean Parker卻是拒絕使用Facebook的頭號支持者。Parker形容,“Facebook就像是要每隔一段時間給用戶一點多巴胺,用戶就會像上癮般不斷在平台上留言、按讚。換句話說,Facebook就跟垃圾食物一樣,使用社群媒體時馬上可以得到滿足,但得到的一切都很虛幻。此外,用戶樂衷分享能引起公眾共鳴或者激發相關情緒的內容,這種惡性循環會驅使人們不斷分享自己認為能夠獲得他人認同的貼文。而這一切,都是虛幻的。”Parker不僅自己不用Facebook,也禁止自己的小孩使用,並建議大眾也嘗試開始戒掉使用社交網站。

類似地,Bill Gates/比爾·蓋茨也對自己三個孩子的科技使用行為進行嚴格管控。他規定,直到孩子們年滿14歲之前,他們不得使用手機。在家庭聚餐期間,他更是堅決禁止孩子們使用手機,以確保家庭時間的質量。同時,他也嚴格要求孩子們在睡前不使用手機,以保障良好的睡眠習慣。比爾·蓋茨多次強調,這些措施旨在幫助孩子們建立健康的科技使用習慣,避免過度依賴技朮對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兒童因年齡較小,普遍不具備信息辨別、篩選的能力。通過此次提案,澳洲政府不僅試圖為兒童設定更為嚴格的社交媒體使用標准,也在呼吁大眾對科技公司行為進行更為深入的審視。政策的提出強調了需要在技朮進步和用戶保護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以確保兒童的成長環境不被商業利益的驅動所侵蝕。這一舉措不僅可能會成為其他國家的參考,還可能促使全球范圍內對社交媒體平台商業模式的更大審查和改革!

觀點1

在當今信息時代,社交媒體的發展速度極為迅猛,其在兒童生活中的普及程度也不斷提高。然而,政府對兒童社交媒體使用的全面禁止政策是否真正能夠實現預期效果,這一問題值得深思。

事實上,盡管政策旨在遏制兒童使用社交媒體的趨勢,但實際效果卻可能非常有限。兒童總是能找到各種方法繞過這些限制,從而繼續接觸社交媒體。例如,盡管一些國家實施了嚴格的年齡驗證措施,研究表明,許多青少年依然通過偽造年齡信息、使用家長賬號等方式繼續使用社交平台。根據2023年的一項研究,美國約有30%的未成年人通過偽造年齡信息成功注冊了社交媒體賬戶,種種跡象都在表明,政府的“介入政策”實施效果并不如預期。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完全禁止兒童使用社交媒體,不如從另一個角度探討其可能帶來的積極影響。

實際上,社交媒體對兒童的“知識啟蒙”方面有不可替代的效果。許多兒童通過社交媒體學習到了實用的技能或獲取了有價值的教訓。例如,在Facebook、Tiktok等平台上,有無數視頻創作者提供了如何使用電爐的教學視頻。一些青少年通過觀看這些視頻學會了如何進行簡單的家電使用,雖然有時會因操作不當出現導致自己受傷的問題,但這些經曆也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從而去掌握正確的方法。

如果完全禁止兒童使用社交媒體,他們將缺乏辨別“正確與錯誤”的機會。社交媒體就如同一個巨大的信息平台,盡管其中有大量的信息質量參差不齊,但也提供了丰富的內容。通過實際的接觸和嘗試,兒童可以在錯誤中學習,逐漸形成對信息的判斷能力。比如,某些教育內容可能初看不完整或存在錯誤,但通過親身實踐和不斷糾正,他們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哪些信息是准確的,哪些是需要質疑的。這種主動的學習和探索過程,有助於兒童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據一項研究顯示,當兒童被禁止使用某些網絡平台時,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往往會激增,促使他們尋求繞過限制的方法。據202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約70%的青少年表示,他們在面對限制時會變得更加渴望嘗試被禁止的內容,進而釆取隱蔽手段繞過家長的監控。這種“反彈效應”不僅使青少年對網絡的依賴加深,還可能導致他們在未受監管的環境中進一步暴露於網絡風險中。

盡管社交媒體帶來了一些挑戰,但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它也能為兒童提供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與其試圖完全禁止兒童使用社交媒體,不如探索如何在保護他們的安全和健康的同時,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的教育潛力。而不是一味的“禁止”、“封殺”,否則可能會造成南轅北轍的後果出現。

觀點2

兒童過早接觸社交媒體確實帶來了多方面的危害,其中包括信息質量參差不齊、網絡霸凌、心理健康問題以及隱私泄露等問題。

社交媒體平台上信息的良莠不齊是一個顯著問題。社交媒體上充斥着各種未經驗證的內容,尤其是虛假或誤導性的信息。例如,2019年,有關“神奇減肥飲品”的虛假廣告在多個社交平台上廣泛傳播,這些信息聲稱可以快速有效地減重,但實際上,這些飲品往往含有大量不健康的成分,如高糖分和化學添加劑。兒童接觸到這些虛假健康信息后,可能會盲目跟隨,從而影響他們的飲食習慣和身體健康。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在於,虛假信息不僅誤導兒童,還可能影響他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社交媒體上的信息過載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造成負擔。平台上的信息更新速度極快,內容變化多樣,常常導致兒童感到焦慮和壓迫。據一項2017年的研究發現,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體時,信息的過度流入和社交比較會導致他們產生低自尊和焦慮症狀。特別是在節假日或特殊事件期間,社交媒體上大量的照片和更新可能讓兒童對自己的生活產生不滿,進而導致心理健康問題。這種情況在接觸社交媒體過早的兒童中尤為明顯,他們尚未具備處理這些信息的成熟能力。

網絡霸凌,也是兒童過早使用社交媒體的一個重大問題。由於社交媒體的匿名性和虛擬性,欺凌行為往往更為隱蔽和難以監管。2018年,美國一名13歲的女孩因為在社交媒體上遭遇持續的辱罵和威脅,最終選擇了自殺。網絡霸凌的隱蔽性和受害者的沉默使得這種行為難以被及時發現和處理,從而對兒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受害者可能因為羞恥感或害怕報復而選擇沉默,這種長期的心理創傷會影響他們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而更容易被大家忽視的是,隱私泄露在兒童這一群體中也是普遍存在的風險。兒童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個人信息時,往往沒有足夠的網絡安全意識。許多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公開了他們的家庭住址、學校和其他個人信息。這些信息的泄露可能被惡意用戶或網絡犯罪分子利用,導致身份盜用、詐騙或其他安全問題。兒童在未充分了解網絡安全的情況下,過度分享個人信息使他們面臨的安全風險顯著增加。

在社交媒體的使用過程中,平台的算法設計也會對兒童產生負面影響。這些平台通常根據用戶的興趣和行為推送個性化內容,而這種算法可能會加劇兒童對特定內容的依賴。有研究發現,社交媒體平台的推荐算法可能不斷推送暴力、極端或低質量內容,導致兒童對這些內容的過度依賴。這種依賴不僅影響了兒童的心理和情感狀態,還可能導致他們形成不健康的興趣和行為模式。

以上種種危害兒童的情況,不僅影響了兒童的健康和安全,還對他們的心理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家長和社會需要釆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以保障兒童在使用社交媒體時的健康和安全。

 

在“速食”成為主流的視聽傳播時代,社會每天都在產生大量信息。而應該探討的深度,卻永不止於話題或事件本身。我們一起,從社會發展中洞察有價值、有趣、有爭論點的生活方式及現象。

狂呼社會研究所聚焦社會變革下不同的聲音,向外延申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的思考深度,以多角度剖析、獨特的社會視角,引領大眾感知社會的“人間百態”。

狂呼,為每一個社會現象或事件的背后,提供具有探討價值的觀點,始於洞察、終於啟發。

聯系我們 // 相關文章


返回網誌
1 / 8
  • 金剛石晶片的崛起,或引發全球AI半導體競爭新角逐

    金剛石晶片的崛起,或引發全球AI半導體競爭新角逐

    全球各國都在積極加快金剛石在半導體領域的研發步伐,並將其視為未來科技創新的關鍵材料。從高效能晶片散熱解決方案到量子計算和光電應用,金剛石的潛力被各大研究機構和企業廣泛看好。

    金剛石晶片的崛起,或引發全球AI半導體競爭新角逐

    全球各國都在積極加快金剛石在半導體領域的研發步伐,並將其視為未來科技創新的關鍵材料。從高效能晶片散熱解決方案到量子計算和光電應用,金剛石的潛力被各大研究機構和企業廣泛看好。

  • “微塑膠”成科學界關注焦點,或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威脅

    “微塑膠”成科學界關注焦點,或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威脅

    許多工業生產過程中,尤其是涉及塑膠制造、加工和拆卸的行業,都會產生大量的塑膠廢料。這些廢料往往被不當處置或遺棄,經過時間的推移,這些廢棄塑膠在風力、雨水等自然條件下分解成微塑膠顆粒,進入土壤和水體。

    “微塑膠”成科學界關注焦點,或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威脅

    許多工業生產過程中,尤其是涉及塑膠制造、加工和拆卸的行業,都會產生大量的塑膠廢料。這些廢料往往被不當處置或遺棄,經過時間的推移,這些廢棄塑膠在風力、雨水等自然條件下分解成微塑膠顆粒,進入土壤和水體。

  • 古羅馬混凝土的“耐用秘密”

    古羅馬混凝土的“耐用秘密”

    古羅馬人以其卓越的建筑和工程技朮而聞名。公元128年建成的萬神殿/Pantheon是古羅馬的一座杰出建筑,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無鋼筋混凝土圓頂,至今依然完好如初。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現代混凝土結搆在短短几十年內就出現了損壞。

    古羅馬混凝土的“耐用秘密”

    古羅馬人以其卓越的建筑和工程技朮而聞名。公元128年建成的萬神殿/Pantheon是古羅馬的一座杰出建筑,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無鋼筋混凝土圓頂,至今依然完好如初。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現代混凝土結搆在短短几十年內就出現了損壞。

  • 從諾貝爾到搞笑諾貝爾獎:科學幽默與生活的貼近

    從諾貝爾到搞笑諾貝爾獎:科學幽默與生活的貼近

    成立於1991年的搞笑諾貝爾獎是對諾貝爾獎的“幽默模仿”,旨在表彰那些“先讓人發笑,然后讓人深思”的成就。雖然獲獎的研究初看可能顯得荒唐,但這并不意味着它們缺乏科學價值。

    從諾貝爾到搞笑諾貝爾獎:科學幽默與生活的貼近

    成立於1991年的搞笑諾貝爾獎是對諾貝爾獎的“幽默模仿”,旨在表彰那些“先讓人發笑,然后讓人深思”的成就。雖然獲獎的研究初看可能顯得荒唐,但這并不意味着它們缺乏科學價值。

1 / 4
  • “AI虛擬伴侶”導致14歲美國少年自殺,人工智能時代背後的情感孤獨

    “AI虛擬伴侶”導致14歲美國少年自殺,人工智能時代背後的情感孤獨

    “我想念你,妹妹。”、“我也想念你,親愛的哥哥。” 這段對話發生在14歲塞維爾/Sewell Setzer生命的最后一天。在與AI初創公司Character.AI的聊天機器人進行長時間對話后,他在2月28日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開槍自殺身亡。

    “AI虛擬伴侶”導致14歲美國少年自殺,人工智能時代背後的情感孤獨

    “我想念你,妹妹。”、“我也想念你,親愛的哥哥。” 這段對話發生在14歲塞維爾/Sewell Setzer生命的最后一天。在與AI初創公司Character.AI的聊天機器人進行長時間對話后,他在2月28日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開槍自殺身亡。

  • 网络成瘾,沉迷直播間:當今快節奏生活的快感與陷阱?

    网络成瘾,沉迷直播間:當今快節奏生活的快感與陷阱?

    繁忙的社會中,身邊的人雖然眾多,但真正理解和傾訴的卻少之又少。在虛擬中,人們通過短暫的直播互動獲得了一時的快樂,然而這并不能真正填補心靈深處的空白。最終,直播所提供的陪伴,無法替代那種深入的、持久的人際關系。

    网络成瘾,沉迷直播間:當今快節奏生活的快感與陷阱?

    繁忙的社會中,身邊的人雖然眾多,但真正理解和傾訴的卻少之又少。在虛擬中,人們通過短暫的直播互動獲得了一時的快樂,然而這并不能真正填補心靈深處的空白。最終,直播所提供的陪伴,無法替代那種深入的、持久的人際關系。

  • 從Mr. Beast的崛起到三只羊的隕落:超級網紅為博眼球的背后

    從Mr. Beast的崛起到三只羊的隕落:超級網紅為博眼球的背后

    網紅文化已經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和經濟力量。隨着發展,一些擁有數百萬甚至千萬人氣的超級網紅,為了追求流量和關注度,忽視了內容質量和創作者的道德底線,導致劣跡網紅頻頻出現,給整個行業帶來了顯著的負面影響。

    從Mr. Beast的崛起到三只羊的隕落:超級網紅為博眼球的背后

    網紅文化已經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和經濟力量。隨着發展,一些擁有數百萬甚至千萬人氣的超級網紅,為了追求流量和關注度,忽視了內容質量和創作者的道德底線,導致劣跡網紅頻頻出現,給整個行業帶來了顯著的負面影響。

  • 酒店暗藏攝像頭,偷拍黑色產業鏈

    酒店暗藏攝像頭,偷拍黑色產業鏈

    酒店和民宿頻繁發生暗藏攝像頭的事件,使我們不得不深思:偷拍背后究竟蘊藏着怎樣的利益鏈條?這些偷拍行為不僅嚴重侵犯了個人隱私,也對社會的道德標准提出了挑戰。這一現象的蔓延,迫使人們對行業監管和法律法規的有效性產生質疑。

    酒店暗藏攝像頭,偷拍黑色產業鏈

    酒店和民宿頻繁發生暗藏攝像頭的事件,使我們不得不深思:偷拍背后究竟蘊藏着怎樣的利益鏈條?這些偷拍行為不僅嚴重侵犯了個人隱私,也對社會的道德標准提出了挑戰。這一現象的蔓延,迫使人們對行業監管和法律法規的有效性產生質疑。

1 / 4
  • 在變革中的抉擇:當今大環境下如何實現職業規劃與人生價值?

    在變革中的抉擇:當今大環境下如何實現職業規劃與人生價值?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生價值的內涵也變得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每個人對於“成功”和“幸福”的理解不同,有些人追求的是即時的快樂和成就感,而有些人則看重長期的進步和自我超越。

    在變革中的抉擇:當今大環境下如何實現職業規劃與人生價值?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生價值的內涵也變得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每個人對於“成功”和“幸福”的理解不同,有些人追求的是即時的快樂和成就感,而有些人則看重長期的進步和自我超越。

  • 再見愛人:探索現代婚姻中的情感困境

    再見愛人:探索現代婚姻中的情感困境

    芒果TV婚姻紀實觀察節目“再見愛人4”邀請黃聖依、楊子,麥琳、李行亮,葛夕、劉爽三對情感關系10年以上的夫妻,以“婚姻紀實觀察”為切口,呈現出不同婚姻樣本在親密關系中的掙扎與甜蜜、桎梏與覺醒。

    再見愛人:探索現代婚姻中的情感困境

    芒果TV婚姻紀實觀察節目“再見愛人4”邀請黃聖依、楊子,麥琳、李行亮,葛夕、劉爽三對情感關系10年以上的夫妻,以“婚姻紀實觀察”為切口,呈現出不同婚姻樣本在親密關系中的掙扎與甜蜜、桎梏與覺醒。

  • 抖音短劇新風潮:中老年人成為新的增長點?

    抖音短劇新風潮:中老年人成為新的增長點?

    近日,不少以老年人為主角的抖音短劇“閃婚五十歲”、“金榜題名之母憑子貴”、“人到五十,閃婚霸總”等等登上熱度榜單。老年人的婚姻、情感以及生活故事,成了當下短劇創作的“新流量密碼”。

    抖音短劇新風潮:中老年人成為新的增長點?

    近日,不少以老年人為主角的抖音短劇“閃婚五十歲”、“金榜題名之母憑子貴”、“人到五十,閃婚霸總”等等登上熱度榜單。老年人的婚姻、情感以及生活故事,成了當下短劇創作的“新流量密碼”。

  • 京東楊笠事件背后:愚昧的社會何去何從?

    京東楊笠事件背后:愚昧的社會何去何從?

    臨近雙十一,沒想到第一場公關戰就炸在了京東身上。而更萬萬沒想到的是,翻車的點不是價格,也不是帶貨主播,而是更尖銳更為敏感的“男女性別”話題,還把脫口秀演員楊笠推向了風口浪尖。

    京東楊笠事件背后:愚昧的社會何去何從?

    臨近雙十一,沒想到第一場公關戰就炸在了京東身上。而更萬萬沒想到的是,翻車的點不是價格,也不是帶貨主播,而是更尖銳更為敏感的“男女性別”話題,還把脫口秀演員楊笠推向了風口浪尖。

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