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充電電池已是現代科技的基石,但隨著設備功能日益強大,對續航與快充的需求讓現有鋰離子電池面臨瓶頸,促使全球科學家積極開發新材料與創新設計,以求電池技術的突破性進展。
充電電池已經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為我們的手機、筆記型電腦、電動車,甚至是再生能源系統提供動力。多虧了充電電池的進步,才有了這麼多新科技的發展,也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從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到電動車的興起,充電電池在推動這些改變上扮演了關鍵角色。
但隨著科技發展越來越快,我們對電池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家不只希望自己的電子產品電力更持久,還希望充電更快。雖然鋰離子電池一直以來都是行動裝置的首選,但它們也面臨一些限制,像是充電速度慢、電池壽命不長,以及隨著使用時間增加效能會下降。這些問題在電動車和高耗電的電子設備上尤其明顯。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全球的研究人員和科學家們正積極尋找新的電池材料、改進電池的化學成分,並探索創新的結構設計。這些努力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將徹底改變電池技術的面貌。
新興材料:提高充電效率和循環壽命
為了滿足人們對更快充電速度和更持久續航力的需求,科學家們正積極探索各種新材料,希望能大幅提升電池性能。其中,矽基陽極和固態電解質是目前備受矚目的兩大領域。
傳統鋰離子電池使用的是液體電解質,雖然有效,但卻易燃、容易洩漏,甚至可能導致電池過熱或燃燒。相比之下,固態電解質(通常由陶瓷或玻璃狀材料製成)則是一種更安全的替代方案。它們具有更高的熱穩定性和離子傳導性,能讓離子流動更快,並降低危險故障的風險。此外,固態電解質還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充放電過程中的能量損失,提高電池的能源效率。
據微軟和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的一項合作研究,最近就利用人工智能AI和超級運算,發現了一種名為N2116的新型固態電解質。這種材料能將電池中的鋰使用量減少高達70%,有效緩解人們對鋰短缺和環境影響的擔憂。
藉助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內,就篩選了3200萬種可能的無機材料,這要是用傳統方法,可能需要數十年才能完成。更令人振奮的是,他們在不到九個月的時間裡就開發出了一個可運作的電池原型。
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Vijay Murugesan博士指出,傳統的計算方法難以預測材料的可合成性和新興特性,導致材料開發過程需要大量耗時且昂貴的試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正在建立一個AI準備好的實驗數據集,其中包含材料合成路徑和即時材料行為的資訊。這種整合AI引導的實驗方法,將使AI模型不僅能預測基本屬性,還能預測在實際條件下具有所需性能的可製造材料,從而大幅縮短開發時間。
Murugesan博士進一步表示,未來的突破將是人工智能驅動的電池數位孿生,它能精確模擬不同運行條件下的長期性能和安全性。結合嚴格的實驗驗證,這種方法將加速材料開發,以滿足快速充電的需求。透過自主科學方法,他們將能夠檢測早期性能特徵並設計彈性結構,實現可靠的十年性能預測,而無需進行長達十年的測試。這將徹底改變新電池技術的大規模部署速度。
鋰供應鏈對可充電電池至關重要,但它面臨著不斷增長的需求和潛在的短缺。此外,鋰礦開採對環境有害,需要消耗大量水和能源。像使用N2116的固態電池,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鋰的消耗,提供了一種更安全、更永續的替代方案,並且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長使用壽命的潛力。
固態電池的發展將對從消費性電子產品到電動車等廣泛應用產生重大影響。透過固體電解質取代液體電解質,這些電池有望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電時間和更長的循環壽命。
充電更快、壽命更長:電池結構創新與AI的未來
電池性能的提升不只依賴新材料的發現,結構創新在縮短充電時間和延長電池壽命方面也扮演著關鍵角色。人工智能AI透過預測材料特性、優化電池架構和設計客製化材料,減少了反覆試驗,進一步加速了電池的發展。
傳統的鋰離子電池採用扁平層狀電極,這限制了離子交換的表面積,進而減緩了充電速度。然而,3D電極設計利用多孔微結構材料,大幅擴大了離子交換的表面積。這種設計讓離子能更快、更有效地移動,顯著縮短充電時間,並提升電池的整體性能。
此外,另一個重要的創新領域是陰極的優化。陰極負責在電池循環過程中釋放和儲存能量,但傳統陰極的性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下降,導致電池容量和壽命縮短。目前,研究人員正透過精細控制材料成分和結構,來提升陰極性能。
例如,由鎳、鈷和錳組合製成的層狀陰極,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能量容量並確保長期穩定性。這項創新不僅有望為電動車提供更持久的電池,也展示了結構設計在延長各種應用中電池壽命的潛力。
而奈米材料的進步也在電池開發中發揮關鍵作用,促成了新型電極塗層和隔膜的誕生。這些塗層有助於提高電池的效率和穩定性,並保護電極免於降解。
與此同時,奈米技術也被用於開發奈米改性電池隔膜,以增強熱穩定性並防止短路。這些創新對於減少材料磨損和提高電池的整體耐用性至關重要,使電池能在更長時間內保持最佳性能。
以上結構上的創新,結合新材料的研發,正共同推動電池技術邁向一個更高效、更耐用、充電更快速的未來。
告別鋰電焦慮:向下一代電池技術過渡
儘管鋰離子電池長期以來在儲能領域佔據主導地位,但其固有的局限性正促使科學家們尋求更優異的替代方案。目前,固態電池和鈉離子/Na-ion電池被視為最具潛力,有望解決這些挑戰的下一代技術。
固態電池使用固體電解質取代傳統鋰離子電池中易燃的液體電解質,這不僅大幅提升了安全性,還能實現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快的充電速度,使其成為電動車的理想選擇。
另一方面,鈉離子電池雖然比鋰離子電池略重,但由於鈉元素儲量豐富且成本較低,使其非常適合大規模儲能應用。中國知名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CATL已經看到了這項潛力,並開始大規模生產鈉離子電池。
普利茲克分子工程學院的劉氏家族分子工程教授指出,快速充電的關鍵創新在於液體電解質溶劑化結構的科學原理、離子在固體電解質界面/SEI和陰極電解質界面/CEI中的傳輸,以及電極工程的曲折度和孔隙度。
她進一步強調,電池的循環壽命沒有熱力學限制。她相信,如果能抑制電池中的所有寄生反應,電池的壽命就能達到數十年,這是可以實現的。對於鈉離子電池或固態電池是否會成功,孟教授持謹慎樂觀的態度,她認為我們需要一到兩種可擴展的TWh/太瓦時電池化學技術,並且這兩種技術都將非常成功,儘管普及的時間可能有所不同。
充電電池在塑造現代科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智慧型手機到電動車,無處不在。然而,隨著人們對更快充電、更持久、更安全儲能解決方案的需求日益增長,這也持續推動著電池科學的重大進步。
矽基陽極和固態電解質等材料的創新,以及3D電極和優化陰極等結構改進,正在徹底改變電池性能。包括固態電池和鈉離子電池在內的新興替代技術,在突破傳統鋰離子技術的限制方面前景看好。隨著研究的不斷加速,儲能的未來將迎來變革性的突破,為更有效率、更可靠、更永續的電池技術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