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在陽光無法抵達的深海裂隙中,科學家發現海蜘蛛與甲烷細菌建立共生關係,展現生命在極端環境中驚人的適應力,並為人類理解非光合作生態系統與氣候治理提供嶄新啟發。
在科學家試圖揭開地球深海生態神秘面紗的過程中,人們正逐漸認識到:生命並不僅依賴陽光與綠色植物。相反,某些極端環境中的物種展現出令人驚歎的適應能力,能夠在無光、低溫與高壓的環境下,依賴化學能量存活與繁衍。
近期一項關於深海海蜘蛛與甲烷細菌共生的研究,進一步打開了人類對“非陽光型生態系統”的認知邊界。

深海海蜘蛛與甲烷細菌的共生奇蹟
吸熱甲烷通常被視為對人類和大氣造成威脅的溫室氣體,但最新研究發現,在黑暗冰冷的深海環境中,這種氣體卻成為了某些神秘生物賴以生存的養分來源。
科學家在美國西海岸的深海區域首次發現了三種新型、尚未命名的海蜘蛛。這些生物可能與共生細菌合作,借助海底涌出的甲烷氣泡即所謂的“甲烷滲漏”,在鮮為人知的海洋生態系統中繁衍生息。這些甲烷滲漏存在於數千英尺深的海床之下。
據近日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指出,這種共生機制中,細菌居住在海蜘蛛的外骨骼表面,并將甲烷與氧氣轉化為糖類和脂肪,為宿主提供營養。
“就像我們早上吃雞蛋一樣,這些海蜘蛛會啃咬自己體表的細菌,從中攝取營養,”該研究的首席專家解釋道。她表示,這種營養獲取方式此前從未在海蜘蛛身上被觀察到。
與其他依賴毒牙獵食水母等軟體動物的海蜘蛛不同,新發現的絲狀蜘蛛屬/Sericosura物種缺乏捕獵所需的附肢,更像是“種植”甲烷細菌并從中取食的微型農夫。這一轉變揭示了深海物種對極端環境的獨特適應方式。
專家強調,這些海蜘蛛及其體表微生物可能在阻擋甲烷釋放入大氣、減緩全球暖化方面扮演關鍵角色。“雖然深海聽起來遙不可及,但自然界是彼此交織的整體。這些看似微小的生物,可能正在悄悄地影響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她說,“若我們無法真正理解海洋,也就無從談起如何可持續地利用它。”
陽光無法穿透至新近發現的絲狀蜘蛛物種所棲息的深海區域,這裡是一個與地表截然不同、終年黑暗的生態系統。
對此,有專家指出,為了在如此缺乏光照的環境中生存,當地的微生物發展出一種依賴化學能而非太陽能的代謝方式。她解釋,當海洋生物死亡後,其遺骸會沉入海底並被沉積物掩埋,隨著分解過程的進行,甲烷氣體釋放出來,並以氣泡形式從海底裂縫逸出。而以甲烷為能量來源的微生物則會依附在動物身上,不會隨水流飄散,反而在這些動物周圍形成穩定的小型生態圈。
通過分析絲狀蜘蛛體內的同位素數據,研究人員進一步證實,這些微生物並非僅僅是依附寄居,它們實際上成為了宿主的食物來源。這種關係極具巧妙之處,正是共生的魅力所在。細菌獲得理想的生活環境,即使其中80%最終會被吃掉,只要還有20%能夠延續下去,就足以維持這種關係的穩定。她補充說,“儘管這是首次在海蜘蛛身上發現這類共生關係,但過去已有類似例子出現在深海的管蟲和海綿身上,它們也會以甲烷代謝細菌作為能量來源。”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微型共生體不僅展現了自然界令人驚異的生存策略,也可能帶來應對環境問題的新啟發。未來人類或許能從這些海蜘蛛所攜帶的細菌中汲取靈感,開發出可用於淨化其他水域污染的生物技術。
海蜘蛛家族中的繁衍奇蹟與生態警鐘
有專家指出,新發現的絲狀海蜘蛛呈半透明狀,體長僅約1公分(約0.4英吋),體型微小,可能無法進行遠距離移動。實驗中採集的三種蜘蛛,分別來自南加州與阿拉斯加沿岸,顯示這些物種高度本地化,僅限於特定海域生存。
由於身體嬌小,這些海蜘蛛的多數器官都集中於附肢之中。研究團隊觀察到,雌蜘蛛在繁殖時會從膝關節釋放出數百顆卵,而雄蜘蛛則會將這些卵收集起來,編成一束束像手鐲般的卵囊,懸掛在自己的腿上負責孵育。
隨著幼蛛孵化,研究人員發現,雄性海蜘蛛身上的共生細菌會轉移到剛出生的幼蛛體表,為牠們提供初期養分來源。這一現象也引起了海洋微生物學家杜比利爾的注意。她表示,這種微生物的垂直傳播方式有望啟發人類對母嬰之間腸道菌群傳遞機制的研究。
專家們相信,隨著對深海世界的進一步探索,未來有可能發現更多此類未知海蜘蛛品種。深海生態並不像人們以為的那樣均質單調,相反,各個海域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物種分布高度區域化、專一性強。
這項研究不僅拓寬了我們對深海生命形式的理解,也提醒我們:在看似荒蕪與遙遠的角落,生命以令人驚歎的方式頑強存在著。那些人類未曾涉足的深海裂隙中,蘊藏著生物與微生物之間高度精密的合作機制,不僅支撐著獨特的生態鏈,還可能潛藏著解決人類能源與環境危機的靈感與答案。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些微小生命時,也許更應該思考,如何用謙卑與敬畏的態度,與自然共處,並守護這些仍在訴說地球未竟故事的神祕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