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聯合國際團隊開發出新技朮,實現高性能鋰離子電池材料綠色制造,降低對稀缺金屬依賴,推動電池產業在性能提升與環境可持續間取得突破。
隨着全球對清潔能源技朮需求的快速攀升,鋰離子電池作為能源儲存和電動交通的核心支撐,其制造工藝正迎來深刻變革。尤其在全球環保法規日益嚴格的背景下,實現從材料選擇到制造流程的綠色創新,已成為決定鋰電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近日,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團隊聯合美國和韓國同行,成功開發出一項革新技朮,能夠制造出高性能鋰離子電池材料,同時減少對鎳、鈷等昂貴且供應受限金屬的依賴。這一進展不僅為降低成本和保障原材料供應提供了新路徑,更為電池產業的綠色轉型注入了強大動力。
能源轉型的核心挑戰
在全球邁向永續能源的宏大旅程中,鋰離子電池速度已成為核心技術。無論是驅動電動車、為便攜式電子設備供電,或是作為電網儲能的基石,鋰離子電池的表現直接決定了能源革命的與深度。
然而長期以來,其製造工藝,特別是電極生產階段的關鍵,一直面臨著一個嚴峻的挑戰:對有毒且成本降低的溶劑N-甲基-2-吡咯烷酮/NMP的依賴。 NMP不僅對環境和人類健康構成顯著威脅,其複雜性的恢復過程也極大地推高了電池的生產成本與整體複雜性。因此,開發一種既清潔又經濟,同時能維持甚至提升電池性能的製造方法,已成為電池技術領域亟待攻克的科學與工程難題。
正是在這一關鍵背景下,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科學家們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由化學工程系助理教授、加拿大研究主席/Tier 2 Stephen Yue成功領導的研究團隊,和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利用水和傳統有機溶劑來製造鋰離子電池電極的全新方法。
該團隊的突破在於創造了一種更好的方法來生產“無序岩鹽”/DRX陰極顆粒,這是一種替代電池材料。迄今為止,製造商難以控制DRX顆粒的尺寸和質量,這使得它們不穩定,難以在生產環境中使用。研究人員透過開發一種無需研磨或後處理即可生產尺寸均勻、高度結晶的顆粒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項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盛譽的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論文題目為“用於下一代鋰離子電池的自組裝水基電解質/Self-assembled用於下一代鋰離子電池的水基黏合劑”。該研究結果為更永續、更具成本效益的鋰離子電池提供了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這是全球向電氣化交通和使用再生能源轉變的關鍵組成部分。
水基黏合劑重塑電極設計邏輯
傳統電極製造過程的核心將活性材料(如鋰金屬氧化物)、黏合劑和導電劑形成混合,並用NMP溶解漿料,達到集流體上,最後進行乾燥。 NMP是一種強溶劑,其揮發性、毒性和恢復毒性是長期困擾產業的關係。結麥大學團隊的創新點正是,他們設計出一種新型的自連接水基吸附,使得整個電極製備過程能夠完全在水性分散體中進行,從而根本上從上消除了對NMP的需求。這不僅是簡單的溶劑替換,更是一種製程概念的革新。
在電極漿料乾燥過程中,這種水基黏合劑能夠在奈米尺寸上自動高度凝膠的自身結構。這種自組裝形成的結構,在電極內部自發地建立一個高效的三維導電網絡,確保了電子在活性材料顆粒之間以及黏合劑與集流體之間的無縫傳輸。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兩步驟熔鹽製程來合成DRX顆粒。熔鹽製程能夠更好地控制顆粒的形成,從而提高品質和效率。首先,研究人員促進顆粒的成核(形成小而均勻的晶體),然後限制其生長。這使得他們能夠生產出尺寸小於200奈米的可用於電池的顆粒,這一尺寸被認為對於釋放這些材料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性能至關重要。
在傳統的鋰離子電池電極設計中,黏合劑通常被認為是一種阻礙成分,甚至可能因為其絕緣性而成為電子和離子傳輸的障礙。然而,Yue教授團隊的這項發明顛覆了這個認知:這種水基黏合劑透過其精密的分子設計和自組裝行為,反而能夠增強電極的整體導電性並提升其結構穩定性。
根據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在電池單元測試中,新材料在100次充放電循環後仍能維持85%的容量。這比使用舊方法生產的DRX顆粒的性能提高了一倍以上。其性能表現不僅與傳統NMP製程製備的電池相當,在某些關鍵指標上甚至有所超越。
該團隊的方法還可以使該工藝更具可擴展性和能源效率,從而解決DRX陰極廣泛應用的一個關鍵障礙。研究得到了美國電池公司Wildcat Discovery Technologies的部分支持,該公司有意將DRX技術推廣至商業用途。鑑於全球對電池的需求,這可能會產生巨大的連鎖反應。
邁向綠色高效電池製造新時代
研究人員表示,透過這種合成策略,下一代鋰離子電池的大門已經打開,這種電池更具永續性、更經濟實惠,而且更容易大規模生產。
最直接的效果是徹底淘汰了有毒溶劑NMP的使用。這意味著生產過程中不再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排放,從源頭減少了對大氣和水體的污染。這對於電池生產工廠的工人健康防護和周邊生態環境的改善,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正面影響。
與此同時,NMP不僅自身價格不菲,其高度動力性和毒性也得到了恢復和處理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和複雜昂貴的設備。而水作為最廉價、最常見的無毒溶劑,其應用直接降低了原料成本。此外,簡化了生產流程,減少了對昂貴溶劑恢復系統的依賴,從而實現將鋰離子電池的整體生產成本降低10%到15%這對於正在蓬勃發展的電動車產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關鍵,因為它直接關係到終端產品的價格競爭力,有望加速電動車的普及。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機溶劑普遍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在電池工廠的大規模生產和儲存過程中始終存在安全隱患。引入水基體系,則能大幅提升整個生產環境的安全性,並降低火災和爆炸的風險。
研究結果明顯表明,使用這種新型水基黏合劑製造的鋰離子電池電極,其電極性能與傳統NMP生產的電極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關鍵參數上表現更優。例如,在穩定性、倍率性能和容量循環保持率方面,新方法都證實了令人信服的數據。無疑為該技術轉化為工業規模生產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
目前,Stephen Yue教授的團隊正積極尋求與商家參與者的深度合作,旨在將具備創新潛力的技術從推向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如果推廣成功,該技術將帶來多方面的正面影響。
加速電動車市場成熟 - 大量的電池成本將直接降低電動車的售價,從而對更廣泛的消費者群體產生吸引力,從而加速其市場滲透率。
綠色推動製造轉型 - 為整個電池供應鏈樹立一個環保生產的新標準,推動更多企業轉向永續的製造實踐。
提升全球能源安全 - 透過更有效率、更乾淨的電池生產,為全球能源結構轉型提供更可靠的實體基礎。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科學家開發的這項基於自主建造水基黏合劑的創新技術,無疑是鋰離子電池製造領域的里程碑式的突破。它不僅成功地解決了當前生產過程中長期的環境和高成本問題,更在電池性能上表現出了卓越的對抗。這項研究為全球電池產業存在提供了一個隨著這項技術從科學研究走向工業實踐,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將加速全球能源轉型,推動我們邁向一個高效、強勁的環保支撐的未來。這不僅是科學的勝利,也是人類追求永續發展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