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徹底顛覆傳統影像制作,個人創作者憑借AI工具即可以極低成本和高效率,創造出媲美專業團隊的高質量視頻作品。
想像一下,過去必須靠高額出場費的明星藝人、專業攝製團隊、專業器材才能完成的影像創作,如今一台電腦、一位創作者,再加上幾個AI工具就能實現。這並非科幻,而是正真實發生的內容製作變革。在這場由生成式人工智能AI驅動的視覺革命中,個人創作者開始擁有了與大型製片公司比肩的創作能力,影像內容的生產門檻與規則也正在被全面改寫。
如今,谷歌Veo 3和Runway等AI產品已經能夠創作出極其逼真的視頻。抱着測評這些工具的目的,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科技作家Joanna Stern僅憑她一人,即成功“出演”了這部几乎完全由AI生成的影片“機器人與我”/My Robot and Me。
只花1000美元:用AI拍出專業級短片
近年來,人工智能AI影片生成技術發展迅速,各家廠商不斷推出更新的模型,力求突破現有技術的限制。這些模型不僅在影像品質上有所提升,更在運動模擬、物理效果以及風格呈現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其中,Runway Gen-4、Google VEO等模型,更是引領了行業的發展方向。這些工具讓影片創作者能夠更輕鬆地實現創意,降低製作成本,大幅提高生產效率。
華爾街日報最近使用Google Veo和Runway,只花了約 1000 美元,制作了一部充滿幽默和反思的AI微電影。他們不僅在片尾公布了AI“拍攝”時產生的NG片段,也大方分享了整個幕后制作流程,揭示了AI如何以低成本實現接近專業級別的創作。
影片由一個名叫“奇夫·馬特博德博士”的角色開場,他自稱是“完全真實的機器人專家”,但很快劇情反轉。他由圖像生成工具搆建,再由真人模仿其肢體語言和語氣拍攝動作視頻,結合Runway的Restyle功能合成完整角色行為。音頻方面,Max和Chip的聲音使用11 Labs合成,而女主角的旁白部分則由真人配音,因為目前AI還難以精准復刻人類的語調與情緒。
片中的女主角是通過上傳多張照片創建的,機器人Optimax 5000的形象則由MidJourney設計,并經過多輪微調。鄰里場景則借助Runway創建,再用參考圖像功能鎖定人物風格,隨后在Google VO中逐幀生成動態畫面。一些沒有人物的片段,比如結尾的懸疑場景,直接通過文本生成視頻/text-to-video功能完成。
而主角Optimax 5000是一位機器人角色,透過MidJourney完成形象設計,再經由Runway與Veo平台進行動畫化。無論是場景背景、角色動作還是道具細節,都能結合文字提示與參考圖像自動生成,效果驚人。
制作團隊嘗試過多個AI工具后,認為 Google VideoFX/VO和Runway在畫面質量和風格一致性方面表現最佳。雖然簡單輸入一句“一個女人和機器人一起鍛煉”也能快速生成視頻,但無法保證角色在不同場景中形象連貫,因此他們釆用了更復雜的“圖像+提示詞+迭代生成”策略。
此外,背景音樂也同樣由AI生成,使用的是AI音樂工具Suno。盡管技朮含量極高,但最核心的劇本,仍然是由人類原創。創作者強調,“AI提供了強大的執行力,但真正讓這個故事有意義、有溫度的,還是我們自己。”
該項目由經驗丰富的視頻制作人杰拉德·科爾主導,為了確保每個角色在不同鏡頭中的形象保持一致,他用AI工具生成了約1000個視頻片段,再進行挑選、拼接和后期處理。這種大規模生成加上人類甄選的混合工作流程,成為AI內容創作的現實范式。
整個制作的AI工具成本大約在1000美元左右,一部分為自費使用,另一部分則獲得了廠商的特別授權支持。對他們而言,這不僅是一項創作實驗,更是一次關於AI如何改變內容制作流程的現實探索。
他們對此表示,“如果用傳統拍攝方式,我們可能需要一個完整團隊和成千上萬美元。但AI工具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雖然它還不完美,但在人類創意的指導下,它已經能幫助我們創造出令人驚艷的作品。而最重要的提醒是:我們不是機器人,創意才是驅動一切的核心。”
過去需仰賴團隊花費數週製作的影像,如今AI在幾分鐘內即可生成初稿,正成為視覺創作的強大引擎。這部短片中,除旁白外几乎所有畫面與音效都由AI生成,包括角色、場景、動作乃至部分音樂,充分展現了AI在視頻創作上的巨大潛力。
人工智能時代:正重塑視頻創作的規則
在過去,要制作一段質量尚可的視頻,往往需要請導演、演員、美朮、攝影等一整套專業團隊,動輒花費數萬元。這不僅是設備與人力的成本,更包括時間、場地、交通等各種隱性支出。對於大部分普通創作者來說,這樣的門檻几乎望而卻步。
但隨着人工智能AI視頻生成技朮的飛速發展,這一切正在悄然改變。如今借助Google Veo、Runway、Sora等AI工具,憑借較低的預算成本,就可以完成一個視覺效果出色、角色鮮明的視頻內容。AI讓原本“奢侈”的創作,變成了“大眾”也能玩得起的事情。
除了成本的驟降,時間效率也令人驚艷。傳統拍攝從劇本到成片常常需要几周甚至几個月,而AI視頻的生成周期大大縮短,有時只需几個小時就能從想法變成畫面。這種速度上的飛躍,不僅提升了創作節奏,也為內容快速傳播提供了可能。
當然,AI生成并非“完美無缺”。就像人類拍片時會出現NG鏡頭一樣,AI也常常會犯錯,比如人物表情僵硬、動作突兀,或者背景生成不合邏輯。這些“AI NG片段”需要人類介入篩選、微調,才能最終呈現理想成片。
不過,與人類不同的是,AI的錯誤是可以“被訓練”的。隨着模型的不斷升級與數據的積累,AI在理解人物動作、情緒表達、光影變化等方面的容錯率正在持續下降。換句話說,AI越用越聰明,生成內容越發自然、真實。
這一趨勢也意味着,視頻創作的“技朮門檻”大幅降低,但“創意門檻”卻在上升。AI可以自動生成動作、鏡頭和配音,但“講什么故事”“傳達什么情感”仍然需要創作者來決定。技朮越普及,內容質量越依賴創意與深度。
更重要的是,AI工具并不只是為了“模仿”現實世界,而是在搆建一種新的表達方式。例如,通過結合文字提示、圖像參考、音樂生成等多種手段,AI可以在沒有拍攝現場的情況下,營造出前所未有的視聽體驗。這為視覺敘事打開了全新的想象力空間。
人工智能正在推動視頻內容生產從“物理拍攝”走向“數據生成”,從“高門檻專業”轉向“全民創作”。它既是工具,也是變革的引擎。雖然AI尚未取代傳統影視制作,但它帶來的創作自由、效率優勢和無限潛能,正在重新定義內容產業的未來。
在AI不斷顛覆內容生產方式的當下,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不只是技朮“能做什么”,而是我們“想用它做什么”。當每個人都能低成本地生成影視內容,創作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多數人的權利。這也意味着,內容的差異化將更多來自於創作者的思想深度、價值立場與審美判斷。在AI為我們打開新世界大門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重新定義“好內容”的標准:它不只是由精致的畫面搆成,更應是有溫度、有洞見、有靈魂的表達。在技朮驅動之外,真正打動人心的,始終是創意與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