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一次性電子煙在青少年中迅速流行,但最新研究揭示,其蒸氣中含有高濃度有毒重金屬,暴露風險遠超預期,引發公眾健康警示。
近年來,電子煙以“健康替代品”之姿迅速席卷市場,特別是在青少年與年輕消費者之間,其受歡迎程度直線上升。然而,在這些五彩繽紛、口味各異的一次性電子煙背后,隱藏着尚未被充分揭露的健康隱患。盡管主打“無焦油、無煙霧”的標簽,這類產品在設計、材料與監管上卻存在諸多盲區,尤其是其中可能含有的重金屬成分,正在引發科學界與公共衛生領域的嚴重關切。
近日,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流行的一次性電子煙會釋放高濃度的鉛/Pb等重金屬,其中一些超過了既定的健康風險閾值。此外,該研究還針對多款主流一次性電子煙產品,揭示了它們在使用過程中釋放出具有高度毒性的金屬成分,暴露出一次性電子煙被低估的健康風險。
一次性電子煙裡有什麼?
在美國,一次性電子煙迅速取代傳統可再填充電子煙,成為青少年與年輕人中最常見的使用產品。這類電子煙因其價格便宜、口味多樣且購買門檻低而受到歡迎,盡管其中大多數產品并未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正式銷售許可。這種失控的普及速度,加上監管與研究的滯后,引發了公共健康領域的高度關注。
早期有關傳統電子煙的研究已表明,電子煙加熱元件在運作時,會將鎳/Ni與鉻/Cr等金屬物質釋放到蒸氣中。吸入這些重金屬被證明與多種健康風險相關,包括癌症、呼吸系統問題、甚至神經系統損傷。對於仍處於發育階段、對環境毒素更加敏感的青少年而言,這種暴露可能帶來更深遠的危害。
然而,與傳統電子煙相比,一次性電子煙作為一種相對較新的消費品類,其成分與潛在健康影響研究明顯不足。這類產品通常為密封式設計,無法拆解和重填,外界很難獲知其蒸氣中含有哪些金屬,也難以確認這些金屬從何而來,又以何種方式影響使用者健康。
新一輪對一次性電子煙的研究,其起點頗為偶然。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博士研究生馬克·薩拉查/Mark Salazar注意到一位朋友使用這種產品,出於科學好奇,他將一個用過的電子煙帶回實驗室,想要解析其中所含的具體成分。這個“隨手一帶”的舉動意外揭開了一個潛在的公共健康隱患。
在分析過程中,Salazar震驚地發現,某些一次性電子煙中的鉛含量遠超預期。他回憶道,“我第一次測出這么高的鉛濃度時,還以為是我們的儀器出問題了。”這一結果迫使團隊重新校准設備并反復檢測,最終確認這并非誤差,而是設備本身的問題。
此發現促使研究團隊進一步開展系統性的檢測與分析。他們釆集了多款市售一次性電子煙樣本,檢測結果顯示,部分產品釋放出的蒸氣中含有多種有毒金屬,包括鉛、鎳、鉻甚至砷等。考慮到青少年日益頻繁地接觸此類產品,這項研究也凸顯出亟需加強對一次性電子煙成分透明度與安全標准的監管責任。
追蹤電子煙中重金屬的長期變化
Salazar與他的團隊針對三個在青少年市場上極具人氣的一次性電子煙品牌ELF Bar、Flum Pebble 和 Esco Bar,進行了全面性測試。他們共檢驗了七款不同型號,涵蓋了含調味、無調味與零尼古丁香型,並透過模擬吸食過程,每支設備最多模擬1500次吸入,藉此追蹤電子煙在使用週期中釋放金屬的變化趨勢。此外,研究人員還特別分析了這些金屬在氣溶膠中的化學形態,因為某些形態具有更高的毒性與人體吸收率,會直接影響健康風險評估。
測試結果顯示,所有品牌的電子煙在使用過程中都釋放出鎳/Ni、鉻/Cr、銻/Sb和鉛/Pb等潛在有毒金屬,而且其濃度普遍隨著吸入次數的增加而明顯上升。研究團隊指出,這些金屬來源多與裝置內部的結構材料有關,特別是加熱元件的腐蝕與分解。這意味著即使是首次使用,使用者也無可避免地會接觸到高濃度金屬,暴露風險幾乎無可迴避。
研究發現最令人警惕的是來自Esco Bar的樣本,其加熱元件被確認使用了含鉛青銅材料,這解釋了其蒸氣中鉛與鎳含量異常偏高的現象。而銻則在部分設備中出現,來源暫時尚未確認,這進一步暴露了一次性電子煙在製造用料與產品標示方面的透明度缺失。團隊發現,這些金屬的釋放強度可能在裝置使用週期內增加多達1000倍,顯示使用時間與重金屬暴露呈正比。
更驚人的是,在某些Esco Bar設備中,電子液體中鉛的含量高達每公斤175,000微克,遠超可接受安全範圍,其鉛暴露量甚至高於吸入20包傳統香菸所帶來的暴露總量。這也意味著,即使電子煙主打“無煙”、“無焦油”的形象,其內在潛藏的重金屬風險遠比傳統煙草更為隱蔽與危險,尤其對青少年使用者構成不可逆的神經系統與呼吸道損傷。
此外,研究團隊也首次分析了蒸氣中金屬的氧化態,結果顯示,所有檢測出的鉻皆為三價鉻/Cr III,相對毒性較低。但銻中有一部分則為已知致癌的三價銻/Sb III,這為產品安全帶來新的隱憂。這些結果說明,除了金屬含量本身外,其化學狀態也對毒性影響重大,應成為未來監管標準制定的重要依據。
Salazar團隊根據蒸氣中金屬濃度與既有毒性閾值模型,估算了日常吸入這些金屬對人體構成的癌症與非癌症風險。他們發現,鎳與銻造成的癌症風險已超出安全範圍,而鉛與鎳對呼吸與神經系統的損害風險更是高出公認安全標準近九倍。這項研究首次量化了一次性電子煙的毒性暴露風險,也為美國電子煙產品的監管審批與市場准入敲響了警鐘。
一次性電子煙與公共衛生安全
這項研究揭示出一次性電子煙產品在生產環節中的重大漏洞。研究人員發現,部分設備內部竟採用了鉛青銅這種金屬材質,這種材料因鉛含量高、毒性強,不應用於與人體直接接觸的消費性產品,尤其是吸入性產品。這一發現顯示,許多一次性電子煙根本未遵循任何針對健康產品的製造標準。更令人憂慮的是,市場上目前已有超過100個品牌的產品流通,大多未經獨立檢測,而相關法規與監管機構明顯無法跟上產品流通的速度。
有專家對此指出,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次性電子煙中潛藏但系統性的危害。他強調,“我們檢測出的鉛、鎳與銻的濃度達到明確的毒理門檻,這些金屬不僅具有神經毒性或致癌性,且在現行監管框架中基本未被檢出,這暴露出執法與抽檢的巨大缺口。”
他進一步指出,這些一次性產品所造成的健康風險,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比傳統紙菸更高。原因在於:傳統香菸的危害雖然廣為人知且已被嚴格限制,但一次性電子煙往往被年輕人視為“較安全”的替代品,其口味多樣、行銷包裝新穎,再加上法律灰區,使得大量未經檢驗的產品滲透市場,進一步加劇青少年的暴露風險。
儘管此次研究僅針對三個主流品牌進行測試,這三個品牌已覆蓋了美國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市場的極大份額。研究團隊坦言,這只是冰山一角。他們呼籲未來應展開大規模抽檢計畫,不僅針對不同品牌,也需評估不同口味、尼古丁濃度、保存期限與包裝方式是否會影響金屬釋放。此外,還需要考察產品暴露於熱、濕度變化下的劣化風險。
研究人員特別呼籲展開更深入的基礎研究工作。他們指出,像鉻這類金屬雖然在樣本中多為毒性較低的三價鉻形式/Cr III,但尚無足夠證據顯示這些金屬在進入人體肺部後不會被氧化成六價鉻/Cr VI等更具致癌性的形態。要明確這一轉化路徑與實際健康影響,仍需仰賴實驗室模型與長期動物實驗數據。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當前一次性電子煙在產品設計與金屬暴露上的高風險,也突顯出監管制度的滯後與空白。面對電子煙產品迅速更新與高度商品化的現狀,研究團隊強調,有效的解方不只是加強法規,還必須結合科學監測、產品標示制度與針對青少年的公共衛教,從多面向共同遏止潛在的公共健康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