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美國最新消費者物價指數顯示,5月物價環比微漲0.1%,年通脹率從2.3%回升至2.4%,好於市場預期。盡管關稅影響尚未全面顯現,但整體物價壓力和消費需求仍顯疲軟。
今天,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消費者物價指數數據顯示,上個月消費者物價環比上漲0.1%,年通脹率則從4月份的四年低點2.3%回升至2.4%。這一通脹數據好於市場預期,對那些因生活成本上升而憂慮關稅是否會進一步推高物價的美國民眾而言,無疑是個利好消息。
不過,盡管關稅的影響在本次報告中尚未完全顯現,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表現卻略顯疲軟,暗示物價上漲壓力與消費需求均有所減弱。
五月通脹數據優於預期,關稅效應仍待顯現
5月份的整體通脹數據好於預期。經濟學家此前預測,油價下跌將抑制當月通脹漲幅,但同比通脹率可能會有所下降。根據FactSet的數據,市場預計當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環比上漲0.2%,同比上漲2.5%。
經濟學家表示,周三發布的報告“無疑表現相當不錯”。“從通脹放緩的角度來看,這是一份積極的數據,但現在斷言關稅會產生‘X’效應還是‘Y’效應還為時過早。”
數據公布后,股指期貨大幅上漲,道瓊斯指數午槃上漲約165點,漲幅0.38%。與此同時,標准普爾500指數上漲0.15%,納斯達克指數上漲0.18%。
目前,市場高度關注的潛在通脹指標保持穩定。4月份以來,核心CPI(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僅環比上漲0.1%,同比維持在2.8%。
經濟學家預計,隨着企業努力適應特朗普總統大幅提升的關稅稅率以及不可預測的貿易政策,價格壓力將持續加大。然而,他們也提醒,關稅上調對消費者商品價格的影響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會顯現,最終推動通脹率上升。
其中原因包括:經濟數據存在滯后效應;關稅政策經曆了重大調整,一些最激進的關稅被削減、暫停或降低;企業提前囤貨以應對關稅,增加庫存并通過折扣促銷避免失去客戶;此外,新關稅初期的部分成本可能已被零售商和制造商自行吸收。
“請注意,這份報告涵蓋的是5月份的數據,而多數重大關稅調整是在4月或5月才開始實施,”經濟學家指出,“我提醒大家,經濟數據不會像市場那樣迅速反應。在現實中,公司不會在如此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倉促做出招聘、投資或定價決策。這種調整影響還將持續數月。”
受關稅影響下,一些面臨更高關稅的企業選擇立即提高價格,而另一些則試圖將成本壓力轉嫁給消費者。
例如5月中旬,沃爾瑪CEO表示,這家全球最大零售商將“盡最大努力保持價格盡可能低”,但價格上漲預計將在5月下旬開始。
銷售各類嬰幼兒產品的公司如Lalo,面臨的關稅風險尤為嚴重。有研究指出,絕大多數嬰兒產品(例如99%的汽車安全座椅)均來自中國。該公司一直努力向顧客說明公司的現狀,每周發送“關稅星期二”郵件,分享公司如何應對關稅波動。
但最近的“關稅星期二”郵件帶來了不太受歡迎的消息:經過數月推遲,公司將不得不提高價格。
Lalo於周二宣布,大部分產品價格將從6月23日起上調。“我們堅持了很久,但現在進口商品面臨30%到55%的關稅,部分產品則需繳納10%關稅。”Lalo表示,“很難向所有人解釋我們必須維持運營,需要支付員工工資。這并非為了追求更高利潤,實際上我們的利潤因漲價反而受壓。”
目前,Lalo已承擔了大部分關稅上漲成本,公司零售合作伙伴也分擔了一部分。“我們盡力將消費者負擔降到最低,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我們進行了無數次模擬,但都未能成功,因為情況變化太快且頻繁。”
5月物價漲幅受房租推動,關稅成本恐致通膨升溫
5月份的CPI報告顯示,整體物價上漲主要由房屋相關通膨推動。當月房屋指數(衡量居住成本)上漲0.3%,但年通膨率降至3.9%,為2021年11月以來最低。此外,食品雜貨和餐廳價格同樣上漲0.3%,不過雞蛋價格連續第二個月下跌2.7%。
服務業通膨較為溫和,經濟學家認為這可能反映需求疲軟及消費者支出減少。不過也有經濟學家指出,機票等項目的通膨下降可能與美國勞工統計局的季節性調整有關,他也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該局最近的減稅措施是否影響數據。
週三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報告顯示,關稅上調對整體物價的影響有限,但部分關稅敏感商品價格上漲明顯。家電價格連續第二個月上漲0.8%,創近四年來最大月漲幅。此外,玩具價格也連續第二個月上漲,季增1.3%。體育用品和工具價格呈現類似走勢,但服裝價格則下降0.4%。
據相關報告顯示,5月CPI數據並未顯示外國製造商為關稅買單。報告中提到,美元並未走強,且不含關稅的進口價格也未下降,表明目前承擔關稅成本的是進口商品的美國企業,而這種成本負擔不可能永遠持續,暗示未來幾個月消費者物價可能會上升。
而企業是否能繼續利用利潤吸收價格上漲,週四即將公布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將提供更清晰的答案。
不過,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現有經濟數據不足以讓聯準會政策制定者擺脫長期的觀望態度。
有經濟學家表示,最新的CPI數據會讓依賴數據的聯準會官員感到麻木。通膨尚未明顯回升,且整體就業仍穩健,令政策行動的緊迫性降低。不過,他也警告,就業增長正開始放緩,裁員公告增加,失業率因勞動參與率降低而保持穩定,移民減少對勞動力市場形成下行壓力。隨著經濟裂縫擴大,政策制定者可能變得麻木,選擇無所作為,這是潛在的風險。
為了控制當時快速上漲的物價,央行從2022年開始大幅提高利率,此後儘管物價問題有所緩和,但只進行了有限的降息。目前,美國中央銀行聯準會希望看到通膨率達到2%左右。
週三,特朗普再次呼籲聯準會降低借貸成本,並表示通膨問題已經消退。但分析師表示,鑑於未來道路的不確定性,聯準會可能仍會猶豫不決。有經濟學家表示,“美聯儲將採取反應措施,並希望觀察今年夏天關稅對通脹造成更大打擊時通脹將如何變化。”
在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環境下,通脹走勢始終牽動着政策制定者、企業與消費者的神經。盡管短期數據帶來了些許緩解,但潛藏的結搆性壓力和政策滯后效應提醒我們,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