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美國終結低價包裹免稅政策,重塑跨境電商遊戲規則,衝擊Shein、Temu等依賴“最低限度豁免”模式的企業。
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美國長期以來都是跨境商家的核心戰場。儘管新興市場潛力巨大,但美國市場因其高支付能力與政策紅利,一直是創造高利潤的首選。其中,“最低限度豁免”/De Minimis政策的實施,讓大量商品能以極低成本進入美國,成為跨境商家取得成功的重要推手。如今,這一政策的變動,或將改寫現有的全球競爭格局。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終止原本允許低價值包裹免徵關稅的最低限度豁免政策。這項變動直接衝擊了依賴此規則的中國跨境電商企業,其中PDD在消息發布後股價下跌,亞馬遜也因旗下第三方賣家市場與低價平台Haul受到影響,股價同步走低。
什么是“最低限度豁免”政策?
美國的“最低限度豁免”/De Minimis政策,立法初衷在於避免政府為徵收微薄稅收而付出不成比例的行政成本與不便。依據美國法典第19編1321條制定,規定個人每天可免稅進口價值不超過800美元的商品,且通關流程也可採用簡化報關方式。不過,部分類別商品並不適用此政策,包括需要FDA許可的化妝品、食品、酒類和煙草產品,或是被認定為反傾銷、反補貼項目的貨品。
這項政策源於“1930年關稅法”第321條/Section 321 of the Tariff Act of 1930的修訂,通過後新增的最低限度豁免條款,目的在於簡化對低價值商品的進口流程,從而促進國際貿易。當時幾乎所有進口商品都需繳稅,導致海關處理成本與稅收收益不成比例。為緩解海關壓力,1938年國會引入“De Minimis Rule”(拉丁語意為“法律不理瑣事”),對禮品設立5美元免稅額,其他商品則為1美元。
隨著經濟發展與貿易活動頻繁,早期設定的免稅門檻逐漸顯得不足。1994年,“海關現代化法案”/Customs Modernization Act將該限額提高至200美元。2016年,奧巴馬政府為促進國際貿易與經濟活力,通過“貿易便利化與貿易執行法案”/Trade Facilitation and Trade Enforcement Act,將門檻進一步上調至現行的800美元,為跨境商家帶來前所未有的通關便利。
事實上,“最低限度豁免”並非美國獨有,大多數國家也設有針對小額進口的免稅門檻。例如歐盟對150歐元以下商品免徵關稅,日本的門檻為1萬日圓,加拿大則僅為20加元。相比之下,美國高達800美元的免稅額度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對跨境電商尤其友好。
最低限度豁免對中國跨境電商的影響
為進一步落實這項原則,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於2019年推出“Type 86 清關”模式。該模式針對價值不超過800美元、符合低價豁免資格的進口商品,設計出一套快速、高效的簡化通關機制。Type 86使得這類包裹通常可在48小時內完成清關,且查驗率較低,大大提升了入境效率。
這一政策與制度的設計,近年來被大量中國跨境電商平台所採用,成為中國賣家拓展美國市場的重要工具。包括Temu、SHEIN在內的電商平台,其商品價格普遍設定在800美元以下,成功利用最低限度豁免規則免於繳納關稅,並透過Type 86快速進口。這不僅降低了通關時效成本,還規避了美國海關的高頻檢查,為中國商品在美市場建立了明顯的價格與效率優勢。
據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透過低價豁免進入美國的貨物多達10.5億批次,其中至少一半來自中國。以服飾和鞋類等商品為例,若依正常稅率進口,美國海關會徵收高達32%的關稅,其他類型商品也常面臨25%以上的進口稅。因此,中國賣家透過最低限度豁免政策節省的稅金金額十分可觀,進一步鞏固了其在美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
此外,這些中國商家大多採取“小包直郵”的方式,貨品直接從中國發送至美國個人消費者手中,既無需設立美國境內實體店面,也避免了進口稅的繳納,形成對美國本土零售商的雙重壓力。
隨著Temu與SHEIN等平台在美迅速擴張,低價商品大量湧入美國,導致國會和業界愈發關注最低限度豁免政策被濫用的問題。白宮指出,目前CBP每天處理的低價值包裹數量超過400萬件,遠高於2015年的1.34億件年均數量,2025年預估將突破14億件。
儘管最低限度豁免政策曾長期支撐跨境商家的發展,並為美國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但如今,這一機制所帶來的貿易失衡與本土產業壓力,也促使美國政界開始思考調整政策的必要性。部分國會議員已提出要限制中國商家使用低價豁免規避稅負與查驗的提案,象徵著這一政策或將面臨重新評估與收緊的轉折點。
800美元最低限度豁免終結
今天,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終止了針對從所有國家運送的低價值包裹的最低限度豁免貿易漏洞。該命令將於8月29日生效,所有進口到美國的、價值800美元或以下的商品都將徵收關稅。透過國際郵政網路運送的任何貨物都將根據包裹的價值和原產國徵收關稅。
白宮指出,為了遏制外國托運人利用最低限度豁免漏洞規避美國關稅和法規、走私危險物品(如致命的合成阿片類藥物),特朗普總統已簽署一項行政命令,針對這一制度展開重大修正。該命令被形容為“堵上災難性漏洞”,象徵著美國針對外貿秩序與國內產業保護邁出了關鍵一步。白宮在情況說明書中強調,“特朗普總統正在制止全球托運人日益濫用最低限度豁免特權來逃避關稅、規避查驗與破壞美國法律體系。”
近年來,特別是Shein和Temu等中資平台,長期依賴最低限度豁免政策,以極低的成本將大批未完稅商品直送美國消費者,繞過了傳統關稅與合規監管程序。據統計,這類低價商品已構成美國進口貨物中的絕大多數。此前在5月,特朗普已率先終止了中國與香港地區對應商品的豁免資格,直接衝擊了這些平台的業務模式。Temu隨即暫停從中國出貨,只能依賴其美國倉庫內的庫存來應對市場需求,市場銷售一度受挫。
此次新命令進一步推進改革步伐,白宮更表示,此舉快於國會已通過的OBBBA/一項美麗大法案要求的時程,凸顯其應對當前國內經濟與邊境安全緊急狀況的決心。未來透過郵政系統進入美國的商品,將需依照兩種新規之一繳納稅金:要麼按原產國關稅標準徵收稅,要麼根據六個月內的關稅趨勢繳納80至200美元的定額稅。
這項措施的推動不僅體現美國政府對公平貿易與國內企業利益的重新重視,也揭示了全球貿易格局的深層轉變。在跨境電商盛行的背景下,政策制定者面臨的挑戰不再只是簡單的進出口稅率問題,而是如何在促進自由貿易與守護國內秩序、產業與安全之間取得新平衡。
而更深遠地看,從某種意義上說,對最低限度豁免政策漏洞的封堵,象徵著美國貿易政策正從效率優先逐步轉向“保護本土”,並預示著全球跨境電商將邁入一個更具規範與責任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