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本周美國赤字與債務再度成為市場焦點,引發股債市場的回落。儘管新關稅與評級下調加劇擔憂,但適度財政刺激仍被視為支持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
在過去數月,美國經濟與金融市場持續呈現出複雜交織的走勢:股市強勁反彈、消費與就業維持韌性,但背後卻潛藏著多項尚未解決的結構性風險。從聯準會政策轉向的不確定性,到財政赤字與聯邦債務問題逐步浮現,再到新一輪貿易摩擦的升溫,這些因素正逐步重塑市場對未來的預期。隨著關鍵政策時點接近,投資者也面臨著對當前局勢做出重新評價的壓力。
自4月8日觸及低點以來,標準普爾500指數已上漲近20%,但近期債券殖利率的攀升與新一輪關稅威脅正逐步削弱投資者的樂觀情緒。儘管貿易問題已獲得廣泛關注,市場情緒的轉變還受到三項重要因素的影響:穆迪下調美國信用評級、20年期美債拍賣需求疲軟,以及眾議院通過了一項的預算和解案。該法案延長了部分即將到期的減稅條款並新增新的減稅措施,雖然獲得眾院支持,但仍需提交參議院審議並可能面臨調整。
與此同時,3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突破5%,美元對主要貨幣走軟,股市亦因市場重新聚焦美國赤字與債務負擔而回檔。眼下的關鍵問題在於,這些動態是否意味著市場即將出現轉折,或只是短期波動,以及債市當前所釋放的訊號應該如何解讀。
穆迪、標普和惠譽,一致下調美國信用評級
穆迪成為最後一家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的三大評級機構,理由是國會與政府長期未能有效遏制不斷擴大的財政赤字與上升的利息負擔。此舉意味著繼標準普爾於2011年、惠譽於2023年降級後,美國已全面失去3A評級。
與15年前標準普爾降級時市場劇烈反應不同,這次市場反應較為平靜,原因在於穆迪自2023年11月以來已將美國列入負面觀察名單,市場早有預期。此外,由於主要債券指數根據三家評級機構的中位或最低評級定級,美國債券早已被納入AA級,因此此次降級不會引發被動基金的被迫拋售。
雖然穆迪此舉對市場影響有限,但它凸顯了當前財政狀況惡化的現實,尤其是在國會剛通過一項預計將在未來數十年進一步推高赤字的法案之際。

眾議院通過稅收法案,財政赤字壓力加劇
5月22日,美國眾議院以最微弱的票數優勢通過了一項和解法案,成為近期財政政策辯論中的關鍵進展。該法案核心內容是延長2017年實施的減稅政策,並納入特朗普競選期間提出的多項新稅收減免措施,包括針對小費、加班工資及高齡人群的稅收優惠,並將州與地方稅/SALT扣除上限從1萬美元提高至4萬美元,適用於年收入低於50萬美元的納稅人。
為彌補稅收減免可能造成的財政缺口,法案草案亦提出數項增加政府收入的條款,包括削減再生能源補貼、收緊醫療與食品援助計劃資格,以及對醫療補助實施工作要求等。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的估算,該法案在稅收減免、新增支出、收入增補與利息成本等因素綜合影響下,預計未來十年將使聯邦赤字增加近3兆美元。
許多減稅措施將自2025年至2028年間陸續實施,而支出削減則被安排在較晚階段,這可能導致未來兩年赤字水準升至GDP的7%左右。從短期經濟效果看,赤字擴張在統計上可能刺激GDP增長,雖然部分效果可能被新一輪關稅對經濟的拖累所抵消。專家們認為,這種溫和刺激的財政政策將有助於經濟成長,但也將進一步加劇對赤字可持續性的擔憂。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通過的僅是眾議院版本,未來在參議院的討論與修訂中,法案內容仍可能出現重大變動。國會的目標是在7月4日國慶日前達成最終協議,這一進程預計將充滿波折。

債券殖利率上升,美國信用度下降
上週,美國10年期國債殖利率突破4.5%,而30年期國債則升至5%以上,接近2007年以來的高點,顯示債券市場對政府財政可持續性的擔憂日益加劇。這一現象可能預示市場開始重新評估聯邦債務路徑與財政紀律。
由於長期債券對未來利率和通脹風險更敏感,當借貸需求上升時,對長端殖利率的影響也更顯著,導致殖利率曲線變得更加陡峭,反映出投資人要求更高的風險溢價以補償不確定性。專家們認為近期收益率的上行,部分體現了這些新風險,正如穆迪下調美債評級所凸顯的。
然而,這並非收益率變動的唯一驅動力。隨著美國政府近期對貿易政策立場有所軟化,市場對經濟衰退的憂慮有所減輕,股市反彈回到年初水準。同時,財政刺激政策的推動降低了成長動能放緩的風險,促使市場重新調整對聯準會政策的預期。目前債市普遍認為,2025年降息次數可能僅剩兩次甚至更少。此外,10年期殖利率亦回升至年初水準。
這一長端殖利率上行不僅是美國特有現象,也反映出全球市場的同步壓力。上週,日本30年期國債殖利率創下歷史新高,德國、英國和澳洲的長債利率同樣面臨上行壓力。
投資建議方面,專家們相對偏好配置7至10年期中期債券,而非超長期債券。目前的利率水準對於希望再投資到期存單或現金部位過高的投資組合而言,提供了鎖定較高收益的良機。專家們認為,債券殖利率的進一步上升空間有限,因為:一是更高利率將吸引更多買盤。其次,利率上行對經濟活動和通膨具有抑制作用,最終促使聯準會轉向寬鬆。最后,政治壓力可能迫使立法者削減支出或尋求財政調整,從而改善市場對赤字的預期。

赤字飆升與債務風險,給投資者帶來的警示
近年來,美國聯邦赤字快速惡化的趨勢令人憂慮:十年前,赤字規模為4720億美元,約占GDP的3%。到了2019年,即2017年減稅實施後、疫情爆發前,赤字已增至9840億美元,占GDP的4.6%。2023年,赤字更是飆升至2兆美元,佔GDP比重高達6.7%。同期,標普500指數的總回報率達到230%,顯示市場仍持續上行,儘管財政壓力不斷加劇。
但如今,這一趨勢面臨更大挑戰。即使尚未實施最新的稅收立法,國會預算辦公室已預測,美國債務與GDP的比率可能在未來十年內攀升至破紀錄的150%。高利率環境加劇了債務負擔,使利息支付成為聯邦預算中愈發沉重的一項開支。目前,聯邦政府支付利息的規模已占美國GDP的3%,重回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高位水平。

在經濟處於擴張期、失業率處於歷史低位的當下,聯邦赤字和債務迅速擴張的趨勢確實令人擔憂。然而,與企業和家庭不同的是,美國政府以本國貨幣發債,並擁有無限期展期的能力。這使其不會像個人或公司那樣資金耗盡,但若貨幣發行過度,則可能帶來通貨膨脹風險。
雖然財政挑戰不是新問題,也難以在短期內解決,專家不認為目前的債務水平會立即對經濟構成威脅。但長期而言,政府必須做出艱難抉擇,可能包括加稅與削支並行,甚至改革社會保障等福利體系。
儘管面臨壓力,專家們仍認為美國國債是全球最安全的資產之一。這並非僅僅因其信用評級,而在於其市場規模深厚、流動性極強,讓全球投資人能放心配置資金於全球最大經濟體的政府債務,而美元本身也是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目前市場上並無其他資產具備同等規模與穩定性可替代。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中國與英國的政府債務/GDP比率甚至高於美國。
從歷史來看,主要已開發國家的債務水平與殖利率之間並無必然正相關。例如1997至2001年美國政府出現財政盈餘時,10年期國債殖利率反而維持在6%左右;而在疫情後赤字激增之際,殖利率卻跌至歷史低點。這表明,與其單看赤字數字,不如關注經濟增長前景與聯準會政策,因這些才是影響殖利率的核心因素。
總結來說,赤字與債務問題對投資人而言確實重要,但在財務規劃層面可能更具意義。目前稅負處於相對低位,投資者可考慮提前採取積極的稅務策略以因應未來可能加稅。而就投資配置而言,這些財政問題對組合構建的實質影響則相對有限。

貿易緊張升溫,短期挑戰與機遇並存
5月23日,美國威脅對歐盟商品加徵50%關稅,並針對蘋果產品加徵25%關稅,再次凸顯貿易政策仍是市場焦點。在過去兩個月股市大幅反彈的背景下,市場對此類消息出現負面反應並不令人意外。與此同時,殖利率下滑,推動債券價格上揚。
專家們認為,短期內市場進一步上漲的空間可能有限。部分原因在於,目前多數關稅僅為暫緩而非取消。例如,首輪關稅的90天暫緩期將於7月到期,而針對中國的部分低關稅也預計在8月失效。這些時點與美國債務上限談判的緊張節奏相重疊,或將加劇市場波動。雖預期最終會達成妥協,但可能仍需等待至最後關頭。
儘管如此,專家們認為談判已進入關鍵階段,市場對不確定性的反應也有望逐漸趨緩。從歷史經驗來看,自4月8日低點以來的強勢反彈往往具有後續動能。事實上,過去一個月的漲幅在過去40年中排名第五,儘管未來一個月的走勢仍具變數,但此類反彈通常預示著接下來12個月仍有良好報酬潛力。
對此,專家建議投資人面對波動時採取平均成本策略,保持資產配置的多元性,並分批配置於中長期固定收益資產,以把握2026年前後殖利率下行的潛在契機。

在當前全球經濟與政治環境高度複雜交織的背景下,美國財政的挑戰不僅反映出短期市場波動,更揭示了長期結構性調整的必要性。投資者須認識到,面對赤字擴大與債務負擔的壓力,政府與市場將在政策協調與風險管理間尋求平衡,而這種動態演變既帶來挑戰,也孕育機遇。唯有透過謹慎分析與靈活應對,才能在不確定性中捕捉持續增長的潛力,為資產保值增值創造穩固基礎。未來的投資道路,正是在風險與希望並存的交織中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