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表示,考慮允許英偉達和AMD向中國出售“閹割版”AI芯片,並對其銷售收入抽成,引發市場對未來全球企業利潤和商業模式的深切擔憂。
今天,一則關於美國對中貿易政策的重磅消息震動了全球科技界。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表示,他願意考慮允許晶片巨頭英偉達/Nvida和超微/AMD向中國出口其頂級AI晶片的“閹割版”,并將對其在中國芯片銷售收入中抽成。
這項協議不僅被批評為“貿易新模式”,更引發了市場對於這是否會成為未來常態,以及對全球企業利潤和商業模式影響的深切擔憂。
AI芯片新政:開發“閹割版”芯片并收取15%抽成
今天,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他願意允許英偉達/Nvida、AMD公司向中國出售其最先進的人工智能AI芯片Blackwell的“閹割版”。
特朗普表示,如果英偉達能夠將Blackwell芯片設計得不那麼先進,他會考慮與中國達成協議,允許其向中國出口。他表示,“我可能會與中國達成協議,即生產一款‘略微增強但略帶負面的Blackwell’處理器。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談到英偉達的Blackwell芯片時,同時確認特朗普已與英偉達達成了一項不同尋常的單獨協議,允許英偉達向中國出售其技術水平較低的H20 AI芯片,前提是中國向美國政府支付與這些晶芯片相關的15%的收入。一位知情人士表示,AMD也將從MI308收入中支付相同比例的收入。
據知情人士透露,這項協議涉及先前被特朗普政府禁止出口,但目前已獲准銷售的特定芯片,包括英偉達的H20 AI加速器和AMD的MI308。前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評論道,“稱此舉不同尋常或前所未有,都顯得過於輕描淡寫。我們所看到的,實際上是美國貿易政策的貨幣化,即美國企業必須向美國政府支付費用以獲得出口許可。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已進入一個新的危險世界。”
這項協議是美國政府對中國芯片政策的一次戲劇性反轉。今年4月,白宮曾頒布禁令,禁止英偉達向中國銷售H20芯片,原因在於擔憂這項技術會被用於縮小中美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差距。然而,上個月,政府決定允許英偉達和AMD恢復向中國市場銷售專門設計的芯片,但其性能遠低於最先進的AI加速器。
據悉,英偉達CEO黃仁勳曾積極遊說特朗普政府,成功說服其批准A芯片銷售。他警告,禁令只會重創美國科技企業,並讓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利用其利潤來縮小與英偉達、AMD等企業的技術差距。黃仁勳主張,允許美國企業參與競爭,才能利用在中國市場獲得的收益反哺企業發展。
然而,許多國家安全官員對此持反對意見。不少專家曾聯合致信政府,直指政策逆轉是危及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經濟軍事優勢的戰略失策,並表示H20芯片將是中國前沿人工智能能力的強大加速器,絕非過時的芯片。
儘管英偉達在美國獲得了勝利,卻在中國面臨新的挑戰。中國網信辦上個月曾約談黃仁勳,質疑H20芯片存在漏洞後門安全風險,中國官媒也發文警示中國企業謹慎採購。中國對美國要求在芯片中安裝追蹤技術以更好地執行出口管制的做法日益強硬。
然而,由於中國企業無法生產足夠的人工智能芯片以滿足需求,中國企業仍可能採購H20芯片,這為英偉達和AMD提供了更多銷售機會,同時也為美國政府帶來了額外收入。當被問及是否同意上繳15%的收入時,英偉達發言人表示,“我們遵守美國政府為我們參與全球市場制定的規則”AMD發言人則表示其業務遵守所有出口管制,但未直接回應收益分成協議。
而在社交媒體上,分析人士指出這一安排的重大意義稱,“貿易戰剛剛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這一宣布的真正重要性。這涉及的是來自中國的15%收入,而不是利潤,適用於英偉達和AMD兩家公司。這也意味着特朗普政府現在正在逐個公司地談判“貿易協議”,努力填補美國國庫的空缺。
填補國庫空缺:從關稅到企業利潤抽成?
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正深陷於一個持續擴大的財政黑洞。高達36.2萬億美元的國家債務,相當於年度GDP的122%,且每三個月就增加近一萬億美元,其長期財政穩定性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當政府支出持續超出收入,產生的巨大財政赤字,迫使政府不得不持續借貸,並頻繁觸及被稱為債務上限的借款天花板。在這種背景下,特朗普自上任后,正推動一系列激進且前所未有的政策,試圖透過全新的手段,為聯邦國庫尋找收入來源。
特朗普上任以來,其關稅政策被他本人及其批評者視為一場將重塑全球經濟的地震。儘管這場關稅戰並未如一些人預測的那樣立即導致經濟崩潰或惡性通膨,但它確實為美國國庫帶來了實質性的收益。
據相關數據顯示,美國對外的全球關稅已為聯邦政府帶來了數百億美元的額外收入,這筆可觀的資金成為了應對財政赤字的一大來源。特朗普將關稅視為一種工具,不僅旨在削減貿易逆差、迫使製造業回流美國,更成為一種直接的財政收入手段,為美國龐大的國債問題提供了一種非傳統的解決方案。
近期,特朗普政府在財政手段上的創新更進一步,展現出其前所未有的激進作風。美國政府與芯片巨頭英偉達和AMD達成了一項史無前例的協議,允許兩家公司向中國銷售特定先進芯片,但條件是必須將所得收入的15%上繳美國政府。此舉不僅突破了傳統的貿易政策框架,更引發了將出口許可與利潤抽成掛鉤的爭議,被專家稱為“貿易政策的貨幣化”。
除了對利潤的直接徵收,特朗普也將關稅政策作為引導產業回流的強力工具。他曾公開宣布,將對半導體和芯片進口徵收高達100%的關稅,但同時為那些在美國建廠或承諾在美國建廠的公司提供豁免。這項政策的邏輯清晰而強硬:企業若想規避高額關稅,唯一的出路就是在美國本土進行生產。
此舉旨在透過巨大的財政壓力,迫使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向美國轉移,從而創造就業機會、增強本土製造實力,並最終將這些回流企業的生產活動,轉化為美國的經濟增長和稅收基礎。這不僅是對財政赤字的回應,更是特朗普“美國優先”經濟戰略的核心體現,試圖在國庫空缺的挑戰下,重塑美國的產業版圖和全球競爭力。然而,這種激進手段也引發了新貿易時代的風險,即從半導體產業開始,全球產業鏈都可能面臨著未來不確定的擔憂。
市場擔憂:從半導體到全球產業鏈的蔓延
美國政府與英偉達及AMD達成的15%收入分成協議,不僅僅是針對兩家芯片巨頭的孤立事件,它更像是一塊投向全球商業世界的試金石。分析人士普遍擔憂,這項史無前例的舉措,標誌著美國貿易政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且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如果這種模式被證明可行,它將為美國政府開啟一個充滿誘惑的“潘朵拉盒子”,即未來可能對更多在華經營的美國關鍵企業,施加類似的稅收或費用。
這項協議的核心邏輯,是將企業的出口許可與財政收入直接掛鉤。過去,貿易管制主要基於國家安全或產業保護的考量,但現在,它被賦予了填補國庫空缺的財政功能。這種貿易政策的貨幣化正在模糊政府監管與商業稅收的界限。一旦這項先例確立,市場上所有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美國企業,都可能面臨類似的壓力,被迫在市場准入與利潤分成之間做出艱難抉擇。
其影響範圍,很可能遠超半導體產業。在中國擁有龐大業務版圖的科技巨頭,如特斯拉/Tesla和蘋果/Apple,很可能成為下一個被鎖定的目標。特斯拉在中國不僅是電動車的製造與銷售大戶,其上海超級工廠更是全球產能的核心支柱。蘋果則高度依賴中國的製造供應鏈和龐大的消費市場。如果華盛頓未來以國家安全或其他藉口,對這些企業的中國業務實施類似的抽成,其潛在的收入規模將會是英偉達協議的數倍,對美國財政的吸引力無疑是巨大的。
對於企業而言,這項新政無異打破了原有的商業預期與風險評估模型。企業原本可以透過法律合規來規避風險,但在這種新模式下,企業的商業決策,例如在中國的投資規模、技術轉讓、甚至未來產品的設計方向,都將被政府的財政需求所左右。這將使得企業在全球化布局中,面臨更高的不確定性,並可能迫使它們重新評估在不同國家的業務戰略。
這種模式也引發了“永無止境”的擔憂。一旦美國政府嚐到甜頭,未來會不會將抽成比例從15%提高到更高?會不會擴大到更多的行業,如生物科技、航空航天、甚至是金融服務?這種逐個公司談判的貿易協議模式,讓企業陷入無休止的討價還價中,其不確定性將嚴重侵蝕企業的長期投資信心,最終可能導致美國在全球商業競爭力上的自我削弱。
對於全球貿易體系而言,這是一個危險的訊號。它可能導致其他國家效仿,利用本國的市場准入優勢,向外國企業徵收費用,從而瓦解國際上行之已久的貿易規則和公平競爭原則。在一個國家可以公然將“出口許可”作為創收工具的世界裡,全球貿易將從基於規則的合作,退化為基於實力和利潤交換的零和博弈。這場由美國政府發起的“貿易新戰”,其真正的代價或許遠比短期財政收益更為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