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Lululemon作為運動休閑服飾行業的領軍品牌,正因全球經濟變化和激烈競爭面臨重大挑戰,其下調利潤預期引發股價大跌,未來全球戰略備受關注。
作為運動休閑服飾行業的領先品牌,Lululemon憑借持續的創新設計和鮮明的品牌特色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但隨着全球經濟環境變化和競爭日益激烈,這家曾經的“瑜伽褲之神”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型壓力。
近日,Lululemon在發布業績的同時下調了利潤預期,導致其股價槃后暴跌約22%。從昔日的市場霸主地位,到如今在關稅與激烈競爭夾擊下的艱難處境,Lululemon未來的全球發展何去何從?
第一季度業績:營收增長但下調利潤
據Lululemon2025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營收繼續增長,但盈利能力面臨一定壓力。報告期內,淨利潤為3.14億美元,合每股收益2.60美元,略低於去年同期的3.21億美元(每股2.54美元)。季度營收同比增長7%,從22.1億美元升至23.7億美元。
核心運營數據方面,公司總淨收入達24億美元、全球門店總數達770家、單季淨增3家。數字渠道貢獻收入9.61億美元,占總營收的41%。其中,男裝收入同比增長8%,女裝增長7%,表現穩健。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57.7%小幅提升至58.3%。不過,營業利潤率從上年同期的19.6%下降至18.5%,反映出成本結搆和運營效率面臨一定挑戰。
而從市場結搆來看,公司近四分之三的收入來自北美市場(美國和加拿大),中國大陸市場占比約12%至14%。其全球供應鏈布局廣泛。
值得關注的是,公司在最新財測中假設,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30%的關稅、對其他釆購國徵收10%的關稅,這一因素已開始對成本結搆造成影響。
受以上關稅影響,Lululemon表示,展望第二季度,預計營收將在25.35億至25.6億美元之間,同比增長7%至8%。淨增14家門店,并完成9項門店優化工程。與此同時,毛利率預計將同比下滑約200個基點。全年營收指引雖然仍然維持在111.5億至113億美元,但營業利潤率展望則由同比下降100個基點下調至下降160個基點,顯示利潤空間進一步收窄。
在公布利潤預期后,Lululemon(LULU)股價暴跌20%。面對市場如此劇烈的反應,該公司也迅速作出回應,指出由於在美國關稅政策及市場日益競爭的影響下,其供應鏈和定價策略都面臨着重大調整。
美國關稅陰影下:價格與供應鏈策略
今年以來,受特朗普政府加徵關稅的影響,Lululemon面臨成本上升的壓力。面對不斷加劇的關稅壓力和消費環境變化,Lululemon首席執行官Calvin McDonald坦言,公司正處於應對復雜挑戰的關鍵階段。他指出,“關稅為零售環境帶來了不確定性,消費者正重新評估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過去几個月,多家美國零售商陸續下調或撤回財測。例如,Abercrombie&Fitch和梅西百貨因關稅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紛紛下調利潤預期。American Eagle更是撤回全年指引。Lululemon的競爭對手Gap則預計其旗下Athleta品牌可能面臨1億至1.5億美元的關稅影響。此外,Nike亦表示將提高部分產品售價,盡管未明確是否與關稅相關。
作為回應,過去几個月,Lululemon已在全組織范圍內啟動應對機制,重點包括嚴控運營開支、優化供應鏈效率,并評估在當前市場環境中的定價策略此外,還加快對供應鏈的精細化管理,強化與供應商的協同,并充分運用“雙源釆購”策略以分散風險。同時,公司對價格策略進行了系統性審視。
McDonald對此表示,“我們的定價始終與產品創新同步推進,并聚焦於擴大市場份額。我們將繼續堅持有選擇、有針對性的提價策略,同時反映出我們對產品彈性的精准把控。”Lululemon首席財務官Meghan Frank在財報電話會議中也進一步說明,“為了緩解關稅帶來的成本上升,我們將對部分產品線進行小幅度、策略性提價。這些調整將自本財季后半段起陸續展開,并延續至第三季度。”
盡管面臨短期挑戰,McDonald強調Lululemon的基本面仍極為穩健,“我們擁有行業領先的營業利潤率,這為我們提供充足空間,應對與關稅相關的成本上漲,同時維持對長期戰略的持續投入。”目前公司賬面持有現金約13億美元,且無長期債務,為未來增長保駕護航。”他表示,公司將憑借強大的財務結搆與核心競爭力,把挑戰轉化為增長的起點。
然而,Lululemon眼下面對的卻不僅是關稅影響下消費者信心疲軟的“內憂”,還有來自其他品牌競爭白熱化的“外患”。
品牌競爭日益加劇:不再獨領風騷
曾几何時,lululemon憑借一條標志性的瑜伽褲,在全球運動休閑領域建立了極高的品牌認同與文化認同感,尤其在中產女性消費者心中占據了獨特地位。但如今,隨着運動休閑風格的全面流行,Lululemon不再是“唯一的選擇”,而成為眾多品牌圍攻的對象。
在低價位市場,來自中國的快時尚巨頭Shein持續沖擊Lululemon的價格優勢。Shein以驚人的上新頻率、超低售價及高度社交化的電商平台,快速搶占了對價格更加敏感的年輕消費者群體。對於這些人來說,功能性和品牌不再是唯一考量,性價比與“新鮮感”成為主導,Lululemon相對高昂的定價策略因此遭遇挑戰。
而在中高端領域,Alo Yoga和Vuori等新興品牌的迅速崛起,對Lululemon搆成了正面威脅。它們不僅在風格定位上與Lululemon高度重合,而且大力推進門店擴張,搆建以“生活方式”為核心的沉浸式零售體驗。在資本的強力支持下(Vuori獲得軟銀投資,Alo則不斷強化名人聯動),這些品牌積極布局全球市場,發起直面競爭。
而更嚴峻的是,Lululemon在核心產品瑜伽褲上的領先優勢正在被追平。眾多新興品牌不僅在剪裁、面料與功能性上快速模仿甚至超越,還不斷推出更具設計感、風格多樣的產品線,滿足多樣化穿着場景。Lululemon若不加速產品創新與系列拓展,其產品力壁壘將面臨瓦解的風險。
受此影響,在全球市場來看,本季度,Lululemon在加拿大收入增長達9%,在整體北美市場中提供了重要支撐。但作為北美主要市場之一的美國,盡管Lululemon在其市場依舊保持增長,增速卻顯著放緩。
但與之相比,Lululemon在中國市場卻依然展現出強勁增長勢頭,持續扮演着推動公司全球擴張的關鍵角色,也成為了Lululemon的“戰略重心”的首選。
中國成全球戰略重心:市場預計增長25%至30%
據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月2日的2023年第四財季(涵蓋春節黃金周),Lululemon在中國大陸實現了高達39%的收入增長,遠超預期。這一表現不僅顯著領先於美洲市場“零增長”的同店銷售額,更以一己之力拉動公司國際業務增長22%。
目前,Lululemon已在中國大陸布局154家門店,并持續加碼品牌在中國的投入。6月初,CFO Frank在財報會議中直言,“我們在中國的發展仍處於初期階段。”他透露,品牌對門店表現極為滿意,未來計划進一步擴展門店規模,強化男裝、女裝及配飾品類的全面覆蓋,以最大限度地釋放中國市場的流量紅利和銷售潛力。
相比其他市場,中國消費者對Lululemon的忠誠度更高,折扣比例更低,全價銷售占比更高,品牌利潤空間優渥。Frank進一步指出,2023年中國市場的強勁勢頭讓管理層對2024年實現25%至30%的年增長充滿信心。
此外,Lululemon高層也在持續釋放戰略信號,強調中國市場對品牌全球化進程的意義。CEO McDonald表示,“就市場滲透率和品牌認知度而言,我們在中國仍處於初期階段,但顧客增長活躍,粘性強。未來,中國將是我們全球擴張中最重要的增長驅動力。”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與地緣政治緊張交織的背景下,Lululemon正面臨一場品牌、供應鏈與戰略韌性的多重考驗。但這場考驗,也正倒逼這家“瑜伽褲巨頭”加速完成從單一產品依賴向多元市場布局、從線下門店驅動向全球生態系統搆建的轉型。從全球收入曆時26年增長至100億美元,到今天將目光聚焦東方,Lululemon正以中國為戰略支點,開啟下一個高速增長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