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Apple Card擬由摩根大通接手發卡業務,顯示科技與傳統金融在經歷早期磨合後,正邁向更穩定互補的合作新階段。
近年來,全球科技巨頭紛紛跨足金融業。Apple Card正是蘋果/Apple與高盛/Goldman Sachs於2019年合作推出的嘗試之一,但由於信用風險管理、獲利結構與監管壓力等問題,高盛始終難以在此業務上實現預期回報。
摩根大通/JPMorgan正與蘋果展開深入談判,有望取代高盛成為Apple Card的新發卡銀行。若談判落定,不僅有望改善Apple Card的營運效率,也可能為企業財務與數位支付合作開啟新篇章。這場更換合作夥伴的轉折,或將標誌著科技與傳統金融間尋求更穩定、互補模式的新階段。
蘋果殺入信用卡市場
繼Apple Pay之后,蘋果在2019年正式進軍信用卡市場。2019年3月26日,蘋果宣布攜手高盛與萬事達卡/Mastercard,推出全新信用卡服務Apple Card,并在當年夏季面向美國用戶開放。作為全球智能手機巨頭,蘋果此次涉足金融領域,引發全球廣泛關注。
據蘋果介紹,Apple Card是由蘋果自主設計并集成於iPhone的Apple Wallet應用中的一種創新型信用卡,用戶可通過iPhone直接申請和管理,無需實體卡即可完成支付,并能自動記錄消費商家、地點與金額,按顏色分類顯示,界面簡潔直觀,使用體驗延續Apple Pay的便捷性。
Apple Card最大的特色之一在於“無卡號”,也就是說它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卡號、CVV碼或有效期限,用戶擁有的iPhone本身就是一張“虛擬信用卡”。此外,用戶的手機號碼即是Apple Card的卡號。
為了吸引用戶,蘋果還設立了每日結算的“返現獎勵”機制:使用Apple Pay付款可獲得2%返現,購買蘋果自家產品(如App Store、Apple Music)可達3%,而使用實體卡時返現為1%。此外,Apple Card不收取年費、國際交易手續費或滯納金,還會根據用戶賬單智能推荐最佳還款方案。
不過,蘋果所謂的“零費用”并不代表完全免除成本。Apple Card仍會收取信用卡利息,其年利率根據用戶信用情況在13.24%至24.24%之間,若未按時還款,雖不收取額外罰款,但應付利息將迅速積累。相比之下,中國如招商銀行的信用卡年利率約為18.25%,略低於蘋果的平均水平。
更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蘋果強調Apple Card是“由蘋果重新定義的信用卡”,但蘋果本身并無發卡資格。Apple Card實際由高盛發行,依托萬事達的支付網絡,因此它更像是蘋果與高盛聯合推出的一款聯名信用卡。
自2019年發布以來,Apple Card已積累約1200萬用戶,未償還信貸余額達170億美元。此外,蘋果與高盛在金融領域合作愈發密切,陸續推出了Apple Pay Later分期付款服務以及Apple Savings儲蓄帳戶。但據高盛方面透露,然而,該項目并未為高盛帶來預期利潤,反而在消費金融業務中造成巨額虧損。盡管高盛與蘋果已簽訂合作協議至2030年,但CEO戴維·所羅門在財報會議上也坦言,這一合作“可能提前結束”。
蘋果高盛合作波折之路
有消息指出,Apple Card的推出過程遠不像表面看起來那樣順利。據兩位曾參與該項目的前員工透露,蘋果與高盛在合作初期存在明顯文化沖突,尤其是在將蘋果位於西海岸、以技朮驅動和用戶體驗為核心的開發模式,融入高盛位於紐約、強調監管合規與盈利為重的銀行體系時,雙方出現了諸多摩擦。
蘋果專注於打造極致的用戶體驗,如簡潔賬單、即時返現等非傳統信用卡功能,而高盛則更在意金融合規和控制風險。這種理念上的分歧導致Apple Card在開發階段就屢屢受挫,包括賬單周期設計、物理卡樣式、用戶協議內容等關鍵細節都花費了大量時間磨合。
早几年,曾披露一段趣聞。蘋果CEO蒂姆·庫克也曾參與Apple Card的早期測試,但由於其身份常被冒用,高盛將其標記為高風險申請人,最終竟拒絕了庫克的申請,突顯出金融系統與科技公司之間的信任鴻溝。
此外,有分析指出,蘋果若希望將Apple Card推廣至中國市場,面臨不小挑戰。高盛尚未在中國開設零售銀行業務,而萬事達也遲遲未能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更雪上加霜的是,2023年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認定蘋果與高盛在處理客戶爭議及免息付款宣傳中存在違規行為,合計罰款高達9000萬美元,進一步動搖了外界對雙方合作的信心。
相比之下,擁有更強全球個人金融網絡的摩根大通,或許才是未來更具現實性的合作對象。在摩根大通等金融巨頭持續加碼數字金融領域布局的背景下,Apple Card的命運不僅關乎蘋果的金融業務,更可能引發整個行業的連鎖反應。
摩根大通即將接手Apple Card
據多位知情人士報導,摩根大通正在與蘋果接近達成協議,擬收購這張聯名信用卡的資產組合與相關業務。若交易成行,Apple Card的未來將迎來全新階段,而高盛則可能結束其在零售金融領域的一場短暫實驗。
這項潛在交易的核心不僅是品牌與產品的轉移,更涉及高達數十億美元的未償貸款組合。市場分析人士指出,摩根大通之所以躍躍欲試,一方面是因為Apple Card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與品牌資產,另一方面,這筆交易將進一步鞏固其在美國信用卡市場的霸主地位。作為全美最大的發卡銀行,摩根大通旗下已擁有包括聯合航空、亞馬遜與星巴克等重量級聯名卡,Apple Card若能納入其中,將為其數位金融佈局再添一塊關鍵拼圖。
與此同時,交易談判也吸引了眾多競爭者的關注。美國運通、Synchrony金融與巴克萊銀行均曾短暫參與競標,試圖爭奪這項資產。不過據相關資料指出,這些競標方最終已相繼退出談判桌,留下摩根大通與蘋果進行深度磋商。部分知情人士認為,摩根大通與蘋果本就擁有密切的合作基礎,例如在Apple Pay獎勵與支付基礎設施上的互通互信,這也使其成為最具接手潛力的選擇。
對蘋果而言,選擇與摩根大通深化合作不啻為一場策略性的再定位。在過去幾年中,Apple Card 的運營中出現了不少問題,包括帳單處理混亂、客服投訴增加,以及高盛自身面臨的虧損壓力與監管罰款。蘋果雖非發卡銀行,但品牌聲譽與用戶體驗始終受到牽連。未來若能由更具零售金融經驗的摩根大通接手,蘋果有望重新聚焦其優勢所在,打造卓越的用戶介面與數位支付體驗。
對高盛而言,出售Apple Card業務有助於其首席執行官戴維·所羅門應對當前挑戰。高盛自2019年大舉進軍信用卡市場,擊敗眾多競爭對手成功發行Apple Card,視其為向綜合金融服務轉型的關鍵步驟。然而,快速擴張的信用卡業務加之嚴格的會計准備金要求,使高盛陷入困境。據消息人士稱,所羅門面對合作伙伴對消費業務的質疑和不滿,決定剝離信用卡業務,部分原因是擔憂經濟衰退期間的貸款損失風險上升。截至今年3月底,高盛的信用卡貸款總額達到205億美元,該行也在將通用汽車信用卡業務出售給巴克萊銀行。
然而,這筆交易也並非毫無風險。據悉,摩根大通在談判中試圖爭取以折扣價格收購Apple Card資產,原因在於部分貸款組合屬於次級信貸,違約風險較高。此外,蘋果過去曾要求高盛向所有用戶在同一天出具帳單,導致客服量劇增、運營效率低下。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摩根大通以其較高的自律性著稱,只有在Apple Card的關鍵運營問題獲得適當調整的前提下,才會簽署收購協議。
這場圍繞Apple Card的接棒風波,其背後其實是一場關於科技能否撼動金融的深層試驗。高盛的退場提醒我們:科技巨頭進入傳統金融領域絕非易事,金融業的風控、合規與風險管理需要更深層的結構性理解與經驗積累。摩根大通的強勢接手,則反映出傳統金融巨頭在數位轉型浪潮中仍具備強大整合與適應能力。未來的金融競爭,或許不再是科技對抗銀行,而是彼此深度融合後,誰能在服務創新與風險控制之間找到真正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