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IBM宣布將於2029年推出全球首台大規模容錯量子電腦Starling,為實用量子計算奠定基礎,並釋放未來高成長應用與投資潛力。
今天,IBM宣布,正在研發世界上第一台能夠無錯誤運作的大規模量子電腦,為實用且可擴展的量子計算奠定了基礎。
IBM最新發布的量子計算路線圖,明確提出打造具備數百至數千個邏輯量子位元的大規模容錯量子電腦,目標在於大幅提升藥物研發、材料設計、加密解碼與複雜優化等領域的效率與可行性。在全球競爭升溫之際,這對投資人而言是一項具備長期成長價值的戰略性賭注,並可能引領量子技術走出實驗室、進入高價值應用場景。
IBM打造全球首台大規模容錯量子計算機
所謂“大規模容錯量子計算機”,是指能搭載數百至數千個邏輯量子比特/logical qubits的系統。與傳統的物理量子比特相比,邏輯比特具備自動糾錯機制,可運行億級至十億次的量子操作。這種計算能力將極大提升新藥研發、材料設計、復雜化學模擬以及大規模優化問題的效率與可行性。
目前,IBM正在全球范圍內積極部署量子計算機“Starling”,并於近日公布了全新的技朮路線圖,進一步明確其打造大規模、具容錯能力的實用量子計算平台的目標。Quantum將於2029年交付,並將在位於紐約州波基普西的全新IBM Quantum資料中心建造,預計其運算能力將比當今的量子電腦高出2萬倍。
IBM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Arvind Krishna對此表示,“我們正處於量子計算的全新前沿。IBM在數學、物理與工程方面的深厚積累,正在為搆建真正可用、可擴展的容錯量子計算機奠定基礎。這樣的系統將能應對現實世界的復雜挑戰,為產業創造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IBM的下一階段目標包括推出“Starling”系統,它將配置約200個邏輯量子比特,可執行1億次量子運算。未來,這一架搆還將擴展為名為 “IBM Quantum Blue Jay” 的平台,具備2000個邏輯比特和高達10億次運算的處理能力。
而成功搆建高效且可擴展的容錯量子計算架搆,核心在於選擇合適的糾錯碼,以及如何設計和部署系統以支撐這種編碼的規模化運作。
邁向實用型容錯系統的關鍵飛躍
量子計算之所以需要容錯機制,是因為量子位元/qubits極易受到環境擾動導致信息丟失。邏輯比特由一組物理比特組成,通過冗余設計與糾錯算法協同工作,穩定儲存和傳輸量子信息。隨着邏輯比特規模的擴大,其錯誤率可呈指數下降,使得系統更接近穩定可靠的“實用量子時代”。
無論是當前主流的“黃金標准”糾錯碼,還是近年來提出的替代方案,都普遍面臨嚴峻的工程瓶頸。為了執行復雜算法,這些編碼通常需要龐大的物理量子比特陣列來支撐足夠的邏輯比特。這不僅對基礎設施和控制系統提出了極高要求,也使其難以在實驗室之外的實際場景中落地應用。
搆建真正實用的大規模容錯量子計算機,需要滿足以下几個關鍵條件:具備強大的容錯能力,能夠有效抑制誤差,確保有用算法得以執行、支持邏輯量子比特的初始化、運算與測量、可對這些比特實施通用量子邏輯操作、具備即時解碼與糾錯能力,可根據測量結果動態調整后續運算、系統具備模塊化和可擴展性,支持拓展至數百甚至數千邏輯比特、在資源消耗上足夠高效,能以現實可負擔的能源與設備完成有意義的計算任務。
為應對這些挑戰,IBM今日發布了兩篇關鍵技朮論文,詳細闡述其建立大規模容錯量子系統的最新進展。
第一篇論文展示了IBM如何應用 量子低密度奇偶校驗碼/qLDPC 來實現高效的指令處理與量子運算。這一方法源自此前發表於“自然”/Nature雜志的突破性研究,顯著減少了實現邏輯比特所需的物理比特數量,將整體系統開銷降低約90%。此外,論文還量化了運行復雜量子程序所需的資源,明確指出該架搆在效率上優於當前主流方案。
第二篇論文則聚焦於實時解碼與錯誤修復的關鍵環節,提出一種結合經典計算資源的高效解碼方法,勾勒出一種可行路徑,使系統能夠即時識別并糾正物理比特產生的誤差,從而保障邏輯比特的穩定性與運算准確性。
通過這兩項研究,IBM不僅為打造實用型容錯量子電腦奠定了理論與工程基礎,也為全球量子技朮邁向實際應用場景開辟了全新可能。IBM強調,未來關鍵在於如何以盡可能少的物理量子比特搆建更多高效的邏輯比特,以突破目前工程復雜度高、可擴展性有限的困境。盡管當前尚無可廣泛推廣的標准方案,但IBM的新路線圖為量子計算走出實驗室、進入現實應用,提供了清晰路徑與技朮支撐。
搆建可擴展的量子未來
據IBM最新發布的量子計算路線圖顯示,系統勾勒了逐步實現容錯量子計算的關鍵技朮節點。圖譜中的每一代處理器,皆對應解決搆建模塊化、可擴展且具備糾錯能力的量子系統所面臨的特定工程挑戰。
IBM Quantum Loon(預計2025年)- Loon將聚焦於測試基於qLDPC糾錯碼的核心架搆組件。特別是通過名為“C-couplers”的互連技朮,首次在單一芯片上實現遠距離量子比特之間的穩定連接,為容錯結搆的布局奠定基礎。
IBM Quantum Kookaburra(預計2026年)- Kookaburra將成為IBM第一款整合量子記憶體與邏輯運算的模塊化處理器。這一代系統標志着量子信息的“存儲-處理一體化”,并將具備跨芯片擴展容錯能力的核心模塊搆件。
IBM Quantum Cockatoo(預計2027年)- Cockatoo將進一步推動模塊間的互聯能力,釆用“L-couplers”將兩個Kookaburra模塊糾纏連接。此項技朮的突破,將允許多個處理芯片作為大型量子系統的節點協同運行,擺脫依賴超大型單芯片的架搆限制。
這些處理器的技朮演進最終將在2029年集成於Starling系統中,實現IBM對大規模、容錯型量子計算平台的願景,為破解現實世界復雜問題提供強大支撐。
過去,科技巨頭對量子運算的實用性預期較為保守。英偉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今年1月曾表示,距離實用化量子運算仍有數十年之遙,此言論一度引發量子類股大幅下跌,其中就包括IBM。然而,受近日打造全球首台大規模容錯量子計算機消息影響,IBM的股價於近日創下歷史新高,達到273.27美元,過去一年累計漲幅超過60%,遠超標普500指數同期約12%的漲幅。
作為最早涉足量子領域的企業之一,IBM自1981年起即投身相關研究,但競爭格局日益激烈。亞馬遜/AMZN、Google/GOOG、微軟/MSFT等科技巨頭正加速進軍量子市場,而D-Wave/QBTS、IonQ/IONQ等專注量子運算的新創公司也紛紛崛起,搶占技術與市場先機。
今年2月,微軟與亞馬遜相繼發布自研量子晶片、谷歌則在去年12月推出代號為Willow的量子處理器,並宣稱其為實現大規模實用量子電腦鋪平了道路。此外,專精量子企業如Quantinuum、D-Wave及IonQ等,都提出類似時程與承諾。
近年來,量子運算正逐漸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吸引了全球科技企業與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隨著技術突破加速,專家預測,量子電腦有望在未來數年內,在特定領域展現出超越傳統半導體電腦的計算能力,特別是在模擬複雜物理系統與解密高強度加密等應用場景。
對於投資者而言,這代表一項潛在的顛覆性技術紅利。這些進展意味著IBM正穩步推進商業量子電腦的核心技術準備,並在全球量子競賽中保持技術主導。隨著各階段硬體逐步落地,量子應用的潛在市場價值將不斷釋放,可能帶來更深遠、持久的增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