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美國對華芯片封鎖不斷升級,反而為華為等中國本土AI芯片廠商打開戰略窗口,加速推動中國半導體自主化與“全面國產化”進程。
隨着美國不斷加碼對中國芯片產業的無理打壓和“封殺”, 近日中國華為公司對外宣布,將研發“昇騰920”芯片,計划2025年下半年發布,有望填補英偉達H20芯片的空缺。
在全球科技產業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半導體已不僅僅是技朮迭代的前沿陣地,更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核心焦點。這不僅加劇了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也為中國本土芯片廠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窗口期”與戰略機會,甚至有可能推動中國實現“全面國產化”的規模經濟效益。
美國封鎖晶片出口,加速中國自主研發進程
隨着美國政府針對中國市場的出口限制再次升級,英偉達的H20芯片也被美列入出口管制,須有許可證才可出口且無限期有效。受此影響,英偉達已全面暫停對中國的GPU出口,並預估這一變動將導致其本季約55億美元的費用損失。
有分析師對此指出,“隨着英偉達的H20及其他高性能GPU受限,華為等中國芯片的吸引力正迅速提升。雖然在軟體生態與系統成熟度方面仍有差距,但華為的硬體性能已經快速接近國際水准。華為正通過整合自研芯片與算力平台,逐步在AI硬體市場掀起波瀾。”
此外,多位業內專家也對美國出口管制政策的效果提出質疑。“美國此舉實際上是在無意中為中國芯片產業送上一份‘大禮’。一旦中國芯片達到國際競爭力,不僅能自用,更將打入全球市場,屆時美企恐將難以挽回失地。政策壓力反而給予了中國廠商前所未有的動能和發展空間。”
對中國AI產業而言,這是一次意外但寶貴的“窗口期”。在失去英偉達H20供應的當下,中國晶片的崛起不僅是技術突圍的必要路徑,也可能成為推動中國半導體產業自主化進程的歷史轉折點。
華為推新一代芯片,或成英偉達核心替代品
在美國對高端GPU出口限制不斷收緊的背景下,中國正加速推進本土芯片替代方案,而在這場競逐中,中國華為公司無疑占據領先地位。盡管被美國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華為仍持續推進其自主研發的“昇騰GPU”系列。
華為目前在售的“昇騰910”芯片自2019年推出以來,已成為中國AI算力的重要代表。在FP16精度下,其計算能力達到256 TeraFLOPS,若釆用INT8精度則提升至512 TOPS,功耗僅為310W。
而這一動向也引發外界對昇騰910CAI芯片繼任者“昇騰920”的高度關注。有消息稱,華為已經研發“昇騰920”,并計划於2025年下半年正式發布。據傳,其性能可能已接近英偉達的H20,成為中國替代的又一核心產品。此外,“昇騰920”芯片更是有望填補因美國最新限制措施而在中國市場出現的英偉達H20芯片的空白。

與此同時,盡管英偉達H20芯片已被納入出口管制清單,但據相關資料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企業已累計下單超160億美元的H20 GPU,為未來一段時間的數據中心部署爭取了寶貴緩沖期。
有專家對此表示,當前尚難評估這些庫存能支撐多久,但它們確實為本土芯片廠商爭取了擴產和研發的關鍵窗口。“從短期看,管制帶來的沖擊有限,但中長期發展將取決於中國GPU技朮的成熟速度。”
芯片管制下的連鎖效應,或許正成為中國科技體系真正走向自主、走向強大的“倒逼機制”。而這場從“受限”到“自主”的轉變,最終可能成為全球科技版圖重塑的關鍵拐點。
管制下的連鎖效應,或推動中國“全面國產化”?
隨著美國政府針對中國高性能晶片出口的限制不斷升級,繼英偉達(NVDA)之後,其主要競爭對手超微半導體(AMD)也遭遇了類似打擊。
根據公開資訊,AMD針對其面向中國市場的MI308 AI加速晶片,已預計提列高達8億美元的費用,用以註銷相關庫存及採購承諾。這一舉措凸顯了美國對AI晶片出口政策的全面收緊態度,對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造成了巨大衝擊。
這場由政策驅動的“科技脫鉤”,讓越來越多中國企業下定決心加速本土替代的推進。在這波“去美化”浪潮中,被迫退出中國市場的全球科技巨頭不僅損失營收,更可能徹底失去這個全球最大單一消費市場的立足之地。對於像AMD、英偉達這樣依賴高端GPU銷售的企業而言,中國市場的份額一旦被中國本土生產的晶片穩定取代,想要重新奪回將是難上加難。
事實上,這種效應正在跨越半導體領域,蔓延至更廣泛的科技產業鏈
蘋果公司早在供應鏈問題中承受過壓力,而特斯拉也面臨中國本土新能源品牌的強勁挑戰。微軟、戴爾等企業則在雲端與硬體產品市場上,越來越多地被中國自研方案所替代。一旦中國的“全面國產化”達成規模經濟,許多美企的產品競爭優勢將被迅速侵蝕。
從長期來看,這並不只是單一企業的失敗,而是一種全球供應鏈重新洗牌的深刻結構變動。如果中國能在AI晶片、作業系統、伺服器、資料中心等核心技術上逐步實現技術自立,那麼所謂的“被替代久了就沒有生意做”的預言將成為現實。
作為曾在AI熱潮中領跑的英偉達,還能繼續保持其全球主導地位嗎?
短期內,其在高階AI晶片設計能力上的優勢依舊明顯,全球市場仍需倚賴其供應。然而,隨著華為等中國本土玩家快速追趕,若英偉達失去中國市場,將面臨成長瓶頸、估值壓力與營收下滑的多重挑戰。這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需要謹慎評估的新風險點。
對於投資人而言,英偉達雖仍是AI技術的旗艦代表,但其過度依賴中國市場的收入結構,已暴露出明顯的政策敏感性。若未能迅速建立替代市場,或與監管機構達成新出口共識,英偉達的成長曲線可能會出現拐點。未來投資需更多關注其技術領先能否持續、全球市場多元化進程是否順利,以及中國AI市場的自主化進展是否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