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當代資本市場越來越傾向於以“價值導向”而非“盈利導向”來衡量企業價值,導致許多虧損公司在持續燒錢中反而獲得高估值,這一現象正深刻重塑我們對商業成功與價值創造的傳統理解。
在我們的傳統認知中,“盈利”是衡量一家企業命脈與是否成長健康的核心指標,也是效率和價值創造的回報。企業的商業模式都必須建立在創造利潤的基礎上,通過收入大於支出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然而,如今的股票市場上卻充斥著許多上市公司,它們的業績長達數年持續虧損卻仍在運營,甚至出現“虧損越大估值越高”的現象,市值飆升至數十億美元。
這種模式挑戰了大眾對傳統商業理解的核心,並引出了一個問題:這些虧損企業是如何在沒有盈利的情況下維持運作?
從虧損到估值飆升:現代企業商業模式的轉變
在傳統的商業經營觀點中,公司透過營收大於支出來維持運營。盈利會被再投資、作為股息分配給所有者(如上市公司的股東),或作為儲備金持有。一家未能實現盈利的公司,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可持續的,長期來看註定會失敗或進行重大重組。
然而,隨着現代商業模式的興起,特別是在科技和成長型產業,帶來了巨大的轉變。這種轉變在20世紀後半葉隨著風險投資的興起而加速。風險投資家融資給初創企業,明白大多數會失敗,但少數成功者將帶來指數級的回報。這種模式基於識別顛覆性潛力,並押注於未來的市場主導地位,而非眼前的財務回報。
在現代社會,受到全球化、網際網路以及過去二十年相對較低的利率的推動,這種模式再次興起並得到了完善。公司幾乎可以一夜之間在全球範圍內達到巨大規模,而網路效應、用戶數據和平台主導地位的價值變得非常高。這些不盈利公司將快速擴張、市場份額佔有和技術主導地位,置於眼前利潤之上。
但這看似由對盈利企業的理性投資驅動的公開市場,不僅容忍了這種做法,甚至還對其投入更大的資金繼續擴大市場。
不少投資者認為,面對財報虧損,關鍵不在於數字的絕對值,而是虧損的性質與方向。從投資者角度,虧損若是因為主動性投入、內在資產累積(如研發、人力、品牌與渠道建設),則屬於正向價值建構。例如初創科技企業在AI、數據平台上的投入雖不產生即期現金流,但可轉化為長期競爭優勢。
相對地,若虧損源於市場需求萎縮、成本結構惡化或管理失誤,則屬於價值削減,資本市場將迅速調整預期並反映在估值上。因此,分析虧損企業需超越表面財報,結合產業結構、技術演進與經營策略綜合評估。
企業虧損的背后洞察:重新審視“價值”與“估值”
要真正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價值”與“估值”的本質。若要為價值下更貼切的定義,那便是“未來的價值”,即企業未來能為投資者帶來多少現金流,而非當下帳面上的盈利數據。大多數人將價值理解為靜態的、當下的狀態,但實際上,價值是一種動態預期,是對未來現金流的折現與判斷。因此,當我們談論“估值”時,應首要考量未來的收益潛力,而非眼前的利潤數字。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你是一位從事生豬交易的商人,當你以10美金購入一頭生豬,並非是因為牠當下值10美金,而是基於你相信明日牠能賣出超過這個價位。同理,只要未來價值預期高於當前成本,那麼當下就具有投資意義。
同樣的邏輯也可以用養育孩子的過程作為類比。從出生到完成博士學位,你為孩子投入了數十年的金錢與精力,他在這段期間沒有產生任何盈利,反而是一個連年虧損的項目。但這些投入逐步轉化為無形資產,例如知識、能力與競爭力。當他成為一名頂尖工程師,即便尚未開始工作,你已經能預見他未來能創造的巨大價值。
而這正是資本市場看待成長型企業的方式。
很多科技公司在早期大量投入研發、市場拓展、人力資源等項目,賬面虧損不斷擴大,但這些投入在實質上是內部價值的積累與升級。若將這些公司簡單地以當前虧損狀態評價為劣質投資標的,無疑是忽略了企業內在雪球正在滾大的事實。企業的價值來自於其未來現金流的潛力,而非當下報表上的利潤數字。過度看重即期盈利,很可能導致錯判成長性企業的長遠價值。
以阿里巴巴為例,在某一年它只設定了1美金盈利的目標,卻能獲得數十億元的估值與融資。為什麼?因為市場看到的不是這1美金的當期利潤,而是背後龐大的商業模式與未來現金流的爆發潛力。
相比之下,反觀個人或小企業,即便每年都有穩定利潤,當期利潤更高,但因為缺乏可擴展的商業模式,未來成長空間有限,估值也相對受限。這背後的本質,就是資本市場始終追逐的是未來現金流的規模與穩定性。
那麼,哪些類型的虧損是可以接受,甚至是有價值的?
第一類是:內在價值持續累積型虧損。這類虧損是由企業主動性地投資自身內在能力所致,類似於我們養育子女的過程。雖然短期內帳面虧損,但企業的核心資產(如技術、人力、品牌等)在逐步積累,為未來現金流奠定基礎。例如,企業投入研發培養頂尖人才,即便當期不產生收入,但未來可能直接創造數億級現金流。這就解釋了為何一家公司即便尚未盈利,其估值也可以非常之高。
第二類是:主動擴張性虧損。這類企業明明可以選擇穩健經營、即時盈利,但更傾向於持續投入、擴大市場規模。這些投資雖然短期拉低了報表數字,卻大大擴展了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例如地產公司不斷購地、建設,財報上虧損擴大,但資產與產能也同步增加。
更值得注意的是,資本市場最關心的從來不是靜態的現金,而是現金如何轉化為更高價值的資產。企業若能不斷將融資或盈利再投資於高增值項目,自然能獲得更高估值。
以亞馬遜為例,其典型商業模式便是反覆“投入、擴張、盈利、再投入”的循環。雖然財報顯示現金流常年緊張,但其實這是高成長企業的特徵之一。所謂的“燒錢模式”只有在無法轉化為未來價值時才值得警惕,而對於能夠產生倍增收益的投資行為,應當被視為正向價值的構建。
因此,當企業出現虧損時,投資者不應僅僅停留在財報層面,而要深入分析虧損背後的實質:是內在價值的累積?還是價值的削減?評估企業價值,不能只看當前的財報數字,而應從其商業模式、投資方向與未來現金流潛力出發。那些在虧損中不斷擴展、積累資產、培育核心能力的企業,才是真正值得關注與投資的成長型標的。
上市公司資金來源:股權、債務與外部融資
那麼,如果這些不盈利公司的核心業務運營沒有賺錢,現金從何而來?公開上市公司,尤其是虧損企業,主要依靠外部企業融資:
股權融資(出售股票) -
這是最常見的方法。作為公開上市公司,這些公司可以在公開股票市場或向機構投資者出售其新發行的股票。這會稀釋現有股東的所有權,但能為公司資產負債表直接注入新的資本。如果投資者相信公司未來價值會增加,讓他們未來能夠出售股票獲利,他們就會願意購買這些股票。
債務融資(借款) -
公司可以向銀行貸款或向投資者發行公司債券。這提供了必須償還利息的資金,但不會稀釋所有權。一家虧損企業的感知未來前景和現有資產可以為貸方提供抵押和信心,使其獲得債務融資。
策略性投資和儲備金 -
一些不盈利公司可能擁有先前融資輪或其業務盈利部分的現有現金儲備,這些儲備有助於補貼虧損的業務。然而,對於完全虧損運營的公司來說,外部融資是維持生存和成長的關鍵。
投資這些公司的投資者並非著眼於目前的市盈率(因為這將是負數或無法定義)。相反,他們關注的指標包括營收成長、用戶成長、市場份額、技術進步和總潛在市場。他們投資的是未來的想象力和巨大盈利潛力,一旦企業成長階段成熟,公司就會將重點轉向優化和變現。
其中,就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几家知名不盈利公開上市公司案例。
在1997年IPO/首次公開募股後的許多年裡,美股“七雄”之一的亞馬遜/Amazon幾乎將每一美元的營收都再投資於擴建其基礎設施、倉庫和服務。利潤微乎其微甚至沒有。傑夫·貝佐斯著名地專注於快速做大。投資者相信電子商務主導地位的長期願景,這項賭注最終隨著亞馬遜變得利潤豐厚而獲得巨大回報。
此外,同為“七雄”特斯拉/Tesla在研發、電池技術和建造超級工廠上投入了數十億美元,多年來持續燒錢。大規模製造汽車是資本極其密集的過程。投資者相信伊隆·馬斯克對電動汽車和可持續能源未來的願景以及特斯拉的技術優勢,這在公司實現穩定盈利之前就推高了股價。
近年來,作為新興企業的Uber和DoorDas,搭乘共乘和食品配送領域的科技公司經常虧損運營,補貼乘車/送餐費用以吸引用戶和司機,並同時在許多城市迅速佔領市場份額。它們的商業模式依賴於達到巨大規模和網路效應,希望最終透過效率提升和市場主導地位實現盈利。
雖然不盈利運營的模式具有風險,但對於那些旨在實現顛覆性企業成長和長期市場領導地位的公司來說,這可以是一種可行的成長策略,前提是它們能夠持續獲得企業融資並展示其未來潛力的進展。
未盈利企業的新常態:重塑商業成功與市場邏輯
不盈利但持續營運的公開上市公司現象,如今正深刻改變商業世界的運作邏輯,對未來的企業經營與市場結構帶來多方面的影響。
對許多公司與投資者而言,利潤已不再是唯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短期績效指標。取而代之的是對成長速度、市場滲透率與技術創新的高度關注。這種思維轉變促使企業更願意承擔早期虧損,以換取長遠優勢。
其次,這一模式加劇了市場的風險與波動性。企業對資本的依賴程度大幅上升,其估值在很大程度上建立於投資人對未來潛力的信心之上。當執行策略出現偏差,或市場情緒轉冷時,股價可能出現劇烈下跌。這也使得部分公司估值與當前財務表現之間出現明顯脫節,形成潛在的資本泡沫風險。
與此同時,這股潮流也對傳統盈利導向企業構成了壓力。那些專注短期利潤的公司,難以在面對願意以虧損來快速擴張市場的顛覆型競爭者時維持優勢,迫使它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並調整自身的成長策略與市場定位。
在這樣的環境下,資本市場的角色顯得尤為關鍵。公開市場不僅提供了企業持續融資的管道(無論是透過股權還是債務),也賦予企業在虧損階段生存與擴張的可能。然而,這種依賴也意味著企業必須隨時面對市場情緒、利率變化等外部變數帶來的挑戰。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不盈利公司往往專注於長期價值的創造。雖然它們可能暫時無法實現現金流為正,但這一策略使得企業有機會積累具有持久價值的資產,如技術、品牌聲譽與用戶基礎,最終轉化為可觀回報。這種觀點反映了一種從短期盈餘轉向長期價值的商業思維。
經營一家不盈利的公開上市公司是一條高風險但潛藏高回報的成長之路。它之所以能夠成立,是因為現代資本市場願意以未來可能性為核心,持續為其提供資源。這樣的模式正在重新定義什麼是商業成功,也進一步拉高了市場的波動性與投資門檻。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盈利導向”與“成長導向”這兩種模式之間的張力,或許仍將是資本市場發展的關鍵分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