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曾被Adobe放棄的Figma,正以其AI戰略和預計高達164億美元的估值,準備在2025年IPO,但其AI功能的成熟度與市場定位,以及AI將如何再次影響其命運,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即使你可能對Figma這個名字並不熟悉,但你日常使用的App介面和瀏覽的網頁,很可能都誕生於這款全球頂尖的設計工具。這家曾被創意軟體巨頭Adobe以200億美元天價收購、卻最終被“拋棄”的公司,如今正準備以2025年最受矚目的科技股IPO之姿,獨立上市,股票代碼為“FIG”。
Figma本週一發布了其最新版IPO招股說明書,預計估值可達146億至164億美元,而其創辦人Dylan Field本人也計畫出售235萬股股票,價值可能高達6580萬美元。這份招股書不僅象徵著Figma發展的新里程碑,更因其中高達150次提及AI而備受市場關注。
然而,在高調上市的背後,Figma也面臨著不小的質疑:其AI功能是否足夠成熟?市場定位是否清晰?Figma憑什麼在Adobe轉身離去後,還能獨立完成IPO?而AI這股浪潮,又將如何再次改寫Figma的命運?我們今天來一探究竟。
Figma創立之路:打造線上圖形編輯平台
Figma的創辦人Dylan Field,或許連他自己大學時創立這個產品時,也未曾預料到它會發展到如今如此巨大的規模。2018年,他還只是在舊金山租住著一間小公寓,每天喝著一美元一杯的咖啡,默默地穿梭於硅谷的創投活動之間。然而,如今他已搖身一變,身價過億,成為硅谷創業舞台上炙手可熱的新星。
Dylan Field在舊金山以北的索諾馬縣/Sonoma County出生並長大,從小就對電腦展現出濃厚的興趣和非凡的天賦。高中畢業後,他順利被布朗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錄取,並在學期間擔任該專業本科生小組的聯合主席,為他日後的創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2011年,年僅19歲的Dylan Field萌生了創業的念頭。他從數百名申請人中脫穎而出,成功獲得了由知名投資人Peter Thiel設立的10萬美元創業獎學金,這筆資金成為了他正式輟學、開啟創業旅程的起點。然而,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他的第一個無人機項目很快便以失敗告終。緊接著,他正式創立了Figma,但這個產品卻經歷了長達四年的艱苦打磨才正式推出第一個測試版本,期間Figma甚至一度徘徊在倒閉的邊緣。
Dylan Field最初的想法是打造一個線上圖形編輯平台,旨在幫助所有設計者擺脫本地軟件的限制,實現協同設計並充分發揮創意。然而,Figma在最初一兩年處於一種野蠻開發的狀態,僅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產品路線圖和商業模式都並不清晰。最窘迫的是,在2013年與潛在投資者會面時,Dylan Field 甚至難以清楚闡述自己在開發什麼產品,以及該產品將解決什麼問題,導致融資四處碰壁,公司財務一度陷入困境。
與此同時,公司內部大量的團隊成員離職,以及財務上的巨大壓力,給Dylan Field結結實實上了一課。這次挫折也促使他靜下心來,重新梳理Figma的產品邏輯,並明確鎖定像Adobe這樣的行業巨頭作為對標競品。他從頭開始進行軟件設計,這使得Figma逐漸擺脫了困境,重新走上了正軌,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清晰發展方向。
在經過艱苦的內部調整和產品打磨後,2015年底,Figma終於推出了其第一個測試版產品。緊接著在2016年底,他們正式發布了第一個公共產品,並採取免費開放的策略,邀請廣大用戶試用並提供反饋,開始積累了第一批忠實用戶。2017年,Figma推出了其首個付費產品,標誌著商業模式的進一步成熟。而到了2019年,公司更是開放了Figma社群,鼓勵設計師、產品經理等用戶進行自由分享與交流,極大地擴展了其生態系統。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受益於全球遠端工作的興起,Figma乘勢而上,用戶規模和影響力迅速擴大。隨著Figma在設計用戶群體中口耳相傳,其卓越的協作能力和產品體驗開始吸引了許多頂級投資機構的注意。
此前,Figma已成功完成了六輪融資,投資者陣容星光熠熠,包括Greylock Partners、紅杉資本/Sequoia、A16Z/Andreessen Horowitz等知名機構。據悉,Greylock、Kleiner Perkins、紅杉等早期投資者,預計將從Figma的成功中獲得超過10億美元的豐厚投資回報。這不僅是對Dylan Field和團隊努力的肯定,更是對Figma在設計軟件領域未來潛力的巨大信心。
Figma究竟有何魔力,能讓其發展如此迅猛,甚至挑戰業界巨頭的地位?
Figma的崛起:超越Adobe引領設計新時代
Figma成功的核心關鍵在於它精準地抓住了過往設計軟件的一大痛點:本地化操作的局限性。在當今的互聯網公司中,產品設計已不再是單一部門的工作,從概念發想到最終輸出,需要UI/UX設計師、研發工程師、產品經理等多個角色緊密協作。過去,像Adobe和Sketch這類本地化設計工具,要求設計師將文件保存至本地再傳輸給他人,這無疑大大降低了團隊的生產效率。
Figma從創立之初就明確了其基於網絡瀏覽器運行的特性,這使其成為一個輕量級的協同工具。它將整個產品設計流程轉變為實時、共享、協作、可追溯且高度透明的模式。用戶既能像傳統方式一樣將設計稿保存為離線文檔,也能將文件儲存在雲端,以鏈接形式進行分享和協同操作。這個看似簡單的功能,卻實實在在地解決了大量互聯網公司在生產流程中的痛點,特別是對於需要跨部門、跨角色參與並頻繁溝通的大型項目,Figma提供了一站式的解決方案。
Figma不僅擁有強大的設計功能,更整合了多種協作必備工具。網友們甚至精闢地總結道,一個Figma就等同於:Sketch/UI 設計+ InVision/原型設計+ Zeplin/標註+ Dropbox/雲端同步+ Abstract/版本歷史+ Craft-Freehand/實時討論+ Liveshare/實時分享+ Team Library/團隊組件庫等諸多獨立軟件的組合。這種高度整合的能力,極大地簡化了設計工作流,提升了團隊效率。
此外,Figma還提供了豐富的API接口,使其能與各種第三方入監無縫集成,極大地拓展了其應用場景。這使得Figma不再僅僅是一款服務於設計師的工具,而是演變為一個服務於整個產品開發流程的生產力平台。如今,在Figma超過400萬的用戶中,設計師群體僅佔一半,而另一半則是軟件工程師、產品經理等不同角色的開發者,這充分證明了其跨職能的吸引力。
Figma在其官方頁面上,毫不避諱地將自己與當時市場上流行的各類設計和生產力軟件進行了對比,包括Sketch、Adobe XD、InVision、Miro等等。憑藉其卓越的易用性和強大的兼容性,Figma在近幾年的互聯網公司中迅速崛起。它不僅成功突破了Adobe多年來在設計軟件領域建立的護城河,甚至已經將這位老牌巨頭遠遠甩在身後。
而正當Figma發展迅速時,Adobe曾宣布以20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Figma,此舉當時震動了整個全球設計軟件行業。
Figma被拋棄:Adobe關注AI而放棄收購
回溯至2022年9月,彼時,Adobe以其市值逾2000億美元的龐大體量,以及旗下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Lightroom、Premiere等近百款經典軟件,穩坐創意入監領域的霸主地位。
Figma作為一款專注於用戶介面/UI與用戶體驗/UX設計的協作Web應用程式,其核心賣點正是實時協作。在疫情期間遠端辦公興起之際,Figma憑藉其便捷的協作特性實現了爆發式增長,對依賴本地軟件的Adobe構成了顯著挑戰。與此同時,另一家線上圖形設計平台Canva則更側重於消費級市場,Figma則瞄準企業級市場,三者共同成為當時業界最受關注的焦點。
2022年,Adobe面臨著其在數位設計產品領域口碑下滑、專業用戶流失的困境,特別是在UI設計方面,Figma的崛起使其感受到全面超越的壓力。為此,Adobe希望透過直接收購Figma來快速重建其在UI/UX設計領域的產品能力,以期鞏固其市場領導地位。這項收購案被視為Adobe重塑產品策略、應對市場變化的關鍵一步。
然而,不出所料,這起重磅收購案立即遭遇了當時日益嚴格的科技巨頭併購反壟斷審查,尤其受到歐洲和英國監管機構的重點關注,最終導致收購戛然而止。有趣的是,儘管反壟斷監管是檯面上的官方理由,但有分析人士認為,Adobe在此次收購案中並未展現出如同以往的全力以赴。
對比2004年Adobe收購競爭對手Macromedia時所動用的全部資源,以及同期微軟為收購動視暴雪而與監管部門進行的各種斡旋,Adobe顯得相當迅速地接受了收購失敗的結果。這背後的原因,有分析認為,可能與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術的橫空出世息息相關。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確實加速了Figma的增長,也讓Adobe判斷線上協作將是未來設計軟件發展的核心趨勢,並因此在2021年決定啟動對Figma的收購,最終於2022年正式公布。然而,時間來到2022年底,ChatGPT的橫空出世以及2023年生成式AI技術的爆發式進步,徹底改變了Adobe對未來技術趨勢的預判。整個公司的戰略重心迅速轉向AI領域,使得收購Figma的協作能力對Adobe而言,重要性已大幅降低。
正因為在AI浪潮下戰略定位的調整,Figma這筆交易對Adobe而言已不再是首要任務,從而“被放棄”。面對這樣的局面,Figma選擇了獨立發展之路,積極尋求自行上市。如今,儘管其招股書中頻繁提及AI,但市場對其AI功能的實際成熟度以及未來產品定位仍抱有疑問。Figma需要在IPO後證明其AI戰略能夠真正落地並帶來新的增長點,這將是其未來發展的關鍵挑戰。
Figma第二次命運:AI是把雙刃劍
Figma遞交招股書後,最引人熱議的莫過於其中150次提及人工智能AI這一關鍵詞。在對未來願景的闡述中,Figma 強調,“我們的初心,是幫助任何人把想像變為現實;而在實現這一願景的過程中,AI至關重要。”有專家對此認為,市場可能會買單這個AI故事,因為AI目前最成功的應用場景確實集中在創意工作和市場營銷領域,而這些正是Figma的核心業務。
然而,AI對Figma而言,無疑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能降低競爭對手開發同類產品的門檻和成本,也可能削弱設計師和開發者對Figma平台的固有依賴性。Figma在招股書中也坦承,短期內對AI的投資將會壓縮我們的毛利率和運營利潤率,其最終對公司業務和財務狀況的影響目前仍無法確定。這份聲明反映了其對AI轉型不確定性的謹慎態度。
目前,Figma確實已在AI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例如Figma Make功能,用戶只需輸入一句話,AI就能自動拉動組件並生成交互,甚至一鍵發布網頁應用。然而,該功能的首個版本在去年六月推出後,曾因被指責抄襲蘋果的天氣應用而遭暫時下架。這類事件似乎暗示著Figma在AI領域更多是被動應戰而非搶佔先機。事實上,Framer、Penpot等競爭對手早已推出了AI智能排版、自動生成UI組件等實用功能。
面對AI浪潮,一些設計師已經開始繞過Figma,轉而使用Claude、Cursor等AI編碼工具。一位設計師透露,他會先在Figma中截取設計圖,再上傳到Cursor由其生成原型。這種現象說明,AI正在直接介入設計流程的底層邏輯。然而,有AI設計設計師則指出,AI工具目前還難以精準把握人類體驗的細微之處。她強調,產品設計需要對用戶心理有極其細緻的了解,每一個按鈕的交互,每一個界面的設計,都要求設計師深刻理解人如何感知整個過程,並且對每個像素的精準控制,這是目前AI難以企及的高度。
除了Figma的現有競品,如今越來越多基於vibe coding(即將網頁設計簡化為向AI描述想法的過程)的設計軟件,正受到設計愛好者的歡迎。例如,最近湧現出大量關於如何僅用AI製作手機應用或網站的教程,而它們的秘密工具往往是類似Lovable這樣的軟件。考慮到Figma超過60%的用戶是非專業愛好者,如果AI能讓他們的設計流程變得更簡單、更直接,Figma的市場佔有率勢必會受到衝擊。這導致有用戶評論指出,Figma看起來只是在不斷嘗試,但似乎並沒有一個完整且清晰的AI應對策略。
一路走來,Figma的故事充滿戲劇性。它曾因AI的到來導致Adobe轉移戰略重心而失去被巨頭收購的機會。如今,它卻希望藉由AI故事重新獲得市場的認可與估值。AI已經第一次改變了Figma的命運,它將如何第二次深刻地影響這家公司的未來?其中必然蘊含著巨大的機會,但也伴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我們將持續關注Figma的上市進展,以及AI如何重塑設計與創意軟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