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在智能駕駛被熱捧為汽車行業“黃金賽道”之際,懂車帝與央視聯合實測揭露出中國主流車型普遍技朮不足、頻頻失守,智能駕駛的美好宣傳與現實安全之間存在巨大鴻溝。
封閉高速九天九夜,36款主流新能源與傳統品牌車型集體受測,從小米、特斯拉到理想、小鵬、問界,無一缺席。由懂車帝與央視聯合推出的“懂車智煉場”實測節目揭示殘酷真相:無車滿分通關,超半數車型通過率不足五成,甚至有品牌在所有高速場景下全軍覆沒。
在智能駕駛被視為汽車行業“黃金賽道”的當下,各大廠商紛紛將其作為技朮實力的象徵與營銷的重點,鋪天蓋地的廣告宣稱“輕松解放雙手”、“自動應對復雜路況”,一幅即將邁入無人駕駛時代的圖景似乎觸手可及。然而,當虛擬的宣傳走進真實的道路,當實驗室里的算法被放置在千變萬化的交通環境中,智能駕駛的“神話”開始經不起推敲。由懂車帝聯合央視發起的封閉道路實測,正是這場技朮理想與現實碰撞的放大鏡。
中國智能駕駛:多個場景集體翻車
在本次測試中,懂車帝共設置了六大常見的意外場景,分別為“消失的前車”、“高速臨時施工”、“施工路遇卡車”、“高速驚現事故車”、“高速入口遇野蠻加塞”以及“莽撞橫穿的豬”。
測試結果顯示,在城區中,“開進大轉槃”場景通過率僅為23%,多車在駛入時操作混亂。特斯拉Model 3首次就沖上人行道、小米SU7 Ultra和樂道L60則卡在護欄無法并入主道。在“轉槃內匯入”場景中,不少車型判斷失誤頻繁與后車發生碰撞,即便是華為系車型也未能幸免。
而在高速路段,中國智能駕駛車企表現更加堪憂。在“消失的前車”測試中,問界、理想、比亞迪等新勢力與奔馳、大眾等傳統品牌紛紛撞向假車,僅特斯拉Model 3和X車型成功避障。“施工路遇卡車”場景通過率不到一半,“莽撞橫穿的豬”測試通過率更是低至5%,多數車輛面對突發狀況毫無反應。


測試現場,一輛輛中國智能駕駛汽車面對障礙物不是無動於衷就是錯誤決策,甚至出現“讓道不讓速”般的不合理行為,暴露出當前智能駕駛系統在感知、決策與執行之間的斷層。可以看出中國智能駕駛品牌的整體表現堪稱“集體失守”,尤其在“高速突發事故變道”場景中,大多數都表現慘淡,系統猶豫不決,最終直接撞上前方障礙。
不過,不同車型之間差異明顯。蔚來ES6、小鵬G6、魏牌藍山在部分場景中展現出相對優秀的預判與響應能力,能提前識別風險并主動剎車。但更多車型在關鍵測試中“當場翻車”:問界M9在遇到高速修路樁桶時遲疑碰撞、阿維塔07雖然能及時剎停,但整體穩定性仍不理想。比亞迪秦L則在夜間施工模擬中表現亮眼,甚至主動鳴笛提醒,被網友調侃為“10萬元級別的智駕天花板”。
這場測試的核心價值并非“誰更智能”,而是明確揭示了L2級系統的本質:它只是輔助駕駛,而非自動駕駛。網友將此次測試戲稱為“智駕大逃殺”,測試現場几乎成了“撞卡車、撞故障車、撞施工點、撞路人”的事故連播,更令人擔憂的是,約34.1%的事故源於系統無法識別靜止或緩行的前方目標。
這一測試結果公布后,便引發行業震動。在社交媒體上,相關話題迅速沖上熱搜,不少網友憤怒質疑,“車企吹得天花亂墜,結果實際表現不堪一擊,是不是在欺騙消費者?”也有人調侃道,“所謂智能駕駛,關鍵時刻就是個‘紙老虎’。”但也有部分聲音認為測試方法不夠嚴謹,部分場景和變量控制可能影響結果准確性。
面對爭議,測試方懂車帝回應稱,“測試目的是通過還原真實事故場景,教育公眾認清輔助駕駛的邊界,讓駕駛者明確:安全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所有車輛測試均未有駕駛員干預,變道失敗系AEB觸發后系統策略沖突所致,AEB持續介入抑制了NCA、導航輔助駕駛功能,從而阻礙繞行操作。”此外,懂車帝也強調,測試車輛配置統一、場景基於真實交通狀況,并由央視參與監督,重在揭示技朮邊界而非選出“最強智駕”。
專家也對此指出,測試暴露出當前不少中國智能駕駛車型的AEB與高階輔助系統缺乏有效聯動,算法決策間存在沖突,也解釋了為何同品牌不同車型在相同場景下表現天差地別。
當特斯拉用五年前的硬件仍在測試中碾壓中國新勢力,技朮代差正在拉大。在本次測試中,特斯拉可謂是“大獲全勝”,連其創始人Elon Musk馬斯克也忍不住在X社交媒體上發表,“由於數據出口相關法律的限制,特斯拉儘管沒有本地訓練數據,但仍在中國取得了最高成績。特斯拉正在增加我們全球模擬器和測試跑道的訓練數據,力求達到6/6的成績。”

這場測試掀掉的不只是中國智能駕駛車企的底褲,更是整個行業的遮羞布。那些在發布會上自詡“遙遙領先”的技朮,一旦脫離剪輯精良的PPT和預設場景,暴露出的卻是系統頻繁失靈、體驗割裂、責任邊界模糊的現實隱憂。
光鮮發布會下的隱憂:遙遙領先的PPT
在當今汽車行業,智能駕駛已成為各大車企競爭的核心戰場,更是營銷宣傳中的絕對主角。走進任何一場新品發布會,“自動駕駛”、“解放雙手”、“零事故願景”等詞語隨處可見,仿佛智能駕駛已然進入“萬能”時代。
部分中國廠商更是聲稱已實現“端到端自動駕駛”:車輛可自主規划路線,從車位駛出,自動避障、穿越街道、精准泊車,無需人為介入。他們強調系統擁有強大算力和先進算法,能在毫秒級響應中處理復雜路況。在廣告片中,駕駛員輕松自在地刷手機、聊天,仿佛智能駕駛已成為貼身保鏢,保障出行安全。
然而,現實卻狠狠戳破了這些光鮮的宣傳泡沫。懂車帝的實測顯示,那些標榜能從容應對復雜環境的“智能駕駛系統”,在真實測試場景下卻頻頻失誤,甚至接連“翻車”。所謂“自動駕駛”距離真正安全、穩定的出行狀態,仍有遙不可及的鴻溝。夸張宣傳不僅誤導用戶認知,也潛藏巨大的安全風險,一旦駕駛者因此過度依賴系統,后果可能是致命的。
更令人警惕的是,測試還揭示了行業一個隱秘的“潛規則”:智駕系統在撞擊前“最后一秒退出”機制。一旦系統識別到即將發生碰撞,它會立即中斷接管、將控制權交還駕駛員,試圖撇清責任。
懂車帝的視頻清晰記錄了這一過程:車輛即將撞上障礙物時,系統突顯“輔助駕駛已退出”提示,將責任瞬間甩給駕駛者。這種設計形成了一個“完美責任閉環”。宣傳階段高調吹捧“L2.999級智駕,放手辦公無壓力”,當事故發生時,系統自動退出,甩鍋駕駛員“操作不當”。最終結果是車企免責,用戶買單。
這場測試不僅揭示了智能駕駛技朮的現實邊界,也促使公眾深刻反思:如今被熱捧的“智駕時代”,到底是真正的技朮飛躍,還是一場華麗的過度包裝?在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中,智能駕駛離真正安全可靠的未來究竟還有多遠,仍然是擺在行業和用戶面前亟待解答的難題。
智能駕駛安全:到底還有多遠?
本應為出行安全帶來革新的智能駕駛,如今卻讓不少消費者淪為技朮不成熟與宣傳浮夸的受害者。許多車主花費高價購車,懷揣對“自動跟車”、“智能避障”的美好期待,換來的卻是測試視頻中的冷酷現實。系統頻頻失效、功能“智而不能”,原本信任滿滿的用戶,如今卻只敢“關掉不用”。
更令人警覺的是,車企高調宣傳與系統真實能力之間的巨大落差,已經演變為公共安全問題。據相關數據,近年來因“過度依賴輔助駕駛”導致的事故頻發,核心原因正是駕駛員誤信系統穩定可靠,卻在緊急時刻發現系統無法應對、也來不及人工介入。懂車帝的測試中,多次出現“系統退出、駕駛員倉促接管”的驚險瞬間,若發生在真實道路上,后果不堪設想。
測試暴露出的技朮短板令人觸目驚心。感知系統無法識別靜止物體,是34.1%事故的主因,這一基礎能力的缺失竟成行業普遍難題。此外,決策系統不遵循“讓速不讓道”的基本安全原則,頻繁做出高風險決策,將車上乘員置於險境。
而更深層的風險來自於“大模型黑箱決策”。不同場景、同樣輸入,系統可能做出截然不同的反應。“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次它會不會突然變傻”,一位工程師的無奈道出行業真實現狀。消費者面對的,不是一輛“智能汽車”,而是一個行為不可預測的風險體,一輛“薛定諤的智駕車”。
面對激烈洗牌,中國車企已到了該放下浮夸宣傳、回歸理性研發的臨界點。這場測試掀開的,不只是個別品牌的技朮短板,而是整個行業過度包裝、掩蓋風險的遮羞布。在智能駕駛這條路上,技朮可以試錯,宣傳可以收斂,但用戶的生命安全,絕不容許任何“算法僥幸”。
這場關於智能駕駛的集體“撞牆”,不僅是一記響亮的技朮警鐘,它更映射出行業過度逐利下的焦躁與浮躁,也暴露了公眾對“自動化”認知的誤區。智能駕駛不該是浮夸營銷的試驗場,更不能成為資本講故事的籌碼。在技朮飛速演進的當下,唯有讓倫理與規范先行、讓真實體驗勝過紙上談兵,才能確保科技的發展真正服務於人、守護人的安全與尊嚴。未來的方向不在於“更炫的功能”,而在於“更穩的信任”。這是智能時代,每一個造車者和使用者都該深刻銘記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