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快速增長。而中國新能源汽車能快速打開海外市場的重要原因,離不開中國企業的價格和電池優勢。但是,隨著中國新能源車企在全球市場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開始面臨著來自內部和海外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未來全球的新能源汽車格局是否會產生巨大的變化,中國是否依然能保持現有優勢?我們拭目以待。
投資不僅僅是為了創造財富,更是一種洞察宏觀經濟的態度,見證社會演變與科技發展。我們一起,從大變局中看清發展趨勢,希望從不確定中找到確定。
狂呼金融研究所聚焦於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金融與經濟對當今世界日益凸顯的影響。以全面、理性的投資視角,洞察分析每一個趨勢與機會,為廣大投資者創造更高質量、更獨特的金融投資觀點。
狂呼,比一部分人更快、更准地看清市場,讓大眾洞察金融經濟的核心。
聯系我們 // 相關文章
"德國製造"曾是汽車行業尖端技術和設計的標誌。但現在,德國汽車製造商在生產更多電動汽車的全球競賽中落在了後面,一些汽車高管用"中國速度"這個時興詞來形容他們需要多快地行動才能迎頭趕上。中國速度反映了中國汽車工業轉型為電動汽車巨頭的速度。這個速度在慕尼黑的德國國際車展IAA上展現出來,來自中國的後起之秀在這個大型車展上搶盡風頭。慕尼黑IAA移動大會上約40%的演講者來自亞洲,而與會的中國企業數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
中國的純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今年在國內的銷量已超過大眾汽車,成為中國最暢銷的品牌。它在此次車展上推出了一款時尚新型轎車和一款運動型多用途車,贏得滿堂彩。歐洲人幾乎被中國企業在歐洲的表現嚇呆了! 這次車展舉行之際,歐洲居冠的德國汽車工業以及更廣泛的德國經濟正面臨不確定性。
曾為德國經濟提供關鍵驅動力的德國汽車製造商現在卻在拖累國家經濟。2023年6月份的德國汽車工業生產與5月份相比下降了3.5%,拖累了全國工業生產,導致後者環比下降了1.5%。經濟低迷的涉及範圍超出汽車製造業。德國的經濟產出受能源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影響處於停滯狀態,這種影響自俄羅斯去年入侵烏克蘭起一直揮之不去。
五菱宏光在越南市場成功上市、長城汽車宣布進入印尼市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往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一系列動作都在表明,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之路已經進入到加速階段。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2023 年前7個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63.6萬輛,同比增長1.5倍。其中,7月份新能源汽車出口10.1萬輛,同比增長87%。
比亞迪 (BYD) 在“德國慕尼黑國際汽車展IAA 2023”上展示 6 款電動汽車和新技朮,并首次向歐洲觀眾展示其豪華子品牌“騰勢DENZA”。騰勢D9 為比亞迪與梅賽德斯-奔馳的合資企業騰勢共同合作的新車型,內部提供無差別的7 座容量和“2+2+3”的寬敞空間,是一款終極載人汽車。比亞迪歐洲及國際合作部總經理表示,“比亞迪真正致力於向歐洲市場推出創新型高科技環保汽車,並且比亞迪將在產品組合中提供多種選擇,并配備最新技朮,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中國品牌“出海版圖”擴大
作為外貿“新三樣”之一,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快速增長。據相關數據統計,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技朮水平持續提升,海外營銷渠道和售后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新能源汽車正在成為支撐車企出口新動能的重要驅動力。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份額“搶奪大戰”中,中國的產品型號最多,高達300多種。相比之下,歐洲只有184種,美國只有近65種,這也讓中國廠商能實現為歐洲不同的消費群體提供更多樣化的產品選擇。
而中國新能源汽車能快速打開海外版圖的重要原因,離不開兩大優勢。
價格優勢 - 在歐洲,新能源汽車和傳統燃油汽車之間的價格差別平均為45%至50%,導致很多普通收入者難以負擔新能源汽車。但因為中國市場的高度競爭和產能規模化,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平均價格只比傳統汽車高20%。自2011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成本几乎減半,而歐洲競爭對手的平均價格卻仍在上漲。此外,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出口歐洲,即使加上運輸費用和10%至20% 的進口關稅后,仍具有價格競爭優勢。值得註意的是,因為歐洲的汽車制造商過分關注利潤,集中精力制造和銷售高端、高利潤車型,几乎退出了低價市場,而中國新能源汽車剛好可以填補上這一價格區間的“市場空缺”。
電池優勢 - 在新能源汽車時代,掌握着電池技朮就像是掌握着知識產權的鑰匙。據相關數據預測,在2030年,全球電池產能的70%和大部分電池供應鏈都可能繼續被中國廠商掌握着。目前十大電池生產商中有六家是中國企業,最大的寧德時代在全球市場份額也高達32.6%。作為中國最大的電池和汽車制造商之一,比亞迪的快速增長和崛起也讓我們看到了電池技朮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重要性。2020年排名還在全球第六位開外的比亞迪,在2021年已經成為了特斯拉、大眾之后的第三大新能源電車整車廠/OEM。而作為電池生產商,比亞迪在全球最大電池電芯制造商排名中已升至僅次於寧德時代的第二位。
此外,中國也在推動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的前沿。中國較大的科技和互聯網公司,如華為、阿里巴巴和百度,都在為中國新能源汽車提供數字架搆和大數據技術,讓中國品牌擁有更好的車聯網、自動駕駛功能、以及更丰富的基礎配置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為何歐洲成為熱門目的地?
截止目前,中國眾多新能源汽車品牌,都熱衷於把歐洲作為海外市場的首站選擇。比亞迪1998年在荷蘭設立了歐洲總部,除了和歐洲當地頭牌汽車經銷商合作銷售之外,2017年在匈牙利更是投資興建了中國新能源品牌在歐洲的第一座電動大巴工廠,該工廠今年已經獲得了匈牙利最大的純電動大巴訂單;蔚來登陸挪威之后,已經在德國、荷蘭、瑞典和丹麥正式上線。去年10月蔚來在奧斯陸2150平方米的高端蔚來中心/NIO House已正式對外營業。除此之外,蔚來也計划在挪威建設20座第二代換電站,覆蓋挪威前5 大城市及主要高速道路。
盡管歐洲整體汽車市場尚未從疫情中完全恢復,但新能源汽車市場經過2020年的繁榮之后,2021年電動車銷量繼續同比增長65%以上,達到每年近230萬輛的規模,占歐洲整體汽車銷量的17%。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在2016至2021的五年期間,歐洲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是以61%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增長,高於中國的58%和美國的32%,成為了全球最高。
支撐歐洲新能源汽車增長的關鍵因素在於歐盟收緊的二氧化碳排放標准。
2021年,歐盟委員會提出了一項名為“Fit for 55”的計划,宗旨為截止到2030年,所有在歐盟注冊新車的排放總量應較2021年降低55%,到2035年所有新車要實現“零排放”,即在歐盟地區“禁售燃油車”。這意味着,2030年歐洲銷售的新車中超過50% 將是新能源汽車,每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會超過900萬輛。此外,主要歐洲國家還設置了新能源汽車購買補貼和稅收優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能源汽車銷售的加速。
但是,歐洲各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并不平均。2021年歐洲新新能源汽車銷量市場份額最高的是挪威(86%)、冰島(72%)、瑞典(43%)和荷蘭(30%),其次是德國(25%)、法國(19%)、意大利(9 %) 和西班牙 (8%)。其中總銷量最大的市場仍然是德國,英國則因為“脫歐”,首次未被納入歐盟市場統計中。
因此,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歐洲的首站很多都會選在挪威。挪威雖然是非歐盟國,但作為新能源車滲透率最高的汽車市場,對國外電動車不僅不徵收購置和進口稅,還免徵25% 的增值稅,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制造商通往歐洲的最佳道路。除了整車出口,全散件組裝出口、海外建廠、與外資合作等多元化模式逐漸涌現,“一車出海帶動全鏈”的模式正加速顯現。以充電服務為例,能鏈智電此前表示將深入歐洲充電服務市場,開展歐洲本地化服務;特銳德則在中亞、東南亞、俄羅斯、歐洲等地區均有充電設備的出口;動力電池領域的寧德時代、蜂巢能源、國軒高科、欣旺達、遠景動力等均已在海外建廠。
海外競爭愈加激烈
隨着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不斷增長,新能源車企有望發揮技朮創新、價格競爭力等優勢,占據更多市場份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2020年下半年至今經曆高速增長,在滲透率超30% 的情況下仍維持可觀增速,而歐洲、美國市場滲透率相較中國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正處於政策推動與快速追趕過程中。有相關資料預測,到2030 年,中國整車廠的全球市占率將從17%增長到33%,歐洲整車廠的市占率損失最大。從現在到2030年,傳統整車廠的全球市占率可能從81% 下降到58%,其中結搆性萎縮的燃油車板塊受到的沖擊更大。
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市場上的影響力擴大,也面臨著來自內部和海外市場的激烈競爭。
近日,狂呼媒體曾發佈一文“特斯拉再次大幅度降價! 中國新能源電車面臨新沖擊?”,揭示了特斯拉引發的價格戰,給比亞迪、小鵬、蔚來汽車等中國新能源車企的利潤帶來了較大的壓力。作為全球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國,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生產領域佔據巨大成本優勢。但是,隨著越來越多全球品牌進軍電動車市場,甚至在中國建廠,直面而來的市場競爭“難以避免”。
除了價格以外,一方面中美對立加劇之下,美國正提倡“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與韓國、澳洲等盟友共同打造供應鏈提升動力電池產量,這可能動搖中國在電池領域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隨著新能源汽車朝無人駕駛的方向演進,行業未來發展將取決於作為“大腦”的芯片有多強大。目前在美國、日本、韓國、台灣的芯片四方聯盟/Chip 4圍堵下,中國是否能自主研發出與高通、台積電品質相媲美的芯片,決定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上限”。
但是,儘管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阻力持續提升,隨著中國人口總量減少和老齡化加劇,國內市場將日趨飽和。因此,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長期發展必將仰賴出口市場,尤其是東南亞和非洲等發展中市場的壯大。未來全球的新能源汽車格局是否會產生巨大的變化,中國是否依然能保持現有的優勢?我們拭目以待。
在如此動蕩的金融市場中,你會選擇怎樣投資?
一起深入了解資深投資者的美股交易策略。在投入股市之前,多認識美股市場,才可提高投資回報率。關注狂呼“個股分析”欄目,緊密跟蹤美股走勢,尋找更多投資機會。
點擊此處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