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在高淨值人群加速布局海外資產的背景下,中國正以數據驅動方式加強對境外所得的監管,推動稅收治理邁入新階段。
隨著全球財富管理趨勢加速轉向跨境、多元化配置,中國高淨值人群參與海外市場的比例亦逐年上升。然而,在資本自由流動的同時,稅收治理的同步強化也成為不可回避的課題。
面對潛在的稅基流失風險,中國稅務部門開始轉向更積極、更數據驅動的監管策略,特別針對個人境外所得展開重點行動,標誌著稅收合規進入新階段。
首季税收下跌3.5%
近期,在税收收入下降和民众境外开户投资热潮下,中国官方正运用税收大数据,加大对公民境外收入的征税力度。中國稅務機關針對高資產個體展開新一輪監管行動,透過短信與電話方式,提醒其申報並補繳境外投資所得。
北京中倫律師事務所5月14日在其官網指出,此舉代表中國對境外所得稅的執行力度正在加強,特別是針對擁有跨境資產配置的高淨值人群。
自今年4月起,社交媒體上陸續有中國網民分享自己收到地方稅務局發出的“境外所得納稅提醒”通知書,並上傳來自上海、武漢等城市稅務機構的通知截圖。這一波補稅提醒迅速在網絡上發酵,引起投資者與輿論的高度關注。
隨著越來越多中國大陸民眾參與美股、港股等境外市場交易,前往香港開設銀行帳戶已成為一種趨勢,自去年以來持續升溫。與此同時,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全國稅收收入同比下滑3.5%,令當局更加關注稅基外流與潛在的徵稅空白。
自4月下旬以來,不少自稱在香港券商開戶、進行海外投資的大陸用戶表示,接到稅務部門有關境外所得補稅的通知,顯示此次行動已由超高資產群體逐步擴展至更廣泛的個人投資者圈層。
一名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稅務局客服表示,當地確實已接獲上級通知,安排專人聯繫相關納稅人,要求其親赴稅務機關了解詳情並完成申報流程,顯示稅務部門正以系統化方式推進這一政策執行。
据相关消息人士指出,中國當局已開始對擁有逾千萬美元離岸資產的富豪展開境外所得查稅行動,涵蓋對象包括持有美國或香港上市公司股份的中國公民。
上述人士透露,這些高資產納稅人可能面臨最高達20%的資本收益稅,若未按期繳納,還可能產生高額罰金。不過具體稅額往往可透過與地方稅務機構協商決定,顯示出稅務執行仍具一定靈活性。而事實上,針對高淨值人群的監管早在去年已有行動跡象。
征税并非突如其来
除了對超級富豪的鎖定外,今年3月底,湖北、上海、浙江與山東等地的地方稅務局相繼透過官網發布公告,表示將依據稅收大數據分析線索,開展針對未如實申報境外收入的納稅人之風險處理。在浙江公布的案例中,某納稅人因補稅與滯納金合計繳納超過12萬元人民幣,顯示監管對象已逐步擴展至中產階層,境外所得課稅已進入更廣泛的執行階段。
自1980年“個人所得稅法”實施以來,中國居民依法申報並繳納其境外所得,始終是法規框架下的基本義務。儘管如此,近期針對個人境外收入的集中稽核與補稅行動,仍令許多民眾感到突然,實則這一政策趨勢早有鋪墊。
早在2018年,中國便加入“共同申報準則”/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 简称CRS體系,正式參與首次全球稅務信息交換。該制度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推動,旨在打擊跨境逃稅行為,要求各國金融機構定期向本國稅務機關提供非居民帳戶資訊,並實施多邊交換。
根據律師事務所专家表示,隨著CRS的常態化運作,中國稅務機構已逐步掌握大量本國稅務居民在海外金融機構開設帳戶的數據。這些資訊來源穩定、範圍廣泛,為後續稽核行動奠定基礎。
她進一步指出,外界近期才感受到稅務機關行動升溫,其實是因為先前累積的大量涉稅資料處理難度高、需投入大量人力資源,而現今隨著數據分析與AI技術成熟,稅務部門的處理效率大幅提升,才得以啟動針對性的風險應對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個人所得稅的綜合年度匯算期為每年3月至6月。专家们認為,稅局選在3月集中公布典型案例,意在以具體執法行動發揮法律宣導與警示效果,敦促潛在納稅人主動合規申報。
在全球資本流動愈發頻繁、個人財富配置日益多元的背景下,如何在促進經濟活力與維護公平稅負之間取得平衡,已成為各國政府共同面對的課題。中國此次加強境外所得稅收執行,不僅是對現行法規的重申與落實,更折射出監管邏輯的轉變:從被動補漏走向主動防控,從針對少數富豪逐步延伸至更廣泛的社會群體。在此過程中,透明、穩定且可預期的稅收環境,將成為公民合規意願與國家財政可持續性的共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