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在“雙碳”目標與能源安全雙重驅動下,中國正加速布局核能產業,力圖在全球能源變局中實現突破并提升戰略自主。
在“雙碳”目標驅動與能源安全戰略需求的雙重背景下,全球正掀起新一輪核能回歸潮。隨着可再生能源發展遇到儲能瓶頸和電力系統調節壓力日增,作為穩定、低碳的基荷能源,核能再次成為各國能源結搆調整的重要支柱。
而在此浪潮中,中國扮演着愈發關鍵的角色。在當前國際能源格局深度調整、地緣博弈風險升溫的背景下,核能不僅承載着中國能源轉型的希望,也日益成為其科技自主、產業安全與地緣戰略的關鍵支點。
中國核能擴張速度加快
根據中國核能產業協會/CNEA最新發布的報告,到2040年,中國的核電裝機容量預計將增加近一倍,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核能生產國。報告指出,在未來十年內,中國計劃建設數十座新核反應爐,將總裝置容量提升至200吉瓦,這一數字是美國目前核電裝機容量的兩倍以上。
近年來,中國啟動了歷史上建設速度最快的核電擴張計劃之一,目標是在推動經濟脫碳的同時,降低對風能與太陽能等天候不穩定可再生能源的依賴。
根據高盛上週的分析,全球正在興建的61座核反應爐中,有近半數位於中國。中國核能協會進一步指出,截至2024年底,中國已投運與在建的反應爐總數達102座,總裝機容量為113吉瓦,主要集中於經濟活躍的沿海地區。
相比之下,美國能源資訊署/EIA資料顯示,美國目前運行中的核反應爐為94座,總裝機容量約為97吉瓦。法國則擁有56座反應爐,是全球第三大核電生產國。儘管部分歐洲國家也已宣布擴建核設施的計劃,但其規模仍遠遠落後於中國。
今年4月,中國國務院批准在沿海五個地點新建10座核反應爐,總投資額約合279億美元,展現出中國進一步擴大核能規模的決心。根據中國核能協會的預測,若按目前建設速度推進,中國有望在2030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核電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該報告也預估,到2030年代末,核能將在中國整體能源結構中占比約達10%。
在此次新批准的反應爐中,有8座採用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這一設計正是中國在國際市場積極推廣的核心技術,每座華龍一號反應器每年可生產約100億度電,足以滿足約100萬人的用電需求。
華龍一號總設計師表示,該技術具備更高的安全標準與設計冗餘度,特別是在抗震能力方面優於許多國際第三代反應器,為其在更多地區建設提供了技術可行性。他指出,“這意味著我們完全有潛力在更多區域,尤其是地震風險較低的地帶,加快華龍一號的部署。”
目前,中國的核電建設仍以沿海地區為主,但多位專家已建議放寬對內陸地區的限制,藉此釋放更大規模的核能發展潛力。根據聯合國數據,中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費國與溫室氣體排放國,2023年碳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逾三分之一,推動核電向內陸拓展不僅是能源轉型的關鍵一步,也有助於構建更加穩定、低碳的電力供應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核能發展正邁入全面自主化的新階段。
中國核能進入全面自主化階段
近年來,中國核電建設進入加速發展階段。自2022年至2024年,中國共核准31台核電機組,展現出國家在推動能源結搆轉型、保障能源安全方面的戰略決心。今年4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核准五個沿海核電項目,包括浙江三門三期、福建霞浦壓水堆1、2號機組、山東海陽三期、廣東台山二期、廣西防城港三期等,共計10台機組,預計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至此,中國在運及核准在建核電裝機容量已突破1.2億千瓦。
在技朮路線方面,中國已形成以“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為代表的三代壓水堆自主品牌,并在四代技朮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包括高溫氣冷堆、鈉冷快堆和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等多個方向。這些核心技朮已具備規模化應用和出口能力,為核能產業走向國際奠定基礎。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核電審批也已經邁入常態化軌道。最新發布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5”指出,全球核能正迎來新一輪發展高潮,而中國憑借穩定的推進節奏,有望在2030年前躍升為全球在運核電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至2040年,這一裝機規模有望達到2億千瓦,核電占全國總發電量的比重將接近10%。
據國際原子能機搆/IAEA預測,到2050年全球核電總裝機容量將突破11億千瓦,其中小堆占比將達1/4,具備3億千瓦的發展潛力。此外,核電的未來也正在與AI產業實現融合。核電企業正在積極推進智能化升級,將AI技朮應用於工程設計、建造、運維、決策等核心環節。AI對電力系統穩定性和低碳算力的需求,也使得核能成為支撐未來數據中心與AI基礎設施的關鍵能源之一。
早前,中美在核能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美國政府於今年6月初暫停了部分對中國出口核能發電設備的許可證。此外,美國總統特朗普於5月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加速美國核能設施建設,目標是在2050年前將核電裝機容量提升至400吉瓦,遠高於當前水平。
目前,中國正按照“熱堆—快堆—聚變堆”的三步走戰略推進核能發展,多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也在圍繞一體化閉式循環快堆、小型堆等關鍵技朮展開。國和一號示范工程已建成投產,華龍一號機型不斷優化升級。而玲龍一號則作為全球首個陸上小型壓水堆工程,其建設進展受到全球關注。除此之外,模塊化、浮動堆、微堆等多種形式的小型堆技朮也在加速研發。
正如核能專家所言,未來10年將是小型堆技朮驗證和市場化推廣的關鍵窗口期。隨着AI算力需求激增、數據中心用電量持續攀升,小型堆在園區能源、替代煤電、算力基礎設施供能等領域的商業前景愈發清晰。預計到2030年前后,中國有望完成小型堆核電站的商業示范,為全球核能創新帶來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