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盡管美國持續加徵多項進口關稅可能間接影響消費者,但最新追蹤研究顯示,短期內商品價格整體仍保持穩定,尚未出現全面上漲跡象。
目前,美國對進口商品徵收多種關稅,這搆成了復雜的成本結搆。除了普遍存在的10%關稅外,鋼鐵和鋁產品被徵收高達50%的關稅,汽車及零部件面臨25%的稅率,而針對中國商品的關稅更是高達30%。這些看似針對企業的關稅,最終往往會通過各種方式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而面對日益復雜的全球貿易環境和不斷變化的關稅政策,消費者們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的日常開支是否正在悄然增加?為了解答這一疑問,知名消費指南機搆Wirecutter展開了一項詳盡的價格跟蹤研究,對40種廣受歡迎的推荐產品進行了為期60天的嚴密監測。研究結果初步顯示,盡管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截至目前,美國市場上的商品價格尚未出現普遍性的上漲。
價格追蹤:初期不明顯但局部壓力已顯現
這項研究涵蓋的產品范圍極其廣泛,力求反映美國消費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廚房里的必需品如橄欖油,到個人護理領域的視黃醇精華,再到家庭清潔常用的洗碗機洗滌劑,這些都是人們頻繁購買的日常消耗品。同時,調查也包括了價值更高、購買頻率較低的耐用品,例如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空氣淨化器、每天喚醒味蕾的咖啡機,以及家庭生活的核心電器冰箱。
此外,為了確保數據的全面性和代表性,Wirecutter精心挑選了來自不同規模公司和多個國家的產品樣本。這意味着他們的分析不僅僅局限於大型跨國品牌,也兼顧了中小型企業的商品。同時,進口商品和本土產品的價格波動都在監測范圍之內,力求繪制出一幅盡可能完整的市場圖景。
在以上背景下,Wirecutter的副主編Ann Marie Conte帶領團隊對40種推荐產品進行了60天的價格跟蹤調查。
結果顯示,在最初的60天里,37種產品的價格基本保持穩定,并未出現普遍上漲。這主要得益於零售商的銷售活動或臨時調整,他們可能通過壓縮利潤空間來吸收部分關稅成本,避免直接提價。這表明至少在短期內,零售商和品牌方可能通過吸收部分成本、優化供應鏈或利用現有的庫存,來緩沖關稅帶來的直接沖擊,避免將額外的成本立即轉嫁給消費者。
然而,某些產品已經感受到了關稅的直接沖擊。例如,Legend Chill混合床墊的價格上漲就是由於鋼鐵關稅的直接影響。床墊制造過程中需要大量鋼鐵,關稅政策直接推高了原材料成本。盡管制造商通過降低其他床墊的利潤率來避免全面漲價,但這類商品的成本壓力是實實在在的。此外,含有大量鋼鐵的戶外烤槃等產品也未能幸免,其價格同樣出現了上漲。
除了床墊,還有其他受關稅影響的產品類別。科技產品和嬰兒用品是兩個值得關注的領域,因為它們中的大部分都在中國制造。隨着針對中國商品的關稅生效,這些產品的進口成本自然隨之增加,最終可能導致零售價格上漲。
而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關稅政策的影響并非總是在商品標價上直觀體現,尤其是在日益盛行的消費者直銷/DTC模式中,它常常以一種“隱藏陷阱”的形式出現,讓消費者在收到包裹時才恍然大悟。
隱藏關稅陷阱:消費者購買直銷商品
早在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此前取消了針對來自中國和香港的800美元以下小額商品的免稅政策。這一政策調整,直接意味着當你在Shein、Temu等跨境電商平台下單,購買那些看似物美價廉的商品時,很可能會在商品抵達時,收到一份意料之外的巨額關稅賬單。
這種“隱形賬單”的沖擊力有多大?知名消費指南網站Wirecutter的親身經曆就提供了一個令人咋舌的例子。他們的團隊曾訂購了一把價格為56美元的尤克里里。然而,當商品送達時,他們卻額外收到了一張高達102.43美元的進口關稅賬單。這意味着,原本56美元的商品,最終花費了158.43美元,足足是原價的近三倍。這筆突如其來的額外費用,不僅讓消費者措手不及,也大大增加了實際的購物成本,徹底顛覆了“便宜划算”的初始印象。
面對這種新的關稅挑戰,一些敏銳的跨境品牌和零售商也開始積極調整他們的全球供應鏈策略,以期規避高額關稅,從而避免將這些額外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例如,像Quince品牌,為了避免關稅壓力,正積極將他們的生產設施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因其相對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和優惠的貿易政策,成為了新的熱門選擇。通過這種生產基地的轉移,企業希望能夠降低產品的整體成本,從而在不提高零售價的情況下,繼續為消費者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商品。
這種供應鏈的重新布局,雖然短期內可能增加企業的運營復雜性,但從長遠來看,卻有助於分散關稅風險,并為消費者帶來更穩定、更可預測的購物體驗。此外,它也反映出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正促使企業不斷進化其生產和銷售模式,以適應新的經濟和政策環境,確保消費者依然能享受到便捷且經濟的跨境購物。
未來展望:消費者的應對策略
展望未來,消費者們需要為可能出現的價格波動做好准備。專家預測,在即將到來的夏季,大部分商品的市場價格有望保持相對穩定,即便像亞馬遜Prime Day這樣的大型促銷活動,商品的定價也可能維持正常水平。
然而,這份平靜或許只是暫時的。隨着時間推移,到了秋季的“黑五”和年末的假日購物季,消費者們很可能會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是商品價格的普遍上漲,另一方面則是熱門商品庫存的減少,這可能導致一些心儀的產品難以買到。
這種潛在的價格上漲并非無跡可循。面對關稅帶來的額外成本壓力,制造商們為了維持利潤空間,不得不考慮釆取一系列應對策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高零售價格,將增加的關稅成本直接轉嫁給消費者。
除了提價,他們也可能通過其他手段來控制成本,比如降低產品質量,例如使用更廉價的原材料、簡化產品設計或者移除一些非核心功能。這意味着,未來我們購買的商品,即便價格沒有顯著上漲,也可能在耐用性、性能或功能方面有所妥協,這無疑會對消費者的使用體驗產生負面影響。
面對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消費者又該如何做出明智的消費決策,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的錢包,并避免“踩雷”呢?專家們給出了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大家更精明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是避免恐慌性購買。在市場傳言或價格波動面前,很容易產生囤貨的沖動,但盲目購物往往會導致不必要的浪費。專家建議,只購買你真正需要或想要的東西,保持理性消費。其次,可以考慮購買舊型號產品。新款產品通常包含了最新的技朮和設計,也最容易受到關稅和供應鏈波動的影響。而老款產品經過市場驗證,價格通常更為穩定,性價比可能更高。
此外,修復現有物品并延長舊科技產品的使用壽命,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應對策略。與其動輒更換新設備,不如嘗試維修那些還能用的物品。通過簡單的維修和保養,就能大大減少購買新電器的頻率,既省錢又環保。同時,密切留意公司宣布的未來價格上漲信息也至關重要。一些品牌可能會提前預告價格調整,如果能及時掌握這些信息,就能提前規划購物,避免在漲價后再購買,從而節省開支。
與此同時,充分利用多樣化的購物渠道和資源是明智之舉。專家建議,可以經常查看像Wirecutter的交易頁面,那里會及時更新各種商品的折扣信息。此外,二手市場和翻新產品也是不錯的選擇。購買二手或翻新商品不僅價格更優惠,還能減少資源浪費,是一種更加可持續的消費方式。
在全球貿易規則不斷演變的當下,關稅早已不再只是國家間博弈的工具,更深刻地滲透進了普通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從產品成本到消費選擇,從購物平台到供貨來源,每一環節都在悄然調整應對新現實。對於消費者而言,真正的挑戰或許不僅是如何抵御價格上漲的短期沖擊,更在於在關稅沖擊下,到底如何做一個精明的消費者?這意味着不僅要關注價格,更要注重產品的長期價值和自己的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