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天弘科技/Celestica憑借其在電子制造服務領域的深厚實力,成為支撐全球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關鍵供應商,近期業績飆升彰顯其在數字化與AI浪潮中的戰略領導地位。
隨著全球數字化和智能化浪潮迅速推進,企業對基礎運算能力的依賴日益加深,從雲端服務到人工智慧,龐大的硬體支持系統成為不可或缺的基石。在這場技術革命的背後,有一批低調卻舉足輕重的推動者默默發揮著關鍵作用。天弘科技/Celestica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從傳統代工廠逐步蛻變為全球電子製造服務/EMS領域的巨頭,成為支撐現代AI基礎設施的核心力量。
近日,該公司公布了超出市場預期的財報業績,CLS股價大幅攀升,躍居加拿大第三大最具價值的科技企業。隨著全球科技巨頭爭相興建大型人工智能資料中心,Celestica第二季度的需求激增,進一步證明其在AI浪潮中的重要戰略地位。
Celestica:從IBM旗下到全球EMS巨頭
天弘科技/Celestica是一家總部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的跨國企業,專注於電子專業制造服務/EMS,業務遍及美洲、歐洲與亞洲,在全球11個國家設有20多個運營據點。
公司最早可追溯至IBM設於多倫多的銷售與支持辦公室,最初主要負責小型制造單元,為IBM的大型計算機系統及其配套設備生產金屬框架結搆。1969年自多倫多大學畢業的尤金·波利斯蒂克/Eugene Polistuk在加入IBM后,於1986年接管該辦公室的管理工作。
在大型主機逐漸式微、微型計算機興起的背景下,該辦公室於1986年與1988年經曆裁員調整。Polistuk隨即展開一系列改革,大幅拓展了生產線能力,包括電路板、存儲設備及電源模塊的制造,使其產品可適用於多種IBM設備。在投入3億美元資金進行升級改造后,該業務獲得顯著成效,到1993年,IBM多個部門已開始釆購其產品,工廠也多次擴建。
然而,隨着IBM從傳統硬件制造商向軟件與服務導向轉型,即便該制造部門在財務上表現穩健,前景仍不明朗。1992年,Polistuk提出將該部門從IBM中剝離,成立一家獨立公司,服務對象也不再局限於IBM。經過管理層審慎評估,這項計划於1994年1月正式啟動,Celestica作為IBM加拿大的子公司脫離原部門架搆,邁向獨立運營。
在獨立運營的第一年,Celestica即吸引了40家新客戶注冊使用其服務,盡管當時非IBM客戶僅占總量的10%,但客戶增長速度已高達30%。隨着計算機行業普遍傾向將制造環節外包,Celestica的發展迎來了關鍵機遇。然而在Polistuk看來,若要真正釋放公司潛力,最佳路徑是實現公司由IBM完全出售,進入更廣闊的市場。
1994年5月,Polistuk就Onex集團的收購意向與Celestica的安東尼·梅爾曼/Anthony Munk展開會談。然而,當時IBM對該交易興趣不大,因為Celestica正為其加拿大業務帶來可觀利潤,且在全球業務中表現突出。
然而到了1996年,IBM開始考慮出售這家子公司,并對外尋找潛在買家。經過多輪篩選,共有五家企業參與了競購。最終在1996年10月,Celestica 69%的員工投票支持Onex的收購提案,Onex以7.5億美元的價格完成了對Celestica的收購。
此次收購為Celestica帶來了快速擴張的契機。1997年,該公司陸續收購了多家國際制造業務。首先是富士通旗下的International Computers Limited(國際電腦有限公司)制造部門。隨后收購了惠普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柯林斯堡的印刷電路板工廠、位於新罕布什爾州與馬薩諸塞州的系統組裝設施。同年10月,Celestica還并購了在加拿大、美國與英國開展電源制造業務的Ascent Power Technology。
隨着客戶組合的多元化,Celestica對IBM的業務依賴逐漸減少,到1997年底,IBM訂單已降至其總業務量的25%。1998年7月,Onex將Celestica分拆并在公開市場上市,成功募資4.14億美元成為當時電子制造服務/EMS行業規模最大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同年晚些時候,公司進一步拓展亞洲業務,收購了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Services。
然而,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及電信行業崩槃,令全球EMS行業陷入衰退。2004年1月29日,創始人Polistuk宣布退休,4月由Stephen Delaney接任臨時首席執行官。2005年,公司進行第二輪裁員,并出售若干非核心業務部門。到2008年,Celestica在全球其他市場的運營已基本恢復穩定。
2000年代末,Craig Mulhauser接替Delaney擔任CEO,并持續推動組織改革與戰略收縮。這家曾經以代工業務為主的企業,在2015年迎來命運的轉捩點。Robert Mionis上任CEO後,明確拋棄低毛利、價格導向的生產模式,轉而聚焦在具備技術門檻與利潤空間的產品線。
Robert Mionis的領導不僅止於業務轉向,更從文化上重塑了Celestica。他引入航空航太與國防等新領域,提升產品價值鏈地位,並且重建客戶關係,為後來與超大規模科技企業的深度合作奠定基礎。這些早期建立的關係,讓Celestica擺脫了多年虧損的泥淖,也為後來的AI浪潮鋪平了道路。
AI浪潮下的隱形推手:Celestica成為運算基礎關鍵供應商
自從2022年ChatGPT橫空出世,引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熱潮以來,全球科技產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基礎設施變革。運算需求的井噴不僅推高了晶片產業的熱度,也讓過去鮮少被提及的硬體製造商重新走入視野。Celestica,這家來自加拿大的電子製造服務商/EMS,正是AI革命背後不可或缺的隱形推手。
Celestica早期以OEM代工聞名,長期以來為科技企業提供各類電子設備。然而,在AI浪潮來臨後,其定位發生質變。如今的Celestica不僅組裝伺服器,更負責運算模組、資料儲存系統、熱能與電力管理的高度整合設計,成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AI基礎設施硬體提供者之一。
公司的主要客戶陣容星光熠熠,囊括了Google、Meta、亞馬遜等科技巨頭。這些超大規模企業/(hyperscalers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擴建資料中心。例如,Google單在今年的資本支出預算便高達850億美元,Celestica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僅是供應鏈一環,更是支撐AI雲端運算的核心樞紐。
在最新財報中,Celestica的AI相關業務表現亮眼,單季營收年增28%,相關部門營收占比達到71.6%。這一數據凸顯出其轉型成果,也印證了公司不再只是提供廉價製造服務,而是站上高附加價值的技術鏈頂端。這一轉變,也讓Celestica成為少數在AI時代中獲得估值溢價的硬體製造商。
儘管在AI產業討論中,市場多聚焦於英偉達的晶片設計或OpenAI的模型突破,但實際上,訓練這些模型所需的基礎設施才是推動整體生態系運行的底層力量。Celestica深耕的,正是這塊被忽略卻關鍵的領域:如何在數千瓦的熱能與高速資料流中,保證運算效能穩定、安全與高效。
Celestica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歷經長年轉型的結果。這些長期深耕的成果,在生成式AI爆發前悄然到位。Robert Mionis曾指出,早年與科技巨頭建立的信任與合作基礎,是Celestica能快速切入AI基礎設施供應鏈的關鍵。當其他企業還在起跑線上時,Celestica早已跑在前面,並搶佔市場份額。
在AI重塑全球經濟的今天,Celestica的角色再次被正視。他們代表著這場技術革命中,另一種形式的創新:來自工業現場、來自對穩定與效率的極致追求,也來自對未來需求的長期佈局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