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Hudson's Bay,這家自1670年起步的加拿大百貨巨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財務危機,迫使其全面清算,未來命運懸而未決。
在加拿大的零售和商業領域,哈德遜灣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名字。這家百貨連鎖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70年,在北美擁有80家門市,因近年來竭盡全力仍未獲得維持其至少部分帝國生存所需的資金,目前面臨被迫全面清算的困局。
隨着零售環境的劇烈變化以及消費者需求的轉變,這家曆史悠久的公司正在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在這波商業風暴中,Hudson's Bay是否能夠逆風翻槃,重振昔日輝煌,或將永遠消失在曆史的塵埃中?
Hudson's Bay危機:或面臨全面倒閉結局
哈德遜灣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是一家加拿大百貨控股公司,也是加拿大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公司。截至2024年12月,Hudson's Bay擁有一個加拿大分部,負責同名的Hudson's Bay Company百貨公司(俗稱The Bay),以及一個美國分部/Saks Global,其中包括全系列奢侈品商店Bergdorf Goodman、Neiman Marcus和Saks Fifth Avenue、折扣百貨商店 Neiman Marcus Last Call 和Saks Off 5th以及家居網站Horchow。
近日,Hudson’s Bay宣布由於未能獲得必要融資、部分業務難以維持,公司計劃在下周一出庭前關閉所有業務,這意味著公司旗下的9364名員工將面臨失業。
首席財務官詹妮弗·比尤利/Jennifer Bewley在周五提交法院的宣誓書中指出,鑒於公司“流動資金有限”,目標是在6月15日前完成清算程序。Hudson’s Bay公司表示,計劃在未來幾個月內出售資產,但需獲得法院批准。如果有多個合格買家出價,可能會通過拍賣程序進行資產處置。
公司進一步解釋稱,由於僅獲得“有限的”債務人持有融資/DIP financing,這是一種在申請債權人保護後可用於重組的資金形式,因此不得不逐店進行清算。逐家商店清算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目前只獲得了有限的債務人持有融資,這是公司為進行重組所需的資本形式。公司警告稱,“如果不立即對所有門店進行清算,Hudson’s Bay可能無法償還現有融資債務。”
早在一周前,Hudson’s Bay已發出求助信號
該公司向安大略省高等法院提交了債權人保護申請,並揭示了其財務困境。公司在申請文件中表示,由於消費者支出疲軟、美加貿易關系緊張,以及疫情後市中心商店客流量下降,Hudson’s Bay正面臨嚴重的財務困難。
文件顯示,公司拖欠26頁債權人合計超過9.5億加元的債務。這些債權人包括房東、供應商及其他商業合作伙伴,其中不乏時尚界的知名品牌,如拉爾夫·勞倫/Ralph Lauren、香奈兒/Chanel、哥倫比亞運動裝/Columbia Sportswear、迪塞爾/Diesel和雅詩蘭黛/Estée Lauder。
首席財務官在3月7日提交的法庭文件中表示,由於難以支付房租、服務費用和供應商款項,公司不得不推遲部分付款數月。
財務狀況的惡化導致房東釆取激進行動,例如“非法”封鎖了Hudson’s Bay在澳大利亞悉尼的一家門店,而在多倫多郊區的舍韋花園購物中心/Sherway Gardens,法警試圖扣押Hudson’s Bay門店的庫存商品。
然而,3月7日的債權人保護申請並不意味著公司計劃關閉業務。相反,Hudson’s Bay一直試圖維持運營,並盡可能保留其龐大的零售網絡。但僅僅一周後的今天,公司發現形勢更加嚴峻。盡管竭盡全力尋找融資,仍未能取得突破,公司最終不得不承認資金已“耗盡”。
有不少人顧客表示,注意到了Hudson's Bay對實體店的投入不足,店內自動扶梯長期未維修無法正常使用的情況並不罕見。此外,去年夏天位於溫哥華地區的幾家商店因空調系統問題而暫時關閉。
該公司近年來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其商店的營業時間並不總是與其所在商場的營業時間一致。“考慮到百貨公司最初的功能是一家主力店,也就是購物中心的門戶,但各個店舖的營業時間不同,而且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今天,這絕對是一個問題。”消費者表示。
Hudson’s Bay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利茲·羅德貝爾/Liz Rodbell表示,“我們的團隊付出了巨大努力,致力於尋找可行的前進方向。顧客和員工的堅定支持進一步增強了我們的決心。他們分享了許多感人故事,講述了Hudson’s Bay如何影響他們、他們的家庭以及所在社區的幾代人。”
行業專家對此感嘆,“這真的非常令人難過,因為很多人都會因此受到影響。這是一個標誌性品牌。這對加拿大人來說很重要,如果Hudson's Bay完全消失,市場就會出現空白。”
根據計劃,公司將關閉整個業務,等待下週一的審判,清算過程將於六月結束。
回顧Hudson's Bay的創立歷史,這家成立於17世紀的公司,最初以毛皮貿易為核心業務,迅速在加拿大的廣闊土地上建立了重要的貿易網絡,成為國家發展的基石之一。然而,幾十年來,這家具有深厚歷史的公司一直由美國人主導,並在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中,成功轉型為一家以房地產為核心的新型企業。
Hudson's Bay歷史:從毛皮貿易到房地產帝國
Hudson's Bay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65年,當時皮埃爾·埃斯普利特·拉迪森與他的姐夫梅達爾·舒瓦特·德·格羅塞利耶爵士來到倫惇,尋求皇家支持以發展他們在北美的毛皮貿易業務。
當時,倫惇正面臨鼠疫大流行,造成多達10萬人死亡,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為了避開疫情,查爾斯二世將宮廷遷至牛津。拉迪森和德·格羅塞利耶途經充滿腐臭氣味的屍體,穿越泰晤士河,進入了受疫情影響的倫惇。當時,公共集會被禁,劇院停業,經濟活動幾乎停擺,且已經發布了隔離令。
儘管如此,查爾斯二世對這兩位冒險家的毛皮貿易構想表示興趣,並希望他們的計劃能帶來資金,幫助重建被摧毀的城市。1670年,查爾斯二世授予哈德遜灣公司特許狀,標誌著這家公司的誕生,儘管他對公司擁有的土地範圍並不清楚,當時的土地所有權也還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隨著更多歐洲商人的進駐,Hudson's Bay公司逐步將土地轉為不動產開發,這一過程的標誌性事件是塞爾柯克伯爵從哈德遜灣公司購得超過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塞爾柯克將流亡的蘇格蘭人與愛爾蘭人安置在這些土地上。1811年,他為這塊土地支付了10先令,而這筆交易包括了今天的溫尼伯市,並且包括了所有關稅、利潤、商品、薪水、福利和利益。然而,這筆交易並未與當地的原住民或梅蒂斯人協商。
1867年,加拿大聯邦成立,但西部大部分土地仍由Hudson's Bay公司控制。同年,美國以720萬美元從俄國手中購入阿拉斯加,並希望繼續收購更多土地。為了防止美國進一步購地,加拿大總理約翰·麥克唐納向英國政府請求協助,英國政府最終求助於Hudson's Bay公司。儘管公司不情願,最終還是將這片名為“魯珀特之地”的土地以僅150萬加元的價格出售給加拿大,這比市場價低得多。
這塊土地是阿拉斯加的兩倍大,且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更適宜居住。對於Hudson's Bay公司以及作為土地合法擁有者的原住民而言,這筆交易無疑是一次糟糕的交易。即使如此,Hudson's Bay公司仍持續控制著其貿易站周邊的土地,包括溫尼伯周圍的一部分土地。在歐洲人眼中,這片土地已經成為正式的不動產。
在Hudson's Bay公司存在的最初200年中,公司總督們,大多數時候都與毛皮貿易和土地的管理脫離了直接關聯。這一點在“在哈德遜灣居住六年的記錄”一書中得到了批評,書中指出,Hudson's Bay公司在長達八十年的時間裡,並未展示出探索更遠地區或發揮公司潛力的積極性。這使得競爭對手,成立於1779年的西北公司,逐漸在毛皮貿易市場站穩腳跟,儘管它的供應鏈較為薄弱。

2008年,一位紐約的房地產投資者得出現,從此改變了Hudson's Bay的發展方向
一名為查德·貝克/Richard Baker的投資者收購了Hudson's Bay公司,並在2012年將公司上市。隨後,他以29億美元收購了高端百貨公司Saks Fifth Avenue,並計劃將其奢侈品連鎖店擴展至加拿大。
然而,這些擴張計劃並未如預期般成功,且Hudson's Bay公司的銷售額大幅下滑。到2016年,公司銷售額達到145億加元,而兩年後這一數字降至94億加元。貝克因為公司股價下跌以及未能充分利用其房地產資源而遭到批評。
但從那時起,Hudson's Bay公司并不僅僅是一家百貨商店,而是一家商業地產公司。
自貝克收購Hudson's Bay以來,已將公司旗下的房地產出售了。例如,2014年,他以6.5億加元的價格將位於多倫多皇后街和央街交匯處的標志性Hudson's Bay百貨店賣給了凱迪拉克錦繡公司,并與其簽訂了部分租賃協議,繼續運營Hudson's Bay百貨店和Saks Fifth Avenue精品店。2017年,貝克又以8.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了位於紐約的羅德與泰勒第五大道店。在加拿大,Hudson's Bay公司擁有或租賃了86家商店中的14家,其余的商店則通過短期租約運營,許多商店位於商場內。而在美國,Hudson's Bay公司擁有或地租了58個零售物業,其中包括獨立物業和合作物業。
如果Hudson's Bay公司是一家房地產公司,那么這些房地產的價值有多高呢?2020年6月,據相關資料顯示,Hudson's Bay公司商店的總值為51億美元,其中35億美元為抵押貸款。
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零售業已經在經曆轉型,這一轉型趨勢主要由電子商務推動,并且在過去兩年中加速發展,這直接影響了零售物業的價值。例如,2014年,Saks Fifth Avenue的估值為37億美元,而五年后的估值下降至16億美元。21億美元的跌幅主要源自市場租金和零售業態的變化,以及其他因素。此外,該建筑的地標地位也限制了可能的翻新,妨礙了其再開發。
與此同時,Saks Fifth Avenue與WeWork合作,在紐約第五大道的旗艦大樓中提供辦公空間,并有意擴展溫哥華和蒙特利爾的薩克斯商店,將其轉型為包括辦公樓的多功能綜合體。然而,蒙特利爾的辦公室空置率在2021年達到了16.5%,創下了曆史新高。紐約的辦公室空置率則在同年達到18.3%,為三十年來的最高水平。相較之下,唯有溫哥華未受到嚴重影響,空置率相對較低,維持在7.2%。
而在后疫情時代,商業地產的價值究竟如何?
越來越多的公司轉向混合辦公模式,這使得對辦公空間的需求減少。在一些大城市,辦公空間的質量要求不斷提高,新的、高科技的辦公建筑仍然受到青睞。這一趨勢將有助於Hudson's Bay公司在蒙特利爾和溫哥華推出的辦公樓計划,滿足科技行業租戶的需求。
然而,當2022年春天,溫尼伯市中心的Hudson's Bay百貨商店交給南方酋長組織時,這座商店几乎荒廢。由於該建筑為文物建筑,難以被拆除,外牆必須保持完整,地板上還存在石棉,修復工程復雜且昂貴。預計需要1.3億加元的翻新工程,計划將其改建為博物館、生活空間和餐廳,并增設帶天窗的中庭,以引入更多自然光。一部分資金將來自聯邦和省政府。
2019年,當這座建筑被認定為遺產時,貝克曾公開表示反對,因為這使得建筑開發變得更加困難。那一年,他為這棟不產生收入的建筑支付了302,298加元的地稅。這座消耗資金的資產最終被轉交給南方酋長組織,既為Hudson's Bay公司提供了財政緩沖,又帶來了寶貴的公關效果。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在2022年4月22日溫尼伯的移交儀式上稱這是“一項鼓舞人心的開拓行動”。然而,作為經濟和解的象徵,溫尼伯的Hudson's Bay百貨商店更像是一份復雜的禮物,仿佛一個皇家水果蛋糕經曆了几個世紀的輪回。
南方酋長組織對這一項目表示公開歡迎。該項目被命名為“Wehwehneh Bahgahkinahgohn,Anishinaabemowin”,意為“它是引人注目的”。這座建筑不僅美麗,而且位於一個重要的地標位置,提供了非凡的機會進行轉型。一些人認為這是保護建筑遺產的一種方式,也是加拿大和原住民關系中新篇章的開端。
在2021年,貝克又將Saks Fifth Avenue及其電子商務部門拆分為獨立實體,風險投資公司洞見創投向其電子商務業務投資了5億美元,這也被一些人視為一場房地產游戲。前高盛副總裁羅賓·劉易斯曾對此指出,“我認為,Saks Fifth Avenue的拆分掩蓋了貝克的真正戰略,即通過將其與房地產交易聯系起來以釋放價值。”
業內觀察家認為,在大多數零售商努力將在線業務和實體店面無縫整合的背景下,實體業務的拆分顯得有些不尋常。 不少專家認為,這是一種隱秘的金融策略,貝克通過這手段剝離了Hudson's Bay公司的資產,最終只留下了房地產。“這是一場金融游戲,貝克通過操控Hudson's Bay的房地產資產,使其在加拿大和美國的地產市場中獲利。”不少專家還曾預測,貝克最終會清算Hudson's Bay百貨,關閉它的門店,留下的只會是土地。
如今,隨着其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Hudson's Bay的未來命運懸而未決,從輝煌到衰落,它究竟能否逆風翻槃,重回昔日的榮耀?
Hudson's Bay命運:從輝煌到衰落何去何從?
在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的許多人几乎所有的購物記憶都與兩家商店緊密相連:伊頓百貨和Hudson's Bay。伊頓百貨以其便宜、朴實的購物氛圍成為了大眾心中親切、實惠的象徵。而Hudson's Bay則有着與之截然不同的魅力。它散發着一種難以言喻的時髦感,似乎總是緊跟時代的脈動,象徵着高貴與奢華的氣息。店內不僅陳列着各種優雅的商品,還常常有管弦樂隊的演奏與禮貌的電梯操作員,這些細節無不彰顯着它作為加拿大高端零售商的地位。
1974年,Hudson's Bay仍是公司全加拿大范圍內的旗艦店。然而,隨着新購物中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家百貨商店的輝煌逐漸暗淡,Hudson's Bay似乎慢慢失去了它一度占據的市場主導地位。
進入21世紀后,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發后的時代,Hudson's Bay的許多樓層已被關閉,商場的生意大幅下滑。那些熟悉的陳設、過去的優雅與繁華如今只剩下空蕩蕩的空間,讓人不禁回想起曾經的輝煌。與之相對的,是新興的電子商務平台和購物中心,它們帶來了更快速、更便捷的購物方式,甚至改變了整個零售行業的格局。
300多年前,Hudson's Bay公司便在倫惇的鼠疫期間悄然起步,起初它的目標是掌控廣袤的土地和毛皮貿易。從那時起,Hudson's Bay與一代又一代加拿大人共同成長,見證了時間的流逝與社會的變遷。它的曆史不僅僅是一段商業史,也承載着無數人對於購物、家庭和回憶的情感寄托。
如今,在加拿大,最后一批本土的大型百貨公司,例如辛普森百貨、伊頓百貨、西爾斯百貨和Zellers百貨都已消失,而唯一剩下的Hudson's Bay似乎也正面臨着破產的風險。正如零售分析師所說,百貨公司已經成為“正在滅絕的恐龍”,新冠疫情的蔓延只是加速了這一過程的到來。
Hudson's Bay是否會真的全面倒閉,還是會在這場危機中找到新的轉機?它是否能夠重新定義自己,轉型為更適應現代需求的零售平台,或者從房地產等其他領域尋求新的發展機會?如今的Hudson's Bay,正如許多傳統百貨商店一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全球零售行業的變革浪潮中,它的命運依舊撲朔迷離,但對於許多人來說,它仍然是那個熟悉的名字,承載着過去的記憶與情感。未來如何,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