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全球幸福感排名顯示,國家的社會結構與經濟環境對民眾幸福有重大影響,加拿大排名下滑反映了對其政策與心理健康投資的深刻反思。
在全球幸福感的評比中,每個國家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環境都會影響其人民的幸福指數。隨著全球各國對於提升民眾福祉的關注日益增強,最新的世界幸福報告再次引發了關於如何定義並衡量幸福的討論。特別是在經濟表現強勁的國家中,幸福感似乎並非僅取決於物質條件,更多的是與社會連結、人際關係等因素息息相關。對加拿大來說,這不僅是對排名下滑的反思,更是對其社會結構、政策和心理健康投資的深刻檢討。
根據近日發布的年度報告,加拿大在全球幸福報告中的排名下滑至第18位,較去年下降了三名,成為過去20年來幸福感排名跌幅最大的國家之一。在2015年的報告中,加拿大曾名列第五,而如今的第18名是自2005年開始調查以來的最低排名。
根據牛津大學幸福感研究中心發布的這份年度報告,芬蘭再次榮登榜首,連續第八年被評為全球最快樂的國家。報告指出,“總體而言,西方工業國家的幸福感目前低於2005至2010年期間。”此外報告還提到,“2013年,排名前十的國家全部是西方工業國家,但如今只有七個國家仍位列前十。”

加拿大年輕人與弱勢群體的幸福感下降引發關注
儘管國家排名是根據人們對自身生活的評價來進行的,但報告作者使用了六個變數來解釋各國之間的差異:是否有人可以依賴、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均、預期健康壽命、生活選擇自由、慷慨程度以及對腐敗的看法。
加拿大在腐敗率和GDP方面分別位居全球第15位和第16位,但在社會支持方面排名第35,生活選擇自由度則排在第68位。報告指出,大約18%的加拿大人表示,他們對自己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感到不滿。
加拿大人口福祉研究主席、以及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對此表示,人們通常將幸福視為個人的問題,認為這是個人責任。然而,研究者認為情況並非總是如此。“當一個人不快樂時,這通常被視為個人問題。但當一個國家整體不幸福時,這是一個結構性問題,解決這樣的問題需要從結構上入手。”
今年的排名下降延續了加拿大人整體幸福感的下滑趨勢。例如,2024年加拿大幸福報告發現,加拿大人對生活品質的評價在過去十年中穩步下降,這一趨勢主要由30歲以下的加拿大人主導。
弱勢群體的生活滿意度普遍較低。報告中指出,2SLGBTQI+社區成員、低收入人群以及原住民、梅蒂人和因紐特人是最不滿意的群體,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的加拿大人對生活的滿意度尤其低。
儘管整體幸福感有所下降,但這一現象在特定群體中尤為明顯,這一點令人擔憂。有專家認為,加拿大若能加大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投資,將是改善國家整體心理健康的“最佳選擇”。
他進一步指出,加拿大年輕人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住房負擔能力和不確定性成為更廣泛的社會問題。這一趨勢其實早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就已經開始,當時人們已經開始感受到幸福感的下降。
加拿大經濟與人際關係共構幸福感
在最新的世界幸福報告中,加拿大的經濟表現對其排名有著重要影響,但人際關係同樣發揮了關鍵作用。
研究人員指出,除了健康和財富,影響幸福感的因素聽起來似乎很簡單:與他人共享食物、擁有可依賴的社會支持以及家庭規模等。例如,在美國,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獨自用餐,尤其是年輕人群體。
在共享餐點方面,美國排名第69位,而加拿大的表現也不理想,僅排第53位,平均每週共享餐食8.4次。研究人員將共享食物與幸福感之間的聯繫提了出來。
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對他人善意的信任與幸福感之間的關聯比以往認為的更加密切,而且人們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願意幫助他人。例如,報告指出,相信他人會歸還丟失錢包的人,能夠有效預測一個國家人民的整體幸福感。而實際上,丟失錢包的歸還率約為人們預期的兩倍。
此外,報告中提到,其中一項研究在多倫多進行,通過實驗將丟失的錢包與加拿大綜合社會調查中多倫多受訪者的大量回答進行比較。預期的回報率是23%,但實際回報率超過了80%。報告最後指出,“人們對他人善意的預期過於悲觀。”
這項研究是與分析公司蓋洛普以及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合作完成的。每年,來自約140個縣和地區的10萬人參與調查,在大多數縣,每個地方約有1,000人通過電話或面對面的方式接受調查。
有專家對此表示,“幸福不僅僅是財富或經濟增長,它還包括信任、聯繫,以及知道有人在支持你。”他進一步強調,“如果我們希望擁有更強大的社區和經濟,我們必須將投資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例如彼此之間的關係。”
除芬蘭外,丹麥、冰島和瑞典依然保持在前四名,且順序不變。儘管排名前20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歐洲,仍有一些例外。儘管與哈馬斯爆發衝突,以色列依然位居第八。哥斯大黎加和墨西哥首次進入前十,分別排名第六和第十。
阿富汗再次被評為全球最不快樂的國家,阿富汗的女性尤其面臨艱難的生活。西非的塞拉利昂排在第二,黎巴嫩則排名倒數第三。
這一現象表明,僅依賴經濟成就和GDP增長並不足以提升國家的整體幸福感。幸福的本質不僅僅體現在物質層面,更多的是反映在社會的支持系統、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面對生活的挑戰。加拿大的排名下降提醒我們,未來的政策應該更注重整體社會福祉和心理健康,尤其是針對年輕一代和弱勢群體的支持。
作為全球幸福指數下降的縮影,加拿大的例子呼喚各國重新審視什麼才是真正促進幸福的因素。這不僅是對政府和政策的挑戰,更是對每個社會成員的呼籲,提升信任、增強社會聯結,並在面對不確定性時保持互助的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構建更加穩固和幸福的社會,無論是對於個體還是整體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