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中國無人駕駛企業加速出海,百度蘿卜快跑攜手Uber率先落地亞洲與中東,推動Robotaxi走向全球實踐。
在全球智慧出行加速演進的背景下,Robotaxi/無人駕駛計程車正成為各國科技企業爭相布局的新高地。尤其是在技朮成熟度日益提升、政策環境逐步寬松的推動下,Robotaxi正由概念走向現實,成為未來城市交通的重要組成。
百度旗下的無人駕駛出行平台蘿卜快跑/Apollo Go宣布與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Uber展開合作,計划在今年內率先於亞洲與中東地區部署數千輛無人駕駛車輛,并逐步拓展至全球更多市場。受消息帶動,百度 (BIDU) 在美槃前股價上漲4.5%,Uber亦上漲逾1%。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無人駕駛企業正加速“出海”。在這場技朮競速中,中國企業正憑借日益成熟的無人駕駛技朮與靈活的出海策略,主動謀求全球化突破,逐步將“未來出行”的樣板從中國一線城市復制至全球市場,正崛起為全球智能交通賽道的重要推動力量。
百度蘿卜快跑與Uber合作
近日,百度旗下無人駕駛出行平台蘿卜快跑/Apollo Go即將透過Uber應用程式,在亞洲與中東率先推出無人駕駛叫車服務,預計於今年底前正式啟動。這項合作標志着蘿卜快跑首度大規模進軍海外市場,未來雙方還計划將服務推廣至更多國家與城市,加快無人駕駛技朮的全球落地。
百度創辦人李彥宏指出,此次與Uber合作,有助於將蘿卜快跑的無人駕駛技朮拓展至全球更多地區。他表示,雙方共同的願景是為全球用戶帶來更安全、可靠的智慧出行方式,并推動這種新型交通模式的廣泛普及。
Uber執行長Dara Khosrowshahi也表示,這項合作是推動未來城市交通模式轉型的關鍵一步。借助Uber龐大的用戶基礎與全球營運經驗,蘿卜快跑可望加速無人駕駛技朮的國際部署,并迅速在Uber平台內實現規模化應用。
蘿卜快跑原本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主,自2021年起在北京等城市提供Apollo Go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用戶可透過App一鍵叫車。但近年來,百度開始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宣布將在杜拜展開無人駕駛測試,并有意進軍歐洲市場。
目前,蘿卜快跑已在包括迪拜與阿布扎比等15座城市部署逾1000輛無人車,累計提供超過1100萬次叫車服務,總行駛里程超過1.7億公里,平台規模仍持續擴大。此次與Uber的合作被視為實現這一國際化布局的關鍵一步,借助Uber在全球超1.5萬座城市的觸角,蘿卜快跑可望迅速打開局面。
除了蘿卜快跑以外,實際上,當前中國Robotaxi技朮發展迅猛,多個企業的無人駕駛出行服務已在中國一線城市實現常態化運營。而隨着技朮逐漸成熟,不少中國無人駕駛企業正借助Uber加速布局海外市場,邁出“出海”步伐。
中國無人駕駛企業加速全球布局
今年5月,小馬智行/Pony.ai宣布與Uber達成全球戰略合作,其Robotaxi服務和車隊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接入Uber平台,首站落地中東。小馬智行表示,未來將逐步拓展至更多國際市場。
作為中國最早探索海外市場的無人駕駛企業之一,小馬智行目前已在中國、美國、盧森堡設立研發中心,并獲得中美多地測試和運營牌照,同時與新加坡、韓國、阿聯酋等地政府及企業建立合作,持續推動無人駕駛的國際化商業落地。
與此同時,廣州總部的文遠知行/WeRide也加快國際擴張步伐。2024年,該公司與Uber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於當年12月在阿布扎比上線Robotaxi服務,成為Uber首次在美國以外推出的無人駕駛業務。
今年4月,文遠知行進一步聯合Uber與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RTA達成合作協議,計划在迪拜推出Robotaxi服務。5月,雙方再度宣布深化合作,未來五年將在歐洲、中東等市場新增15座Robotaxi服務城市。文遠知行目前已取得中國、阿聯酋、新加坡、美國等地無人駕駛牌照,在中國與美國設有研發中心。
有專家對此指出,中國無人駕駛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已呈現出“因地制宜、分區施策”的趨勢:東南亞與中東因監管友好、場景明確,成為出海的前沿陣地,而歐洲市場則成為技朮落地能力的試金石,尤其適用於L4級高度無人駕駛的推廣應用。
對於百度而言,也在加速推進國際部署。早在今年3月,公司就已經宣布計划年底前在迪拜市中心部署100輛全無人駕駛汽車,并於2028年將車隊擴展至至少1000輛。同時,百度也計划加快香港Apollo Go測試進程,擴大乘客規模。
中國無人駕駛的“海外戰線”正從中美雙極逐漸擴展至全球,而Robotaxi也逐步成為中國科技企業出海的新名片。在全球電動車產業日趨成熟的背景下,中國廠商正試圖將其在智能電動化領域建立的優勢,延伸至Robotaxi賽道,為全球城市交通帶來變革。
從電動車到智能駕駛,中國科技力量正在加速走向世界。在全球交通變革與城市智能化浪潮下,以百度“蘿卜快跑”為代表的中國無人駕駛企業,正從技朮輸出走向場景落地,從合作試水走向體系化布局。與Uber等國際平台的深度聯手,不僅是一次技朮融合與市場互補的嘗試,更象徵着中國無人駕駛正逐步從“跟跑者”轉向“引領者”。未來,誰能率先在多國法規、復雜路況與用戶信任中實現規模化商業化,誰就有望定義全球智能出行的下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