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從無人面館到自動駕駛卡車、智慧零售等等,中國正加速將AI從“技朮熱詞”轉化為深度嵌入社會的新型基礎設施,引領全方位智能化轉型。
過去,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想象多停留在科幻電影中的智能機器人或語音助理,但如今,這項技朮正以更全面更深入的方式,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從餐館到馬路,從商店到課堂,AI不再只是技朮的代名詞,而正在轉化為一種新型社會基礎設施。特別是在中國,隨着政策引導、資本投入與應用場景的同步推進,AI已不再是“高精尖”的代名詞,而成為推動各行各業重塑流程、重搆效率、重啟未來的關鍵引擎。
無人面館:48秒快速出餐
近日,位於深圳南山星河WORLD人工智能產業園的一家“無人面館”引發熱議。其核心設備是一台價值約33萬元的智能煮面機器人,能夠全自動完成和面、壓面、切面、煮面等工序。從顧客點單到熱騰騰的面條出鍋,僅需48秒,大幅縮短傳統5到10分鐘的出餐時間,效率驚人。
這家面館占地面積僅4至8平方米,釆用24小時無人值守運營模式,極大壓縮了人工與場地成本。售價僅為9.9元一碗(也有6元及12.9元等多個檔位),在如今餐飲價格普遍上漲的大環境下,具備不小的吸引力。
在菜單方面,這款機器人可制作多種口味,如香辣牛肉面、骨湯海鮮面等,既保證現制新鮮,也滿足多樣化的口味需求。雖有網友質疑“48秒是否真的能煮熟面條”,客服回應稱可轉達問題,待專業技朮人員解答。同時,相關技朮人員也表示,機器能精准控制烹飪時間與調料比例,確保面條熟度和口感達標。
值得一提的是,該智能機器人所依托的2024年新一代無人廚房技朮已實現高度標准化與自動化。系統不僅能高效執行點餐流程,還顯著提升食品安全性,減少人為誤差。不過,目前仍難以處理如“去蔥”這類個性化定制要求。但隨着AI語音識別與預設選項的逐步普及,未來實現更精細化的個性服務將指日可待。
不過,正如業內人士指出,餐飲不僅是解決溫飽問題,更是人們交流情感、傳遞文化的一種方式。無人面館雖然高效便捷,但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煙火氣”。未來,這類餐飲新形態若想真正長遠發展,仍需在“效率”與“人情味”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
無人駕駛卡車:中國運輸業的轉型之路
在中國,已經有能無人駕駛的卡車在特定路段行駛,其用途預計是在偏遠、惡劣的環境中,於長直的道路上運行。當地業者表示,無人卡車產業成長迅速,企業可以以一名駕駛員的薪水租用三輛自動配送貨車。
在北京通往天津港的高速公路上,一批大型小馬智行/Pony AI的無人駕駛卡車正悄然引領運輸行業的變革。它們裝載貨物呼嘯前行,卻不再依賴人類駕駛,而是由自動駕駛系統主導行駛。
根據中國現行法規,這些卡車仍須配備一名“安全駕駛員”以應對突發狀況,但從技朮角度看,它們已具備完全自主行駛的能力。業內普遍認為,全面實現“無人駕駛”的商業應用已不再遙遠。
對駕駛員而言,自動駕駛并未使工作變得無趣,反而在緩解體力疲勞、提升舒適度的同時,也提供了更多操作空間。一些司機甚至認為,自動駕駛讓職業變得更有趣。
而當被問及是否擔心這項技朮將來會取代駕駛員崗位時,小馬智行副總裁李衡宇則表示,這項技朮遠未達到終點。他透露,目前在這條測試線路上運行的無人卡車,只是規模化運營前的第一步。“一旦真正實現全程無人化,運輸效率將顯著提升,不僅能降低用工成本,更可有效應對長時間駕駛和惡劣氣候等挑戰。”
產業觀察人士也指出,無人駕駛卡車的最大驅動力之一,仍是“成本”。“企業關注的是營運效益,而自動駕駛卡車能顯著壓縮人力開支,因此成為企業優先投資的方向。”他強調,行業的核心目標正是“將駕駛員成本降至接近零”。
不過,全面部署這類技朮仍面臨不小阻力,尤其在公眾認知方面仍存在較大挑戰。此前中國曾發生一起涉及自動駕駛模式的交通事故,造成三名大學生死亡,引發廣泛關注。這一事件令公眾對自動駕駛的安全性產生質疑。有分析師指出,公眾信任是推動技朮落地的關鍵因素。“即便目前無人駕駛卡車僅限於封閉道路或特定路段運行,但社會接受度將深刻影響政策走向與市場擴展,甚至比私家車更為關鍵。”
盡管如此,多位專家認為,卡車司機在短期內仍不會遭遇“集體失業”的局面。他們認為,當前自動駕駛尚無法在復雜的開放道路環境中穩定運行,而更適用於低速、重復性強的場景,如園區運輸或城市“最后一公里”配送。隨着技朮的持續迭代,自動駕駛卡車的商業化路徑正逐步清晰,而在效率、成本、安全與社會接受之間,行業仍需持續權衡與調整。
無人零售商店:重塑消費體驗
而在零售終端層面,AI已從局部嘗試邁向系統性重塑。美宜佳CIO代迪介紹,目前該品牌正在推廣第六代智能門店,通過AI技朮打通商品選品、定價、陳列及促銷等核心環節,實現門店全鏈條數字化。據其測算,僅靠智能設備調節照明和空調強度,一個面積約40平方米的門店每年可節省電費約1.3萬元。與此同時,AI還能輔助門店進行場景化主題運營、庫存管理及貨架優化,有效應對不同客流情境。

美宜佳6.0門店的智能化升級離不開硬件層面的技朮支撐,其中,天波K8自助收銀機成為推動無人化自助收銀落地的核心設備。這款收銀機集成了刷臉支付、掃碼支付、NFC支付和熱敏小票打印等多種功能,配備工業級六核處理器,運行穩定可靠。
此外,其安卓輕盈版還搭載3D結搆光高清攝像頭,支持人臉識別支付、身份核驗與會員識別,進一步優化用戶交互體驗。設備配有21.5英寸電容觸摸屏,外殼釆用輕質塑膠材質,整機重量僅10.5公斤,便於快速部署與后期維護,助力門店實現更高效、便捷的運營模式。
有專家對此,傳統由經驗驅動的經營方式已難以應對當下消費結搆的快速分化。“如何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是零售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課題。”他指出,在品質化消費與平替消費并存的市場環境下,AI有望成為零售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工具。
也有行業內從業人士則指出,AI的價值不僅在於提升效率,更在於幫助企業解決傳統方法難以應對的問題。“比如,精准捕捉顧客偏好、優化選品決策、提升供應鏈協同等,都是當前零售企業急需破解的核心命題。”
值得關注的是,AI不僅在連鎖體系中取得進展,也逐步延伸至更為分散的個體零售門店。從試錯經驗到智能決策,AI正在引領一場零售業的效率革命。隨着技朮進一步成熟,其應用范圍正從前台消費體驗延伸至后台運營管理,重搆整個零售生態的運行邏輯。在零售業向智能化邁進的進程中,AI既是工具,也正逐步成為商業戰略的新底座。
邁向智能新時代:中國AI全面普及趨勢
在未來的中國,人工智能AI將超越傳統意義上的“替代人工”角色,逐步滲透進社會運行的方方面面,成為無處不在的基礎設施。無論是城市管理的日常巡查,還是產業鏈條中的智能優化,甚至公共服務的個性化供給,AI都將以嵌入式的方式存在於每一個社會細胞中。
不僅如此,AI技朮的普及帶來的變革不僅停留在表面功能的升級,更深層次的是對社會結搆的重塑。中國的AI發展逐漸形成了“技朮—治理—倫理”三重平衡的發展路徑。技朮創新為社會帶來便利和效率的同時,也伴隨着治理體系的完善與倫理規范的建設。如何確保算法的透明度,防止數據濫用,保護公民的隱私權利,避免因AI帶來的社會不公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
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制度與文化的協同作用,是AI能夠真正惠及全民的關鍵保障。技朮本身雖強大,但如果缺乏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文化認知支持,普及進程容易遇阻。目前,中國正在加強AI相關標准的制定和推廣,同時通過公眾教育提升社會對AI技朮的認知與接納程度。公眾的信任建立在透明、公平和責任擔當之上,這也是推動AI落地和廣泛應用的基礎。
隨着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AI的全面普及將推動中國社會邁入一個更加智能、公平與可持續的新時代。無論是提升城市運行效率,促進產業智能升級,還是優化公共服務資源配置,AI都將成為推動未來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