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平權法案當中採取的一些政策,如種族配額、性別配額及種族差別對待等行為,被外界批評為“逆向歧視”。在美國亞裔群體中,平權法案是長期以來爭議最大的話題之一。但有趣的是,不少華裔反對者控訴哈佛大學對亞裔學子的不公平對待,卻有不少華裔支持者認為,亞裔在此案中只是被用作保守派推翻這一法案的棋子。如果推翻平權法案,對高等學府、亞裔群體都將產生深遠的意義。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推翻這一法案後,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
在“速食”成為主流的視聽傳播時代,社會每天都在產生大量信息。而應該探討的深度,卻永不止於話題或事件本身。我們一起,從社會發展中洞察有價值、有趣、有爭論點的生活方式及現象。
狂呼社會研究所聚焦社會變革下不同的聲音,向外延申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的思考深度,以多角度剖析、獨特的社會視角,引領大眾感知社會的“人間百態”。
狂呼,為每一個社會現象或事件的背后,提供具有探討價值的觀點,始於洞察、終於啟發。
聯系我們 // 相關文章
2023年6月29日,美國最高法院以6:2、6:3的表決結果,分別通過針對哈佛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裁決,裁定兩所美國名校的“平權行動”招生計划違憲。最高法院明確表示,全美公立和私立大學在招生時,不允許再考慮種族因素。
此案被視為對平權法案的全民公決,判決將對美國社會的種族多元政策造成深遠影響。這個決定,被評為高等教育領域數十年來的一個重大里程碑,不僅改寫了高校招生中黑人和拉丁美族裔長期因身份而受益的局面,更將對美國高等教育領域甚至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亞裔 VS “特別照顧群體”
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平權法案,緣於當時美國風起雲湧的黑人運動和婦女運動。該法案集中關注教育與就業問題,對少數種族、土著美國人、婦女等歷史上被排斥的群體給予“特別關照群體”。當中採取的一些政策,如種族配額、性別配額及種族差別對待等行為,被外界批評為“逆向歧視”/Reverse Discrimination。批評者認為平權法案在某種程度上令社會中高階層的非裔及拉美裔受益匪淺,卻同時損害著社會階層較低的白人群體和亞裔群體的利益。
近日針對哈佛大學的訴訟,是由一群亞裔美國學生提起,他們聲稱哈佛大學的招生政策歧視亞裔,低估了他們的學術成就和高分。此案的原告是一個名為公平招收學生/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簡稱SFFA的組織,背後是由保守派社會活動家布魯姆/Edward Blum領導的一群被哈佛大學拒之門外的亞裔美國學生。原告指控哈佛大學歧視亞裔美國申請者,為他們設定了更高的錄取標凖,以增加其他族裔學生的比例。除了學術和課外活動等客觀指標外,哈佛大學對申請人採用“個性評分”標凖,而在這項主觀分數下,卻為亞裔打了低分,通過這種方式操縱了新生的族裔比例,進而侵犯了亞裔的公民權利。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哈佛大學的錄取中,亞裔需要比白人、西裔、非裔分別高出140、270、450分才能獲得相等的錄取機會,美國媒體甚至將這一現象調侃為“亞裔稅”。
作為世界名校,哈佛大學是全美錄取競爭最激烈的學校之一,每年超過四萬名申請者,但最後只有約2000名幸運兒被錄取。哈佛否認歧視任何族裔的申請人或在遴選學生時使用種族配額。根據哈佛網站的錄取數據顯示,今年的新生中,22.9%是亞裔學生,且這個比例在逐年上升。學校稱,族裔只是招生過程中很小的考慮因素,而在個性評分這項指標下,是否具備領導力、職業目標、社區背景、父母職業等因素也會被重點納入判斷和篩選,並非只看申請人的族裔背景。
這次美國高院針對的兩起案件涉及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招生,這兩間大學在招生時考慮種族比例,最初都是為了提高黑人和西班牙裔學生的數量,確保少數群體在本校學生中具有公平的地位。但過度地追求“種族平等”,卻引起了另一類的逆向歧視,可見已違背了其提出平權法案的初衷。
意見分歧的亞裔聲音
在美國亞裔群體中,平權法案是長期以來爭議最大的話題之一,尤其在重視下一代教育的華裔當中,這話題無時無刻都在觸動著他們的神經,相關的討論更是不絶於耳。但有趣的是,不少平權法案的華裔反對者控訴哈佛大學對亞裔學子的不公平對待,卻有不少華裔支持者認為,亞裔在此案中只是被用作保守派推翻平權法案的棋子。
支持者認為,平權法案能夠保障學校和公司在錄取過程中盡可能避免少數族裔的歧視,亞裔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但反對者卻說,當亞裔與非裔、拉美裔等其他少數族裔同時進入候選名單時,該法案傾向支持非裔等其他少數族裔的錄取。不過,更為年輕一代的亞裔則認為,即便會有不公平現象的發生,該法案也是為了保障學生群體組成的多元化,而不是單純靠“考試成績”作為人才篩選的標準。
根據研究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佈,大多數(53%)亞裔美國人認可平權法案這一概念。但同時,絕大多數(76%)亞裔反對高校在招生過程中將種族作為考慮因素。另一份研究則顯示,50%的美國人反對大學在招生時將種族作為考慮因素。但有47%的非裔美國人支持這一政策,只有29%的白種人同樣表示支持。
此次裁定,不僅在教育圈引發熱議,還牽動著不同政黨之間的“對戰”。美國總統拜登對此判決,表示“極度失望”。他說,“我認為,美國仍舊存在歧視,擁有種族多元的大學會更強大。”前總統川普則稱“這是美好的一天,有利於美國與全球其他國家競爭。”去年6月,保守派占多數的美國最高法院推翻1973年“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的裁定,結束長達半世紀聯邦對墮胎權的保護,交由各州制定自己的墮胎法令。如今針對平權法案的裁定,無疑是自由派的又一次重大挫敗。
推翻平權法案的背後
平權法案是一項旨在確保男女平等權利的法律。如果推翻平權法案,對高等學府、亞裔群體都將產生深遠的意義。
對於高等學院而言,推翻平權法案可能為個人和學府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該法案的實施可能會限制學校在教育領域的一些決策自主權,因為它強制執行一定的平等原則。推翻該法案後,可能使得學校和大學能夠更自主地制定政策和標准,以適應其特定的需求和價值觀。
其次,推翻平權法案可能減少對學朮標准的扭曲。一些人認為,平權法案可能導致對性別或其他“特別關照群體”進行積極傾斜的做法,以平衡曆史上存在的種族不平等事件。如果該法案被推翻,學朮機搆可以更加專注於選擇和錄取最有才能和潛力的學生,而不受對平衡性別比例的強制性要求的限制。
而對於亞裔群體來說,推翻平權法案可能有助於消除一些“特別關照群體”的利益傾向,從而減少對亞裔群體的競爭壓力。在教育領域,亞裔學生常常面臨激烈的競爭和高額期望,以便獲得入學機會。推翻該法案可能減少對特定群體的積極傾斜,從而讓亞裔學生在入學時更公平地競爭。
此外,推翻平權法案可使亞裔群體能夠更自由地選擇教育路徑和職業發展。他們認為,該法案的實施可能導致對某些少數群體的過度關注,而忽視了其他群體的需求和機會。推翻該法案後,可讓亞裔群體更容易獲得他們認為應得的機會。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推翻平權法案後,可能帶來的風險。
平權法案的實施旨在消除性別對教育機會和待遇的不公平對待。如果該法案被推翻,可能會導致學校和大學對男女學生的不公平待遇和機會差異重新出現。女性學生可能面臨更多的歧視,可能受到對她們的教育資源的限制,以及對她們在教育領域的成就的低期望。
其次,平權法案的存在有助於促進多元化和包容性,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夠平等獲得教育資源,并消除種族、性別和性取向等因素對教育機會的影響。如果該法案被推翻,可能會限制少數群體的進入和成功,削弱學校和大學的多樣性,并降低包容性教育的質量。
而這兩點,都將大大影響著高等學院未來發展及高質量人才的培養。
高等學院的本質所在
我們狂呼社會研究所團隊認為,高等學院是培養知識、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場所,旨在為學生提供深入的學朮知識和專業技能。隨著社會發展和AI時代的衝擊,高等學院應該重點放在關注未來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核心技能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不少人認為,哈佛大學的招生標準更注重生源的多元化,希望招收具備個人特點的學生。但是縱觀中國很多中產家庭,從小要求孩子學鋼琴、打高爾夫、參加數學競賽等發展路徑,讓彼此都「太相像了」。而能讓年輕人突圍而出的,是源自內心好奇心驅動下的創新和突破。
“老師好我叫何同學”是一位中國年輕的自媒體創作者,他以對科技和發明的熱愛為人所知。每一期視頻,他都通過制作有趣的實驗產品和科普內容,向觀眾介紹各種科技創新和實驗項目。他利用自己的好奇心和對科技的追求,通過創造性的方式向觀眾展示科技創新的過程和成果。
何同學經常制作各種DIY(自己動手做出媲美科技大品牌產品)項目,從制作機器人到設計創新的電子產品,再到今年3月製造出一台“大型中文打字機”。通過他的視頻,觀眾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科技趨勢和創新技朮,同時也受到他對科技的熱情和創造力的啟發。
學生的好奇心是推動知識和創新的關鍵因素,也是真正定義了什麼是“Education”/教育。從一個想法的萌芽,到經歷挫折、試驗失敗,再推倒重來,這一係列的過程都能讓學生“從0到1”創造出新的東西,而這才是區別年輕人之間的核心競爭力。
觀點1
針對高等學院,應該對人才的篩選標準作對應的“改革”。面對AI時代的到來,成績高低、研究深度不再是成為衡量一個人未來能否取得成功、對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要素。而更多的是,高等學院應該放棄單一的評判標准,更加關注學生是否具備創新能力和好奇心,這才是讓學生與學院立於不敗之地的核心競爭力。
首先,單一的成績評判標准可能無法全面評估學生的能力和潛力。成績往往只反映了學生在特定學科或考試中的表現,而無法准確衡量學生的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好奇心等關鍵素養。
其次,關注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好奇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往往更有動力去探索和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好奇心可以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在學朮領域有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這種興趣驅動的學習模式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發展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另外,創新能力和好奇心是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和職業需求的關鍵素養。隨着科技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的知識和技能可能迅速過時。高等學院應該培養學生具備適應性和創新思維的能力,使他們能夠應對未來的挑戰和機遇。關注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好奇心,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和領導力,使他們在職業生涯中具備競爭力。
歷史上成功例子之一,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在年輕時并沒有完成大學學業,但他的好奇心和創新精神驅使他在科技行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喬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也發表了一段演講,裡面提及到自己的好奇心是如何造就今天的成功。
“在我讀大學的六個月后,我看不到它的價值,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大學將如何幫助我找到答案,所以我決定退學。這聽起來非常可怕但回想起來,但是我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退學那一刻起,我就停止參加我不感興趣的必修課程,并開始旁聽那些看起來有趣的課程。後來我才感悟到,自己的好奇心和直覺偶然發現的東西都被證明是無價的。當時里德學院提供的書法教學課程,是全國最好的模範。整個校園的每張海報、每個抽屜上面的標簽,都是精美的手繪書法。我決定參加書法班的學習,讓自己了解了襯線和無襯線字體、不同字母組合之間的間距大小,以及如何使出色的排版變得出色等等。但是,以上一切,都沒有“馬上”在我的生活中得到應用。但在10年后,當我們設計第一台Mac電腦時,我又想起這些,並把從書法中學到的知識都應用到Mac中,創造了歷史上第一台具有漂亮字體的計算機電腦。如果我在大學時從沒旁聽過這門課程,那就不會擁有多種字體,或是按比例間隔字體的相關知識,現在的個人電腦也可能不會擁有如此美妙的排版。”他的故事鼓勵着年輕人,不必局限於傳統的學曆認可,而是通過自己的好奇心和創新精神追求卓越。
觀點2
“平權法案”的推翻,對於企業而言,也帶來了較大的影響。最高法院否決平權行動的里程碑式裁決可能會損害許多公司通過“從大學到職業”的發展路徑實現隊伍多元化的目的。
賓夕法尼亞大學凱里法學院教授表示,高等法院週四裁定,大學不能再將種族作為錄取時的明確因素,這可能會有效地“阻止有色人種年輕人的職業選擇”。儘管近年來美國黑人被殺事件備受矚目,許多企業都強調了多元化,但這些努力往往未能取得顯著成果,500強企業的高層仍然以白人為主,包括蘋果、谷歌、星巴克和寶潔在內的60 多家公司支持在學院和大學中採取平權行動,並擔心大學缺乏多樣性可能會損害工作場所多元化的努力。最高法院週四的裁決,可能會使這些努力更難取得成果。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到2022年,白人工人在所有職業群體中佔多數。法律領域是當年最多元化的職業之一,組成確是9%的工人是黑人,5%是亞洲人,11%是西班牙裔或拉丁裔。相比之下,84%是白人。
而且在法律、醫學領域,仍缺乏多樣性的組合。
根據美國律師協會的數據,只有5%的美國律師是黑人。而在美國律師聯合會1999年至2019年的一項研究顯示,黑人和西班牙裔學生不成比例地就讀於排名較低的學校,這些學校的律師通過率和畢業後就業率較低。
在醫療領域,同樣也缺乏多樣性。只有5.7%的美國醫生是黑人。2022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在一些實施平權行動禁令的州,醫學院的多樣性已經受到影響,該研究調查了八個實施此類禁令的州的公立醫學院。研究發現,禁令實施五年後,代表性不足的種族和族裔群體的入學率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
雖然平權法案的目標是消除職場中的不平等和歧視,但在實施過程中可能面臨這些挑戰和爭議。為了確保公平和多樣性,平權法案需要權衡個人能力和身份多樣性之間的關系,并確保雇主能夠基於能力和成就做出招聘和晉升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