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2025年下半年,美國面臨通膨趨緩、經濟放緩與關稅上升等多重挑戰,聯準會與政府政策動向將成為影響市場與經濟前景的關鍵。
進入2025年下半年,投資環境正面臨諸多交錯變數。一方面,通膨壓力雖已逐步緩解,但全球貿易政策與地緣風險仍充滿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美國經濟數據開始顯示出動能放緩的跡象,市場對政策走向的敏感度也明顯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聯準會與政府的政策反應,尤其是利率與關稅的變動,將成為影響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走勢的關鍵因素。
上週,美國聯準會召開7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決定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4.25%至4.5%的區間不變。主席鮑威爾表示,目前關稅對通膨的具體影響仍不明朗,預期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全面反映。他並未明確釋出9月降息訊號,但市場對下次會議啟動降息的預期明顯升溫。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在8月1日貿易協議最後期限前,明確了其關稅政策走向。在部分情況下,美方與英國、日本及歐盟等達成了新協議。但對其他貿易夥伴則調升了關稅,多數稅率達15%甚至更高。根據相關資料估算,美國整體平均關稅可能已由原本約2%上升至超過3%,預示未來商品價格與消費力或將面臨持續壓力。
此外,美國勞動市場也顯現出降溫跡象。最新的非農就業數據顯示,上月新增就業人數僅7.3萬人,遠低於市場預期的10.4萬人,且前兩月數據亦遭大幅下修。同時,失業率由4.1%小幅升至4.2%,為年內新高。
整體而言,儘管市場先前反彈強勁,但投資人正逐步消化關稅上調、就業放緩等潛在風險。不過,聯準會降息預期升高,加上新稅法可能釋出的財政刺激,有望在未來數季為經濟提供更穩健的支撐,為邁向2026年鋪平基礎。
聯準會目前維持利率不變,但9月降息的可能性增加
在7月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上,美國聯準會決定維持基準利率於4.25%至4.5%之間,未進一步調整貨幣政策。值得一提的是,自1993年以來首次有兩位委員反對維持利率不變,表明內部對降息時機已出現明顯分歧。
聯準會主席鮑威爾在會後記者會中強調,目前仍有多項不確定性影響決策。尤其在關稅政策方面,儘管美國已與部分主要貿易夥伴達成協議,關稅走勢趨於清晰,但其對通膨與整體經濟的實質衝擊尚未完全顯現。他指出,這些影響可能會較市場預期更緩慢地反映在數據上,這也是本次決策保持觀望立場的重要原因之一。鮑威爾進一步表示,聯準會仍傾向認為關稅造成的物價上漲將是一次性影響,而非結構性通膨壓力。然而,在缺乏足夠證據前,聯準會選擇維持政策彈性,以便根據未來數據靈活調整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或許成為聯準會立場轉變的關鍵推動力。儘管此前鮑威爾認為就業市場總體平衡,職位空缺逐步減少,但最新的7月非農就業報告顯示,新增職位大幅低於預期,且過去數月的數據也被向下修正,失業率小幅上升至4.2%。這些數據突顯出勞動市場正在顯著放緩。
鑑於聯準會的雙重使命“穩定物價與實現充分就業”,市場普遍預期其政策焦點將逐步轉向支持疲弱的勞動市場。根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市場認為聯準會9月啟動降息的可能性已升至約80%,遠高於FOMC會議結束後的38%,顯示預期出現快速轉向。

關稅稅率正在上升,可能意味著商品通膨上升
8月1日關稅截止日期已過,美國政府已與許多貿易夥伴商定了貿易協議和關稅稅率。這些關稅稅率從10%到41%不等。目前,美國的平均關稅稅率將從年初的2%左右升至約18.3%,達到1934年以來的最高水準。而最新一輪關稅將於8月7日生效。
美國主要貿易夥伴的關稅稅率範例:

雖然過去幾個月關稅已陸續上調,多數貿易夥伴的稅率已達約10%,但若關稅進一步上調並維持高位,可能在未來幾個月推升商品通膨,進而壓抑消費需求。企業若在關稅正式生效前大量囤貨,短期內可能轉向消化庫存,並需加快補貨速度。而原本願意透過壓縮利潤吸收部分關稅成本的企業與供應鏈夥伴,可能難以長期承受,進一步導致商品價格上行、部分品類需求下滑,整體可支配支出亦面臨壓力。
不過,有專家認為,正如聯準會所暗示,關稅的影響或將僅限於一次性價格調整,隨後對通膨的推動力可望趨緩。值得注意的是,美國CPI通膨籃子的主要構成為服務類支出,約佔64%,而商品僅佔36%。因此,儘管商品通膨可能受到關稅推升,但若服務通膨如近月所見持續放緩,整體通膨壓力可能仍相對可控。
就業數據顯示,美國經濟情勢正在顯著下滑
在上周美國就業報告公佈之前,市場普遍認為通膨正在上升但似乎受到控制,美國勞動市場也顯得韌性十足。然而,7月的就業報告凸顯出,美國勞動市場的表現比數據所顯示的更為疲軟。
7月就業報告顯示,美國新增就業人數共7.3萬個,遠低於預期的10.4萬個。或許最重要的是,過去兩個月的數據被大幅下調,總計減少了約26萬個就業機會。這使得過去三個月的平均就業人數增幅為3.5萬個,遠低於前三個月12.7萬個的平均增幅。

失業率從4.1%小幅上升至4.2%,雖略有走高,但仍遠低於曆史均值。與此同時,勞動參與率降至62.2%,為2022年11月以來最低水平。新增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醫療保健領域,而政府與制造業崗位則有所減少。值得注意的是,年薪資增長率為3.9%,仍高於約2.7%的通脹率,意味着消費者仍享有實質薪資的正增長。
專家們認為,就業數據顯著放緩,顯示美國經濟可能正步入增長減速階段。疲軟的勞動力市場疊加關稅上調,或將對家庭支出搆成一定壓力。然而,這也增加了聯准會盡早降息的可能性,而市場對此已有所反應。盡管未來几個季度經濟增長勢頭可能減弱,但專家們預期不會出現衰退。展望2026年,隨着利率下調以及稅收立法帶來邊際財政刺激,經濟有望逐步恢復動能。
保持多元化和高品質,並理性投資
自4月8日以來,標普500指數已從低點反彈超過20%,反映出金融市場早前表現強勁。然而,隨著投資人逐步消化關稅上調與就業市場疲軟的影響,市場波動性可能加劇。在這樣的環境下,專家建議,投資人可考慮藉由波動時機重新平衡資產配置,在股票與債券之間實現多元化,並伺機增持具吸引力估值的優質資產。
目前正值第二季財報公佈期,截至目前已有超過八成企業的獲利超出市場預期,顯示整體企業獲利仍有望維持正成長。此外,聯準會今年可能展開降息,而新一輪稅改亦預計將於2026年生效,這些政策面利多有望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
在資產配置方面,部分專家持續看好美國的大型與中型股。產業選擇上則偏好結合成長性與價值潛力的領域,包括非必需消費品、金融以及醫療保健。在固定收益市場中,美國投資等級債券,特別是7至10年期的中長天期債券,目前仍具吸引力,不僅可鎖定相對較高的收益水準,若聯準會如預期降息,亦具備資本增值的潛力。
當前的經濟與政策環境正處於轉型交匯的關鍵時刻。面對利率政策的不確定、關稅變化所引發的供應鏈重組,以及就業市場動能放緩,市場短期內勢必持續震盪。然而,歷史證明,真正具備前瞻眼光的投資人,往往能在充滿挑戰的時期識別機會、積極佈局。專家們認為,透過長期思維與穩健配置,不僅能穿越週期波動,更能在下一輪經濟擴張中站上更高的起點。未來,唯有結合宏觀視野與靈活策略,方能在多變的金融環境中掌握主動權、持續創造價值。